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画大师“张大千”,为爱出家因“烧戒”还俗,临摹画竟卖1.3亿

晓评天下 2022-05-28 11:11:17

文/妙人儿

他是国画大师,但他的经历叫人匪夷所思。

年轻的他因为未婚妻离世而深陷情伤,悲伤之下的他来到松江禅定寺,决定出家为僧今生不再娶,法师为他取名“大千”,他从从松江的禅定寺又到了宁波关宗寺,却因为一个“烧戒”仪式还俗回家,法师呵斥张大千:

“信徒如野马,烧戒如龙头,上了龙头的野马才能训成良驹。”

但张大千坚持“剃发可以,烧戒不行”,跟法师辩论一宿后,张大千带着“大千”这个名字离开寺庙重回尘世,开始了他的不朽人生。

书画大师都是临摹起家,而张大千就是因为临摹画而初露锋芒的,他的临摹画不仅骗过了书画名家,还卖出了比原画更高的价格……

一、

张大千出生于1899年,是四川内江人,原名张正全。

张大千出生前他的母亲做了一个奇怪的梦,梦到一个老和尚给了他母亲一个铜制的圆盘,圆盘里有个小猿。

做完这个梦以后,第二天张大千母亲就生下了张大千,因为这个神奇的梦,张大千父亲一直觉得张大千不同寻常。

张大千的母亲擅长绘画,其灵巧程度已经超过了民间一般的画师。

9岁那年张大千跟着母亲和姐姐一起学画画,张大千对绘画有着天然的热爱与浓厚的兴趣,看着大自然中的山花、飞鸟、溪水,张大千想象着自己能够像母亲那样,随心应手地把喜爱的东西绘于纸上。

张大千最早的美术熏陶就来自于母亲,张大千曾说:“我从喜欢画那天开始,一直到现在没有懈怠过一天。”

张大千画画非常勤奋,一年到头不论是春夏秋冬,起床洗漱完就开始绘画,一画就是一整天,在每天的练习下,张大千的进步很快,不但能描绘花样,还能画较为复杂的花卉和人物。

1914年,正处于辛亥革命后军阀混战时期,学校被迫停课放假。在重庆读书的张大千决定和其他几个同学一起徒步走回内江。

没想到他们却在途中被土匪劫持了,土匪头子让张大千他们给家里人写信要三千块的赎金,被胁迫的他们只能写信跟家里求助。

但张大千却很特别,他在信中并没有称劫持他们的人为“土匪”,而是叫他们为“江湖好汉”,加上张大千的字写得非常的漂亮,土匪改变了主意,他们决定留下张大千做军师,专门留下来给他们写“绑票信”。

张大千不愿意跟土匪同流合污,立马就拒绝,他坚持要回家继续读书。

这直接激怒了土匪,土匪拿枪威胁,张大千只好同意,成了土匪窝子里的“黑笔师爷”。后来,张大千的家里人想办法,通过各种关系才将张大千成功赎出。

出来以后,张大千就跟着二哥一起前往日本留学,张大千一心只想画画,但他前往日本学的是“染织”,张大千不愿意学这个。

但去都去了,他并没有懈怠功课,在“染织”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还利用课余的时间学习绘画,知道张大千喜欢画画,二哥有机会也会常常带着张大千去看画展学习,张大千的绘画技术也因此突飞猛进。

