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婺源,一位奶奶带着孙女,俩人蹲在地上。奶奶不停地拍打着胸口,嘴里大喊大叫,哭得上气不接下气。接着又站起身来,从这头走到那头,四处张望。
热心群众上前一问才知,原来奶奶带双胞胎出门,一眨眼,两个孩子就丢了一个。奶奶四处找没找到,一时慌了神,这才急得大哭。
好心的群众自发帮找孩子,最后,竟然在一商家的衣服堆里找到了她。问她为什么躲在这不出来,她回答说:“我玩捉迷藏呢。”
真是好气又好笑!
看到网友们的评论,大多都很中肯:“老人带娃不容易,还带两个。”“带孩子出门真的太难了,一个看不住就跑了。”“小孩子太好动了,不管在家还是在外 ,视线都不敢挪开一下。”
带娃,真的是件操心又劳神的事,因为可能就是你一眨眼的功夫,孩子就出事了。
一:意外在一瞬间,防不胜防
布谷妈回想起带娃历程,觉得还是1岁前好带。虽说抱在手里累,但好歹不用担心安全问题。但自从能走路后,孩子就把“好奇”这种天赋发挥得淋漓尽致。插孔、热水壶、刀片等等,只要是看得见的,他都想摸摸。
再长大一点,孩子想象力丰富了,他又有各种新奇的想法要付诸行动。比如拿把伞当降落伞、找个地儿躲半天不出来让你找、想要自己烧火做饭......
你跟孩子说“这个不能做”“那个不能碰”“别到处乱跑”吧,嗓子都讲冒烟了,效果可能为零。他该咋做还是咋做,真是气死人!
其实吧,不是孩子“不听话”,而是为了发展认知,他天生就自带“好奇”和“探索”这两种功能。但是呢,他又没有说明书,指导他如何正确按下这两个“按钮”。
没办法,既然不懂操作,那就瞎操作吧。如果这时候,父母不懂得沟通,只是一味地禁止和吓唬。孩子反而会生出逆反心理,等你一个看不住,他就偷偷行动。
磕磕碰碰是小事,可要是被划到、烫到,或者吃了不该吃的东西怎么办?你说家长没看好吧,但意外真的就是一瞬间,防不胜防。
所以说,父母与其严防死守,不如让孩子自己在脑海里建立安全意识。他内心知道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就会自觉远离危险,不做出让父母担心的事来。
这样,不管是父母还是老人带娃,都能省心不少,不用时刻提心吊胆。
二:安全常识,父母得有技巧地教
谁都知道要给孩子建立安全意识,但问题是你讲一百遍他也不听啊!
就像文章开头提到那个“玩捉迷藏”的女孩,奶奶没讲、父母平时没教她外出不要乱跑吗?未必,这些安全常识,家长肯定讲过很多遍。
只是孩子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不能这样做,以及这样做会给家人、自己带来什么样的后果。所以说,安全知识,父母要教,但更要有技巧地教。
如果只是单纯地告诉孩子“不能做”,他确实是听不进去的。但如果他能明白因果关系,大脑就会自动告诉如何规避危险。
“不要坐在窗台上,会掉下去的。”我若这样对布妞说,根本不管用,但如果换成:“刚刚绘本上那个小姐姐,她坐在窗台上,后来发生什么了?”布妞马上回答说:“她掉下去了,哭得好伤心,妈妈好心疼啊。”
我会接着说:“对啊,咱们也不坐窗台上好吗,你掉下来妈妈会心疼的。”这时候布妞不仅麻溜地爬了下来,还不忘自我提醒:“不要坐在窗台上,会摔跤的。”
用绘本教孩子行为规范和安全意识,别说,效果贼好。因为孩子的模仿能力很强,你跟他讲道理他未必听得进,但周边或绘本里的人和事,他却是愿意模仿和照做的。
所以说,想要教会孩子安全意识,比如:出门不能到处乱跑、不能突然躲起来让家长找不到、上车要系安全带、家里的插座不要乱碰等等。父母光说是不够的,得掌握技巧,带娃读绘本就是不错的选择。用绘本里的故事,教给娃安全观念,让娃远离危险。
比如《幼儿安全教育必备游戏书》是我给布妞准备的绘本,百读不厌。你知道,孩子嘛,不是看一遍他就记住了的,这次看了,可能下次就忘。所以,我会带布妞一遍一遍地读,温故而知新。
这套绘本一共4册,适合0-6岁的孩子。每一册都有一个安全主题:居家、交通、出行和公共安全。防止高处摔落、防止触电、防止碰到尖锐物品、防止电梯、车门夹手、防止火与燃气危险等。多角度教会孩子正确的行为规范,避免危险。
好啦,今天的绘本分享就到这里,希望能帮助到你哦~
【图片来自网络,侵立删】
作者简介:布谷妈妈,100万+爆文创作者。研究孩子心理发展,解决育儿路上的百种难题,喜欢就关注吧~
更多精彩推荐:
“出去浪”和“宅在家”的孩子,长大后谁更有出息?现实打脸父母
“妈妈,我得用枕头了”,宝宝发出2个信号,暗示需要用枕头了
8岁学跳水,14岁奥运夺冠,全红婵:“我想赢奖金,给妈妈治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