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一直是俄国的短板。
1922年,苏联虽然取得了国内战争的胜利,但由于其工业底子差,
当时的苏联还是比较贫困落后的。
但到了30年代的中后期,苏联却迅速崛起成为了一个工业强国。
在这期间,除了内部因素外,还离不开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
这里主要聊聊外部因素。
按照苏联当时的国情,如果没有外部的资金、技术等各方面的大量投入,它的国力不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
很多人都想不到,给苏联提供帮助的国家恰恰是它的宿敌——德国。
从1922年起,德国无论是在经济上还是军事上都给予了苏联大量的援助。
苏联能够一跃而起成为世界强国,离不开与德国的十年合作。
那么苏德的这个“十年蜜月期”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一战后,德国作为战败国被迫签订了《凡尔赛条约》,
德国在经济和军事上都遭到了打压,
而苏俄这边也不好过,同样也遭到了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和外交孤立。
内战结束后,列宁提出要和西方的资本主义国家搞好关系的思想。
1922年4月,在意大利举行的欧洲经济会议上,苏方要求和资本主义国家在互利互惠的基础上进行经济合作。
不过协约国却提出要想合作就必须先偿还之前沙皇的外债,还要归还一切被苏俄收归国有的外国企业和资产。
这样无异于让本就不富裕的苏俄雪上加霜,苏方断然拒绝了这个条件。
同是天涯沦落人,大家得相互提携。
于是苏德放下以往的恩怨,双方签订了《拉巴洛条约》。
这个条约的签订可谓是各取所需。
条约规定双方不再追究之前因为战争而产生的一切赔偿费用,
德国也不追回被苏俄收归国有的资产。
两国恢复外交关系,并且按照最惠国的原则发展双方的贸易和经济关系。
1921年,苏联从德国的进口额仅有8850万卢布,
两国建交后第二年就达到了35740万卢布。
在军事建设方面,德国还派出了许多专家帮助苏联建造了3个大型兵工厂。
在苏联的外聘专家中,德国专家就占了8成。
工业建设自然离不开大笔的资金,在资金方面德国还给苏联提供了3亿马克的贷款。
在军事合作方面,苏联依靠德国在其国内建造的飞行学校训练了大批飞行员。
德国也派了60多名一战时期的王牌飞行员陪同训练,其中就包括纳粹后来的空军元帅“戈林”。
为了加强军队的整体实力,苏联挑选了大批军官到德国学习军事理论与技术。
那批人后来也成为了苏联军队中的骨干,苏联名将朱可夫就是其中之一。
到1932年时,苏联已经成为了德国的第一大出口国,第二大进口国。
但随着1933年希特勒的上台,两国的密月期也宣告结束。
经过十年的发展,苏联已经重回大国的行列。
随着苏联国际地位的提高,成功打破了西方列强孤立他的阴谋,
苏德双方合作的基础已经不复存在。
希特勒上台后奉行反苏的政策,苏德从原来的互利互惠关系逐渐转为敌对关系。
随着希特勒的野心不断膨胀,两国终于在1941年兵戎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