我们,在数字世界“永生”“重逢”

InKr 2021-04-12 10:26:34

传说中,不少古代帝王晚年都痴迷于追求长生不老,不知是舍不得手中至高的权利,还是和普通人一样,单纯源自人类对死亡这一巨大“未知”的恐惧。

对“永生”的执念,从古代延续至今。科学的进步,证明了“找仙草”“寻仙人”“炼仙丹”的荒唐无稽,但也给更多人希望——随着科学技术不断发展,“永生”会不会成为可能?

互联网时代,虚拟世界里,人逐渐被“数字化”。各类平台收集的大数据进行交互侧写,从抽丝剥茧的分析到数据的海量汇聚,让每个人的形象更加清晰,甚至比人们本身的自我认知更了解自己。

现实世界的技术,或许还不能实现“永生”,但数字世界里的那个“你”,却可以突破生物意义的消逝,更长久地存在。影视剧里描绘的那些“重塑”“挽留”“复活”,也开始逐渐在我们生活的时空中,在数字化的世界里,以类似的状态成为现实。

片段一

英剧《黑镜》剧照 图片来源:网络

英剧《黑镜》中,女友利用离世男友遗留的数据,用人工智能模拟出“男友”——一样的语调,开同样的玩笑,聊以安抚悲伤的情绪。

在现实中,2015年11月,俄罗斯一家人工智能公司的创始人Kuyda,在她好友去世三月后,将好友的大量数据信息放入人工智能语料库,让好友在聊天界面“起死回生”。

片段二

电影《阴阳师》海报 图片来源:网络

电影《阴阳师》里,晴明让不幸遇难的好友博雅成为自己的式神,换了种方式陪伴身边。

2017年5月,在邓丽君逝世22年之际,日本一家电视台在特别节目录制中,利用全息投影技术,让邓丽君重新在舞台“复活”,现身瞬间,现场众人感动落泪。

而在2020年2月,韩国一家电视节目,更是通过VR技术,让一位母亲“重新见到”自己因血癌离世的女儿,并给“她”补过生日。节目播出,惹得一众网友泪目,也激起多国对于“二次创伤”问题的讨论。

片段三

会动的相片 图片来源:网络

《哈利波特》所描绘的魔法世界里,相框里的人物、书报中的配图,都是活动着的,画像甚至可以在画框之间走来走去。

2021年3月,刷抖音时,看到一位名为“TR美术”的博主,用国外AI算法软件,修复了已故外婆的老照片,还让照片动了起来。画面上的老人慈眉善目,和蔼微笑。

一时间感同身受,想起再也见不到的爷爷,鼻尖忍不住一酸。试图尝试下载使用这个软件,遗憾的是,因为各种不可抗因素未能如愿。

“数字永生”看起来很美好,然而接踵而至的,就是此事所引发的各类争议,包括但不限于对当事人本身隐私侵犯问题、对于逝者亲友内心是否造成二次创伤问题、用“机器”代替真人是否存在道德伦理问题、以及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等。

但我觉得,如果数字世界里的“永生”能让死别的悲痛减淡;“重逢”不令人沉溺过往,而是具有积极意义的陪伴;甚至给遗憾一个看上去可以“弥补”的机会……那么对于活着的人,对于那些与离开的人爱着或曾被爱着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幸事,未尝不是科技带给这个世界的温情。

举报/反馈

0 阅读:1
InKr

InKr

连接最优秀,打造枢纽型共生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