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完账,发现孩子偷拿一块巧克力,3位妈妈不同反应,影响孩子一生

布谷妈妈 2025-03-26 21:37:00

有一次我去超市买点东西。

排队结账的时候,前面站着3位妈妈,每人身边都带着一个孩子。

孩子们看着七八岁的样子,蹦蹦跳跳的,挺活泼。

这几位妈妈看起来是朋友,一边聊一边结账,有说有笑的,互相帮忙提东西。

孩子们仨也熟得很,凑在一起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身手也快,一个个围着货架转来转去,一会摸摸这,一会摸摸那。

结完账后,我提着袋子也出门了,在地铁站等车。

谁知没一会儿,又碰上了她们几个,也一块来搭地铁。

孩子们围在一边,还在玩着追来追去的游戏。突然,其中一个妈妈喊了一声:

“你们手里拿的是啥?”

我顺着她的目光看去——三个孩子,一人手里都拿着一块巧克力,而且都已经撕开了包装,有一个还咬了一口。

妈妈们这才警觉起来,赶紧追问:“这哪来的?”

孩子们都低着头,谁也不吭声。

有个小男孩小声说:“是我们在超市货架上拿的。”

三个妈妈听完,全愣住了,脸上的笑一下就僵住了。

她们谁都没买巧克力,孩子手里的东西,显然是自己拿的。

这不就等于——偷了吗?

短短几秒钟,原本轻松的气氛立马变得有点紧张。

接下来的几分钟,我就站在一边,看着这三位妈妈对自己孩子的反应。

三个孩子,做的是一样的事;但三个妈妈,做法完全不一样。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真正影响孩子一生的,有时候不是一场考试,也不是一句大道理,而是——一个错误被发现时,大人是怎么处理的。

一:第一位妈妈

第一个出声的,是个脾气急的妈妈。

她一听孩子说是自己拿的,立刻火了,几步走过去,一把抢过巧克力,当着大家的面,就在孩子胳膊上甩了一掌。

“你小小年纪不学好,怎么就偷东西了?”

小男孩吓得一跳,眼泪立马下来了。

“我……我就想吃一块……”

“想吃你也不能拿!我们没教你规矩吗?你这是偷你知道吗?”

接着着,她又补了一句:“这么小就学坏了,以后还能成啥?”

孩子站在原地,脸通红,眼泪一颗颗往下掉,连话都不敢说。

我心里咯噔一下,觉得这孩子怕是下一次就不敢承认了。

不是因为他懂错了,而是怕再挨打、怕丢人。

二:第二位妈妈

第二个妈妈站在一旁,看着自己女儿也拿着一块巧克力。

她眼神明显停顿了一下,但什么都没说。

她看了看其他两个妈妈,又看了看孩子,最后打圆场:“哎呀,孩子还小,懂什么,不就一块巧克力嘛,下次不拿就是了。赶紧把东西收好,车快来了。”

然后她就把女儿拉过来,转身不再提这事。

她女儿乐呵呵地舔着巧克力,一脸无所谓。

我在旁边看着,不知道该说什么。

孩子明明做错了,妈妈看见了,却装作没看见。甚至连“不能拿别人的东西”都没说一句。

我在想,这个女孩心里会怎么想?

也许她觉得,没被人抓住就不算偷;也许她觉得,只要妈妈不说话,那就不是错。

她以后还会再拿东西吗?我心里有点打鼓。

三:第三位妈妈

第三个妈妈走过去,蹲下来看着儿子的眼睛,轻声问:“你这块巧克力,给钱了吗?”

孩子慢慢地摇头,低着头小声说:“没有……”

她妈妈没有吼,也没有骂,只是语气坚定地说:“你想吃巧克力,妈妈能理解。但是不管多想吃,没经过人家的同意、没付钱,就不该拿,对吗?”

男孩点了点头。

“我们犯错不要紧,最重要的是知道怎么改。来,咱们把它还回去,告诉人家‘对不起’,下次想吃,一定要跟妈妈说。”

说着,她拉着孩子的手,就往回走。

孩子虽然脸上有点不好意思,但还是乖乖地跟在她身后。

我站在旁边,看着他们一大一小的背影,心里一下暖了起来。

她一句重话都没说,可孩子明白了错;她也没偏袒孩子,但孩子也没受到羞辱。

我想,这孩子以后再碰到类似的事,应该会想起今天这件事,自己心里知道该怎么做了。

四:三个孩子,三块巧克力,三种影响

同样的事情,三个妈妈,三种反应。

第一个妈妈用的是“吓”的方式,孩子的确被震住了,可那是怕,不是懂。

下次他可能不会再当面拿,但会不会偷偷藏、偷偷撒谎?

第二个妈妈什么都没说,就像这事根本没发生一样。

孩子会觉得拿东西根本不是错,甚至觉得自己挺聪明的。

第三个妈妈没吼没骂,但她教了孩子“什么是错”、“为什么错”,还教了他“怎么改”,而且是陪着他一起去改。

教育孩子,真的不是靠一句“别这样”,也不是一顿打骂能解决的。

孩子小,但不傻。

他们记得住的,不是我们讲过多少道理,而是我们怎么做事。

很多时候,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就决定了孩子以后遇到类似事情,是走一步错一步,还是知道往对的方向去改。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0 阅读:15
布谷妈妈

布谷妈妈

每日一篇科普原创,解决育儿路上百种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