1919年,一个噩耗从家乡传来,张大千的未婚妻去世了,他带着无限的哀思启程回乡奔丧,没想到,却赶上了张勋复辟,国内一片混乱,张大千只得滞留在上海。

因为学业张大千只能返回日本,直到完成了在日本的学业才与二哥一同返回上海,但张大千对于未婚妻的思念一直无法释怀,他萌生了遁入空门的想法。

回国后不久,张大千来到了松江禅定寺出家,三个月后,他因为接受不了“烧戒”,在剃度大典前悄然离开回到上海。

张大千前脚回到上海,后脚就被二哥押送回了四川老家,奉父母之命,与一位自己并不那么喜欢的女子成婚了。

二、

成婚后,张大千为了继续学习书画,跟随二哥到了上海。在二哥的安排之下,张大千拜在了前清名士曾熙与李瑞清的门下,他的这两位老师都是当时寓居上海的著名的书画大师。

曾熙与李瑞清十分偏好石涛和八大山人的作品,张大千也因此深受影响,跟随着大师学习,张大千的学习资源非常丰富,他最开始就是从临摹石涛的山水和八大山人的花鸟开始的。

随着画意精进,年少张狂的张大千开始用他临摹的石涛画卖钱,罗振玉就是其中的“受害者”之一。

有一天,上海传出发现石涛八幅画屏的消息,人在天津的罗振玉看到其中一件,就连忙把剩下的七件也买下。

不久,得意的罗振玉大摆宴席,向众人展示这些石涛精品画,可等筵席散后,张大千悄悄拿出造假的图稿以及印章,告知罗振玉这并不是真画,让罗振玉是目瞪口呆。

虽然张大仙在上海的名声越来越响,但这还不能让他真正以卖画为生,张大仙在上海的生活费都是靠几位兄长接济,养家糊口的压力让张大千在上海感到一片茫然,秋天的上海橘黄蟹肥,张大千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时刻来到了。

1925年春,张大千正式举办了他丹青生涯中的第一个画展。

开幕后的一个多小时内都是参观者寥寥,场面颇为清冷。正当张大千失落无奈之际,大厅外却传来一阵阵爽朗的笑声,张大坚赶紧迎出去。

只见他老前辈们正朝展厅走来来,老前辈们在展厅内一一观赏品鉴,对张大千的画作颇为称道,觉得这位青年才子笔墨突出,别有一种气度,老前辈们纷纷在画上贴上红点订购,就这样,张大千的展品全部售完。

在画展上,张大千应前辈之邀挥毫泼墨,山水花卉、人物走兽无所不画,工笔、写意无所不能,上海报界一片赞叹之声,张大千终于崭露头角,一鸣惊人。

从此,张大千终于从一名文人画家变成了一位职业画家。

徐悲鸿曾经盛赞张大千为“五百年来的第一人”,这个时候的张大千并没有卖弄自己,也没有陶醉于世人的吹捧,继续兢兢业业学习,正是这种虚怀若谷的精神,张大千的画技不断提高。

三、

很快,张大千不再满足于临摹,他踏上了西去敦煌的漫漫长路。敦煌这个名字对于张大千来说并不陌生,他在老师曾熙那里听说过敦煌文书金卷,而他对敦煌真正产生兴趣的是他的好友叶公绰。

叶公绰曾经担任北洋政府交通总长,是著名的文人和收藏家,他是少有的了解敦煌壁画价值的人。

早在30年代,叶公绰就曾经建议张大千专攻人物画,并且告诫张大千,要重振人物画数百年的颓风,就一定要去敦煌。

从那个时候起,敦煌两个字就在张大千的脑海中挥之不去。

到达敦煌的张大千小心翼翼地跨进莫高窟,看到了真正的中古时代的壁画时,他立刻被眼前的景象震惊了,那些金碧辉煌的色彩,宏达瑰丽的场面和栩栩如生的人物彻底征服了他。

敦煌壁画中间的菩萨有着半透明状的飘带和衣裙,这些飘带衣裙摇曳生风,他很兴奋地告诉学生:“我终于懂得了什么叫‘曹衣如水,吴带当风’。”

张大千去敦煌的计划原本是三个月,但是敦煌这座文化宝库实在巨大,短时间内根本无法吸收,他说需要在敦煌待上一年的时间,可是没过多久,他说一年也不够,还得继续待下去,而他这一呆就是三年。

敦煌石窟开凿在断崖上,洞口狭窄导致光线昏暗,空气不容易进入非常的闷,石窟深处没有阳光阴冷潮湿,张大千在这里过上了苦行僧般的生活,三年临摹了276副画。

除了临摹精美的敦煌壁画外,张大千还为每一个洞编了号,他是第一个系统临摹敦煌壁画的,以中国文化意识读懂敦煌的画家。

临摹工作不仅艰苦,而且花费惊人,有些画幅的尺寸巨大,需要专程从青海的塔尔寺请喇嘛画僧缝制画布,颜料都是青石绿这些昂贵的绿松石研磨而成,三年的时间不仅生活艰苦还让张大千花费积蓄债台高筑。

