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度学校教学工作计划
苗苗看课程文化
2025-03-21 06:30:32
新学年,为科学、高效、务实做好教育教学工作,本着“教学安全中心、教师第一、学生为本、环境育人”的育人策略和“凝心聚力、守正笃实、精耕细作、久久为功”的备考原则,以“教育质量是尊重出来的”继续引领,以针对性、实效性为基本要求,让我校成为“出人才、出经验、出名师、出名校”的教育高地,谱写开新局、抢新机、出新绩的实高新篇章。
一、总体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全面落实省市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工作指导意见,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为目的,以课程改革为核心,以教育创新为载体,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继续以学校“高效课堂”教学思路为依据,形成“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干”的课堂教学学校特色,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为归宿,充分发挥教育科研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力争教学质量再上一个新的台阶,课程改革迈出一个新的步伐,教学研究工作开创一个新的局面。
二、主要目标
把课堂改革作为教学质量新的增长点,充分调动、挖掘“教”与“学”两个积极性和潜能,着力提高“教”与“学”两个效率,坚定不移地抓教学质量。
三、工作措施
依据宋书记今天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我校教学工作坚持“课堂”“教师” “学生”三个关键核心不动摇,新学年,厉校长引领教务处将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理念下,加强和改进我校教育教学工作,开展创造性教研工作,打造高素质的教研队伍,形成科学合理的教研评价机制,为贯彻落实新的课程标准打下坚实基础,全面提高我校教育教学研究水平。现将有关想法和措施汇报如下:
(一)全面落实国家新课程建设方案。
以基础课程为主,开全开足开好必修课,多开选修课,加强拓展性课程和探索性课程建设,使学校课程方案落实制度化、规范化。通过对基础性课程的调整及整合,拓展性课程、探究性课程的开发,努力建设一批富有实验高中文化特色的精品课程。
(二)坚持深度教研,追求精准、常态、高效。
一、在教师层面,稳中求变促成长
1、坚持“青蓝工程”原有方案的基础上,组织一次新入职教师“情境式”教学课堂汇报课,展示结对成果。
2、坚持“请进来、走出去”,在继续提升“情境式”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组织开展关于“大单元”教学的系列活动,邀请各学科专家“走进来”培训;保障安全情况下组织学科“走出去”到兄弟学校学习交流、研课、送课等活动。
3、坚持教师专业成长的指导,继续推送更多优秀课例、案例、更多优秀教师的同时,搭建更多元化舞台,展示教师个人素养和能力,初步设想开展学科特色的教师基本功大赛。尝试推荐部分优秀教师面向外省市介绍经验、进行专题讲座等活动。
二、在教研层面,精准创新促提升
1、加强督促各学科教师阅读能力、阅读素养和研究能力的要求,对有关教育论述、教育热点、高考命题方向、高考评价体系及说明、学科知识拓展、文学素养等方面的内容的阅读和研究。
2、继续推进“情境式”深度教研系列活动,增加“大单元教学”深度教研系列活动。
(1)“情境式”教学汇报课(新入职教师)。
(2)高考真题讲评。
(3)“情境式”教学案例评选展示。
(4)“情境式”高考原创题命题、说题比赛。
(5)“大单元教学”教学设计比赛。
(6)“大单元教学”教学学科公开课。
(7)“大单元教学”集体备课观摩。
(8)“大单元教学”对高考命题方向的研究。
3、继续坚持以“深度教研促深度学习”为指导,加强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强化把深度教研落实。
(1)精心打造具有学科特色的集体备课模式,要求各年级督促学科组划分集体备课小组,分小组先周分散备课,再整合集体备课,结合单元备课、课时备课、分散备课相结合,并上报学科集体备课小组名单。
(2)各年级加强导学案命制质量和使用的检查记录,并作为评选优秀备课组的依据,教务处不定期抽查。开展优秀导学案展评活动。
(3)细化优秀备课组评选标准,暑期评选优秀备课组,组织开展学科内优秀备课组经验汇报。
(4)成立教研组研究团队,潜心研究近几年高考题,组织集中命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高质量的月考试题,确保月考质量;集中审核学科导学案,编制符合学生实际的校本教材等,带动课堂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为高三教学提供优质资源,命制两套原创和改编的优质高考模拟试题,对命中率高的进行奖励。
(5)进一步落实“双减”,各年级确定学科作业量安排,教务处汇总后发布,定时进行检查。定期进行教师教学情况、学科作业情况的调查问卷。
(三)坚持高效课堂,落实“五为主”课堂教学理念。
创新教学模式,继续创新实施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干”为核心的“1355”课堂教学模式。“一个中心”即以学生为中心;“三个为主”即以问题为主线、思维为主攻、训练为主干;“五个环节”即自主预习关、学情反馈关、合作探究关、拓展巩固关、总结反思关;“五个依托”即导学案、小组合作学习、集体备课、公开课、问卷调查。
1、同课异构:级部通过组织学科内同课异构的公开课、讲评课、复习课等课例模式,促进了教师个人教学水平的提升;通过听评课、研讨课等活动,促进了学科组教学能力的整体优化。
