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帝把南巡看成一件重要的政事,为此他六下江南,且相隔时间不长,这就让人有些疑惑了:康熙因何事一次次地到南方去?
康熙帝从康熙23年(1684年)31岁,到四十六年(1707年)54岁,六下江南。他是清朝12位皇帝中,第一位跨过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条大江河的皇帝,开创了清帝南巡的先例。其中第五次南巡时间最长,118天,达四个月。如此频繁地下江南,康熙有何目的?是为了政事,还是另有鲜为人知的隐情?
1、康熙南巡的目的是为了安抚民心。康熙帝第一次南巡是在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此时刚刚平定"三藩之乱",康熙南巡是带有"统战"性质的,目的是收拾烂摊子。此外,由于清初的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对南方的反清人士大肆杀戮,乃至屠城,激起江南百姓的强烈反抗,双方争斗长达二十年之久。后反清斗争虽以失败告终,但人心并未归附,许多人对清政府还抱有仇恨心理。为了拉拢江南的士大夫及明遗民,康熙在南巡途中祭禹陵、祭孔、祭明太祖陵,甚至在第一次南巡时亲祭明太祖陵,于孝陵殿前行三跪九叩头礼,又于宝城前三奠酒,令当地百姓大为感动。后五次南巡,康熙也都亲祭明太祖陵。康熙还为明孝陵亲自题写了"治隆唐宋"四字碑文。
第五次南巡,康熙招募江南举监生员,有书法精熟、愿赴内廷供奉抄写者,予以考试,共取中六十一人,康熙亲自接见,各赐御书石刻《孝经》一部。康熙的这些做法,对收揽民心,笼络江南士大夫起了极大的作用。
2、康熙南巡的核心目的是为了治河、导淮、济运。淮安是黄、淮、运三水交汇之地,为黄淮襟要、漕运锁钥,高家堰又是拱卫里下河地区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屏障,因此,淮安地区是清代治河的关键,康熙帝每次南巡必到淮安视察,指授治河方略。
康熙六年(1667年)七月,康熙帝亲政不久,黄河在桃源南岸烟墩决口,沿河州县悉受水患,清河冲没尤甚,黄河下游既阻,水势尽注洪泽湖,高邮水高二丈,城门堵塞,乡民数万。从这时起,水患便引起了康熙帝的高度重视,正如康熙帝自己所言:"朕自十四岁即反复详考如宿迁以下高家堰等运河。"他悉心研究治河方略终身不辍。康熙六次南巡,前三次主要是为了调查了解灾情,后三次是为了亲自部署治河。
康熙二十三年十月,康熙东巡狩,他下泰山后,临时决定南巡视察河工,这是他第一次南巡。此前,在康熙十六年,康熙任命靳辅为河道总督,靳辅和他的幕僚陈潢根据实地调查,提出修筑洪泽湖东的高堰大坝,疏通上、下游淤塞,堵筑洪泽湖及黄河沿岸各决口,使黄、淮回归故道。经过几年修浚,治河工程取得很大成效。但由于治河工作中出现一些争论,康熙决定亲临视察。他遍历高家堰、武家敦、洪泽湖等地,访民疾苦。康熙二十八年,又进行了第二次南巡,进行考察。他对靳辅的治河功绩做了肯定。
第三次南巡已是康熙三十八年,此十年间,康熙忙于征噶尔丹,无暇南巡,靳辅去世,历任河督都不称职,造成河患日趋严重。康熙曾向西洋人学习数学,因此在此次南巡途中,他亲自用水平仪进行测量,他针对洪泽湖水位低,黄河水位高,河水倒灌,致使湖水泛滥的状况,靳辅重筑堤坝,他主张兼重挑。黄河治理工程在他的实际领导下进行,黄河的治理工作取得极大的成效。此后,他又三次南巡,视察河工。
3、康熙南巡时曾在南京等地进行阅兵活动,其目的恐怕是想向江南人民示以威慑。譬如,第一次南巡时,他在南京校阅军队,亲自下场射箭,左右开弓,观者万余人。
4、对江南美景情有独钟。有学者认为康熙看惯了北方的风景,对南方的景致颇为喜爱,因此六下江南。而且康熙曾说过自己喜爱佳美山水的兴趣与一般百姓是一样的,而且要欣赏很长时间。
然而,康熙南巡究竟是为了稳定统治,发展经济,还是带有某些不可告人的秘密?谁也说不清楚,人们也只是据史料推断,想必这个答案只有康熙自己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