因为年代久远,有些敦煌壁画是画中有画,最内层的壁画是唐朝的,后面的壁画有宋朝的、明朝的,根据不同时代的审美,后人在原来的壁画上做了改进重新绘画。

有些壁画因为风吹日晒,外层的壁画已经损坏严重,张大千就曾剥离过一些壁画,让里面精美的壁画重新显露。

对于这一做法,有人说张大千损坏了原来的壁画,也有人觉得,原来的壁画已经损坏严重,为什么不能让最里面的壁画重见天日呢?许多著名的书画大家都很理解张大千的做法。

对于剥离壁画一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那些壁画迟早会在风雨与时光里消散,张大千未尝不是用另一种方式延续了壁画的生命。

四、

1948年,张大千接到邀请前往香港举办画展,他的敦煌临摹画展获得了巨大成功,敦煌临摹画闻名世界,1956年,张大千的画作在卢浮宫的画廊展出,西方评论家将他与毕加索相比较,而毕加索代表着西方现代绘画的最高水准。

正因此,张大千想见一面毕加索,但巴黎的华人朋友都担心毕加索会拒绝张大千,让张大千丢失颜面,都对此表示反对。

可张大千并没有理会朋友们的劝告,他自己请了一位翻译直接去了毕加索举办展览的城市。

毕加索接见了张大千,还特意为此准备了一番,一向习惯上身赤裸穿条短裤的毕加索,在张大千拜访的这一天,刻意穿戴整齐,出门迎接。

这一次会面是历史性的一次会面,张大千代表着东方绘画,毕加索代表西方现代绘画,这一次的文化的碰撞与交流,带给了两人新的启发。

两人互赠画作,毕加索将西班牙牧神赠送给张大千,这幅作品涌动着西方现代绘画特有的张力,而张大千回赠双竹图,双竹虚心向天,一浓一淡,一张一弛,表现出东方艺术内蕴的生命。

纽约国际艺术协会每年都会从全世界的画家中选出最好的一件作品,授予当代第一画家的称号。

1958年,张大千已在巴黎展出的秋海棠一画被纽约国际艺术协会授予“当代第一画家”的称号,获金牌奖。

当初为了临摹《江堤晚景》,张大千还花了500两黄金买下原画,在2017年的某一场拍卖会上,张大千仿制的这一幅“赝品”现身市场,并且一举卖出了1.3亿元的天价。

只因为他是张大千,所以此画有这个价格就不足为奇了。

1958年后,张大千疾病缠身,视力急剧下降,看东西好像隔着一层毛玻璃模糊不清,正因此他创作了别具特色的“泼墨画”,他的泼墨画作“木、色、水”交融,每次泼墨完他都要再画上几笔,而那几笔就是他一生的画功所在。

张大千的晚年用墨越来越重,用色越来越浓,他的诗却充满忧郁,诗中满是对故乡的深深眷恋,不知何时才能回归故土。

海外漂泊几十年,故乡是张大千感情里最脆弱的一环,1977年,在外漂泊近30年的张大千回到了祖国宝岛台湾,那个时候的他已经78岁了,看到友人带来的一捧故乡的泥土,78对的张大千哭的像个泪人。

1981年,82岁的张大千应友人之邀,决定绘制巨幅《庐山图》,身穿中式长衫的他他将画卷全部打湿,拿起一支犹如拖把的大笔在画布上纵横驰骋,为了画着一幅庐山图,张大千几乎谢绝了一切应酬,常常是口含心脏病的药丸,拿着画笔晕倒在画前,整整画了三年才画完。

1983年4月2日,久病卧床的张大千由夫人搀扶着走进画室,张大千双手颤抖慢慢地在画册上为大陆的友人弟子和亲人题词,当题写到第十三册时,张大千手中的笔杆突然滑落,这位被西方艺坛誉为“东方之笔”的一代画师,带着他对故乡的眷念离开了世界。

画家叶浅予曾经这样评价张大千:

“从他身上拔一根毫毛,要变石涛就是石涛,要变八大就是八大,要变唐伯虎就是唐伯虎。”

张大千的绘画成就有天分,但更多的是因为勤奋,他是这样评价自己作画的:“造化在我手里,不为万物所驱使。”

图片来源网络 侵删

1 阅读:386

评论列表

用户10xxx85

用户10xxx85

2
2022-06-13 17:34

致敬百年巨匠一张大千!!![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晓评天下

晓评天下

看人生百态,阅世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