2、高考真题讲题大赛课活动
3、学科内大公开课:学科组推荐优秀教师执教体现本学科特色的公开课,全校同学科教师参加,也是全校大集体备课模式。
4、专题公开课:由教务处拟定专题,各学科根据实际教学内容推选公开课题目。
5、周公开课:等由学科包联干部主持评课,执教教师谈执教心得,老师各抒己见,我们的课堂已真正成为“五为主”的高效课堂、魅力课堂。
6、观摩课:由骨干教师执教,同学科老师观摩、研讨。
7、示范课:本学科组拟定讲课类型,如新授课、讲评课、复习课等,由指导教师做示范,青年教师听课学习。
(四)坚持精准训练,着重培养学生知识落实能力。
1、成立选题、明天小组:通过成立由工作态度、专业水平高的老师、小班老师和文本编辑较强的青年教师等构成选题、命题小组,潜心研究近几年高考题,命制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的高质量的课时作业、单元试题等,带动课堂教学理念的切实转变。我们认为高考备考最重要的工作是选好题、用好题。好试题就是好的风向标,既能够指引知识点落实的动向,又能引领我们老师备课的方向。在题目选择和试题命制上,充分调动和发挥各学科选题、命题小组积极性和创造性,力求把训练题目数量降下来,质量提上去。
2、强化对日常考试的监管:合理控制考试次数,精心组织每次考试。日常测试内容必须和近期所学内容紧密相关,不准使用任何形式的成套试卷,最大限度实行试卷的校本化,确保日常测试的针对性、实用性和高效性。立足我校生源实际,我们坚持“降低起点、夯实基础、狠抓落实、稳步推进”的指导思想,日常教学认真组织单元过关测试,实施压茬考试和满分卷策略,帮助学生打牢基础,并使重点得到进一步强化,难点得到进一步突破。
(五)坚持“分层教学”,优生优培与大面积共赢。
1、坚持不懈抓好小班尖子生培养。根据学生特点制定专门培养策略,确定清北、强基、高校专项、双一流计划等培养目标;依据学生特点,尊重双向选择,建立导师制,将目标生和任课教师组合;建立弱科计划,导师一对一补弱,让弱科真正成为尖子生的突破点和提升点;建立“专项补弱档案”,进行跟踪管理。
2、加大边缘生的转化力度。转化主要措施:一是由级部根据成绩,确定边缘生名单,再根据学科成绩分配给任课教师,级部建立教师边缘生帮扶档案,帮扶结果作为高考评价中的一项重要指标。二是落实边缘生谈话制度,随时谈、重点谈相结合;谈话内容涉及学习、生活、心理变化等。三是定期召开班级会商会,对边缘生进行重点“会诊”,做到“对症下药”。四是实施补弱措施,遵循“先查病,后治疗,再进补”的原则,做到“三补五多”,即补态度、补方法、补知识,课堂多提问,课后多辅导,平时多谈心,练习多面批,方法多指导。
(六)坚持创新评价,争先并进提升教学成绩。
我们充分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对于教学效果由单一的评价逐渐发展为德能勤绩多元分层发展性考核评价机制,创新实施捆绑式评价模式,以绩效考核评价作为杠杆,引导、保护和发挥广大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1、全市联考成绩与备课组成绩捆绑。各学科备课组的教学成绩在全市联考中优秀,备课组的所有教师才能参与评优树先,促进了团队协作,充分调动了备课组的工作积极性,并在全市一模、二模考试中创造了绝大多数学科组第二名及以上的好成绩。
2、教师个人的成绩与班级总成绩捆绑。班级总体教学成绩排名优秀,班级任课教师教学成绩按一定比例折算才能参与优秀教师评选。
3、教师个人的成绩和学科备课组成绩捆绑。学科组教学成绩在全市、全校排名优秀,教师个人成绩按一定比例捆绑评价。
(七)优化教科研活动,以教研促教学,建设新型教科研队伍。
1、坚持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比赛,继续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大比武”、“教学常规检查暨教师手写教案评选”等教研活动、“课堂开放月”、 “新入职青年教师汇报课”、“凝心聚力,同心逐梦”、“班主任论坛”,“教职工篮球比赛”等活动。建设一支学习型、实践型、创新型教研队伍。注重对新思想、新理念、新方法、新技术的学习,发挥教研管理人员在理论素养、研究本领、服务意识等方面的专业优势,提升教师的研究能力。
2、继续实施青年教师成长计划,促进青年教师快速成长。着重培养青年教师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感以及职业道德素质,采取政策激励、结对帮扶、压担子、加强研修培训等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多学习、勤教研、挑大梁、当骨干。
3、大力打造“名师”团队,提升奥赛辅导团队专业水平,提升学校名牌效应。结合学校实际,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等方式,通过研修培训、业务进修、专题讲座、教学比赛等渠道,加强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的培养。
4、抓好音乐、美术、体育教学,组织好艺体社团活动。加强体育教学,上好“两操一课”,落实好校长强体助学的理念,积极组织开展适合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的体育比赛活动。加强音美教学,教好艺术欣赏课,培养广大学生在艺术方面的兴趣。
5、积极探索开展科技创新、人文素养方面的课外活动新方式,创建各类兴趣小组和社团,创造性地开展活动,尽快适应新高考招生录取要求。
6、进一步完善学生素质评价方案。完善以促进学生发展为目标的评价体系,评价内容要涵盖学生的思想品德、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等方面,积极探索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学生管理制度和评价制度,为学生全面并富有个性地发展创造条件。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