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者说|王素娟:师者,匠心育人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2024-07-15 22:06:20

管理学院王素娟教授

师者,匠心育人

自古以来,在中国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尊师重道的传统根深蒂固。《礼记·学记》中记载:“凡学之道, 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 道尊然后民知敬学。是故君之所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 则弗臣也;当其为师, 则弗臣也。大学之礼,虽昭于天子无北面, 所以尊师也。”孟子把师作为 “王天下不与存焉”的“三乐”之一,第一次把教师的地位抬高到超越了封建帝王。荀子将教师是否受到尊重是否有地位作为社会兴衰的标准。教师是个特殊的职业,自古至今,社会的发展, 离不开教育,教育的发展,更离不开教师。国将兴,必贵师而重传。尊师重道,不仅是兴学之道,更是兴国之道。所以师者,关乎人之生命,关乎圣学之传承,关乎天下之太平,成人子弟则天下之德,误人子弟则天下大事,不可不重视而慎行。

但中国历史上也曾有过一段时期,即从东汉后,特别是隋唐以后直到明末清初,教师的至尊地位急剧下降,即使在今天,仍然存在一种现象,老师愈来愈不被重视。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众多,但究其根本是如今的教育偏移了其原有的方向。教育之本应是唤醒灵魂,养成人格,学校应该办有灵魂的教育,育有灵魂的人。如果教育的核心职能被弱化,成为商业化、应试化的工具,教师也迷失在这种漩涡里,为师者不知何为师道,如何授人以道,故何来师之尊,道之重?不是所有的教师都能担得起“师者”的称谓。因此,何为师者,应如何做好师者,是我们每一位教师应该深思的问题。

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尊师重道,为师者首先是传道,然后才是教学。道为师魂,师不可离道,离道则不可为师。只有师与道融合一体,才能完成教师的使命。《礼记·学记》曰:“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中国历史上有句话,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我认为人师之道即为育人。育人不仅是传授知识,更要塑造灵魂,使每个人的思想行为走上最正确的道路。育人就是让每个人都有自我,都能自觉自悟,乐于求道求知。为师之道贵在善于启发学者思考,使他们有求道之欲望,并教会他们求知之方法。犹如梅贻琦先生在《大学一解》中说的:“古者学子从师受业,谓之从游。……学校犹水也,师生犹鱼也,其行动犹游泳也,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从游既久,其濡染观摩之效,自不求而至,不为而成。”。所以,师者育人,莫过于一群大鱼带着一群小鱼欢快地游。师者,是引导兴趣,启发智慧,成就智者,学生一旦悟得,则柳暗花明。师者,是通过言谈举止、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使学生如沐春风般体验“从游”之乐,潜移默化中形成优良品格。师者,是跨越时间的认同,是我知你身处幽谷,仍识你芬芳,唤你向更高处更远处生长。唯有如此,学生才会亲其师,信其道,进而乐其道。

传承育人之道,惟匠心以致远。“师者匠心,止于至善;师者如光,微以致远。”师者,当怀一颗匠心,取法匠心,才有可能成为“人师”。匠心就是一颗纯粹的心,永葆初心,念念不忘。匠心,是一颗执着的心,始终如一,执着坚定。匠心,是一颗温暖的心,珍视学生,柔情以待。师者匠心,就是将教书育人作为一种信念,静心专注、精益求精、融情于教,择一事,爱一生,用尽毕生心血追求极致,以到达心之所向。

匠心育人,就是耐住寂寞,润物无声。师心如莲,心境旷远,春风化雨,循循善诱。这种境界,大音希声,大美无言,大象无形。看似空灵,其实充盈。既为洪钟大吕,又如春风十里,但有回眸一笑,隐逝丛中。

匠心育人,就是以爱为始,无私奉献。以“风雨润桃李,黑白画春秋”之德,携莘莘学子,识获山川大河。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马卡连柯说过的:“没有爱便没有教育。”有了爱,便有了一切,有了爱,才有教育的先机。作为良师,要平易宽厚,仁慈亲切。要做到“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匠心育人,就是以身垂范,精雕细琢。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用自己的品行言语影响学生。孔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师者,一个平凡的称谓,一生不平凡的使命。师者,不仅肩负着师道传承的使命,还肩负着一个时代的责任。育人之业,功在千秋。行者常至,为者常成。匠心以恒,笃行不怠。拾级而上,终有所成。

王素娟,管理学博士,教授,硕士生导师,威海市人力资源管理协会特聘教授,山东省优秀硕士论文指导教师。主持参与了国家社科自然基金、教育部社科基金、山东省社科基金项目等纵向课题10余项,科研成果获得山东高等学校优秀科研成果奖、威海市社科优秀成果奖4项。出版专著、公开发表SSCI、CSSCI等论文30余篇,多次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主持参与了多项服务地方横向课题,为企业提供管理方案设计与咨询等服务。曾荣获山东大学三八红旗手、我最喜爱的老师、优秀党务工作者等称号。

撰稿丨王素娟

摄影丨吕海洋

排版|杨宜林

编辑丨杨宜林

责编丨张 辉

终审丨陈光军

0 阅读:6

山东外事职业大学

简介:发布山东外事职业大学消息,传播校园好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