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俄罗斯又对乌克兰的基辅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空袭。
但这一次的空袭和前几次有些不同,这一次俄罗斯专门把炮管对准了在乌克兰的英国顾问。
这次被攻击的安东诺夫工厂实际上是由英国顾问主导的武器研发中心,正在组装Lyutye远程无人机和简易巡航导弹。
俄方使用钻地弹头“陨石-2”摧毁地下三层指挥所,地面建筑却保留完整框架,显示针对特定目标的高精度打击。
也是在这次的打击后,公众才知道英国的现役军人深度参与了这场战争。
俄罗斯对于这次打击的后果是心知肚明的,因为俄国媒体直接把安东诺夫工厂称为“英国人的墓地”,说明他们知道自己在打击什么。
俄罗斯也不是一上来就要对英国动手的。
早在2022年俄乌冲突刚刚爆发时,英国就已经向基辅派遣特种部队担任军事顾问。
目的是教授乌军使用NLAW反坦克导弹、“毒刺”防空导弹等西方武器,并指导反叛乱战术、战场急救等技能。
俄罗斯也警告过英国,但英国并不理会。
2024年时还深化了介入,英国参谋长拉达金亲自赴基辅参与制定“黑海作战计划”和“第聂伯河喂鱼计划”。
并为“风暴阴影”导弹开发新战术,提升乌军对俄本土目标的远程打击能力。
北约方面对于乌克兰也是留了一手的,像“海马斯”火箭炮等高端武器的发射,都在英国顾问的手里。乌克兰是没有权限发射的。
据爆料,2025年3月的苏贾天然气计量站袭击事件中,就是英国专家亲自按下的发射按钮。
既然英国都深度参与俄乌冲突了,也就别怪俄罗斯把英国作为了打击的目标。
这次袭击后,确实对英国起到了威慑的作用,伦敦紧急调动6架C-17运输机撤离在乌人员。
其实按理说,英国是不会在俄乌冲突中深度参与的,不是他不想,而是轮不着。
美国和法国都在这场战争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
但是美国并不想自己下场,而法国则是依托独立太空系统提供情报支援。
于是就出现了权力的真空,英国也想借这个机会,提升一下自己在欧洲地区的影响力。
结果就是现在英国在乌克兰的顾问成了俄罗斯的重点打击对象。
除了威慑英国外,俄罗斯的这次打击也是想瓦解北约对乌情报与作战协同网络。
英国顾问是北约在乌克兰的情报枢纽,打击这里,会让乌克兰的情报网络遭到重创。
现代的信息战,最重要的就是情报,俄罗斯也是借着这次的袭击,试验一下新的作战模式。
使用无人机诱饵吸引防空火力,再以伊斯坎德尔导弹实施定点清除,误差控制在30-50米,成本效益远超传统精确制导武器。
之前英国还死咬着不承认,说自己不过是向乌克兰派遣了一些“文职顾问”,现在好了,俄罗斯一炸,直接把英国士兵炸出来了。
英国在舆论上也陷入了被动,其他想深入参与俄乌冲突的西方国家也得要掂量掂量。
其实从英国顾问被俄罗斯袭击后英国抓紧撤退的反应也能看出,其实英国并不想真正为乌克兰而战。
打仗哪有不流血牺牲的?一有牺牲,一看风向不对,马上就跑,什么仗能打得赢?
帮助乌克兰对抗俄罗斯是假,趁机捞取政治资本是真。
所以一看舆论场上可能要不利,马上就撤。
当然,顾问可以撤回来,这不代表英国就真的不会再插手俄乌冲突了。
这次袭击后,英国大概会加速向乌克兰提供新型远程打击武器,比如射程有300公里的,升级版“风暴阴影”导弹。
秘密部署“硫磺石-3”激光制导导弹系统。
现在英国在乌克兰还有不少的特种部队。英国应该会把它们化整为零,分散至敖德萨、利沃夫等次要城市,先避一避风头。
免得集中在一起,被俄罗斯的一次空袭就一锅端了。
外交上,英国可能联合波兰、波罗的海国家,在2025年5月北约峰会上提议设立“乌克兰防务协调指挥部”,将西方军援统一纳入北约指挥体系。
即便没有俄罗斯的这次空袭,英国也可能会这么干,因为这样做既能够应对美国可能的战略收缩,又能通过北约框架分摊英国单独介入的风险。
加工新闻也是英国的传统艺能,BBC老有造谣的经验了,目前这次空袭释放出的信息确实是对英国不利。
但英国后续也完全可以通过BBC、路透社等渠道释放“俄军使用生化武器”等未经证实信息,转移公众对军事介入规模的质疑。
民众的注意力是很短暂的,只要找另外一个事情,把民众的注意力转移过去,等这阵子风头过去了,也就没多少人会继续追问这事了。
最有可能的其实还是继续冻结和没收俄罗斯在英国的资产。
这一招,英国之前就用过,泽连斯基在白宫和特朗普吵架以后,美国就断掉了对乌克兰的援助。
英国少有的硬气了一回,对乌克兰说,大哥不援助你,二哥援助你。给了乌克兰几十亿的援助。
那么这个钱是怎么算的呢?美国给乌克兰的,可是贷款,要还的。英国这个怎么说?
斯塔莫表示不用还,就是给乌克兰的。之所以这么硬气,是因为这几十亿其实是俄罗斯的资产冻结在英国银行中产生的利息。
也算是借花献佛了。对于俄罗斯冻结的资产,英国一直是想据为己有的,只是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
英国很希望可以将制裁目标从央行外汇储备扩展至俄寡头在英不动产,伦敦金融城就有价值47亿英镑的俄系商业地产。
根据欧盟内部文件显示,英国正施压德国、法国效仿其“资产没收立法”。
这一招是英国反制俄罗斯成本最低,也是收益最大的。
但不管英国如何动作,有一个现实是没办法改变的,就是英国必须在“深度介入代价”与“战略收缩压力”之间做抉择。
压力顶住了,英国可以在欧洲狠狠刷一波存在感,没顶住,斯塔莫也得跟他的几个前任一样,提前下台。
英国已经连续好几个首相没能正常的干完自己的任期了。就是斯塔莫能干多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