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有个 15 岁的初三学生张栩源,寒假这俩月就跟开了挂似的,一路过关斩将,成功考进了西安交大少年班。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在网络上疯传,网友们瞬间炸开了锅,各种观点像爆米花一样噼里啪啦地往外蹦,把舆论场搅得热火朝天。
这关于张栩源的讨论,很快就变成了天赋和努力的一场“武林大会”。一方觉得张栩源就是老天爷追着喂饭吃的“天选之子”,2 个月干成了别人十年都干不成的事儿,努力在天赋面前就像小蚂蚁跟大象掰手腕,根本不够看。另一方则不服气,说人家没日没夜地刷题,自律得像个机器人,没这股子劲儿,2 个月能有这突破?自律才是成功的“武林秘籍”。这两方吵得那叫一个凶,感觉房顶都要被掀翻了。
是啊,这世上不是每个孩子都有学习的天赋,就像不是每颗种子都能长成参天大树,有些种子只能开出平凡的小花。
不过,张栩源自己心里门儿清。他说这 2 个月,他全身心备考,不仅学了高中知识,还啃了大学的部分课程。他攻克理科难题的时候,就像个艺术家在雕琢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享受着数学带来的乐趣和成就感。这话听着跟励志小说似的,但仔细想想,普通孩子就算把高中数学教材放面前,2 个月都不一定能啃完,大学教材更是像天书一样,让人望而生畏。天赋这东西,就像老天爷偷偷塞给某些人的神秘礼物,有的人一出生就自带光环,有的人却只能在平凡里摸爬滚打。
张栩源的新闻,就像一颗石头扔进了家长的心湖,激起了层层焦虑的涟漪。十个家长看到这条新闻,有九个都会愁得不行。有个家长把新闻链接发到家族群里,还@了所有人,着急地说:“别老说我家孩子不努力,是不是基因不行啊?”结果,马上就有亲戚反驳:“老李家三代都是文盲,不也出了个博士吗?”这场争论最后也没个结果,群里安静得像没人似的。
其实,大家都明白,教育既不是靠基因就能决定一切的,也不是靠几句鸡汤就能成功的。但人们就是习惯给自己和孩子的不如意找借口,要么怪天赋不够,要么怪努力不足,就是不愿意承认这世界本来就不公平。
我觉得,家长们的焦虑就像一团迷雾,遮住了我们看清教育本质的眼睛。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长节奏和潜力,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家长应该放下焦虑,多关注孩子的兴趣和特长,帮助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
跳出迷雾天赋和努力不是对立的,而是好搭档。人生是一场马拉松,不是短跑。开头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跑的过程中能不能坚持,能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在我看来,天赋和努力就像鸟儿的两只翅膀,缺了谁都飞不高。天赋是上天给的底子,努力是把底子变成实力的过程。没有天赋,努力可能会辛苦一些;没有努力,天赋也只能被埋没。就像盖房子,天赋是地基,努力是一砖一瓦,只有两者结合,才能盖出高楼大厦。
家长们别老羡慕“神童”了,静下心来,帮孩子找找闪光点。也许孩子数学脑子好使,也许孩子毅力超强,也许孩子特别会感受幸福。真正的教育就像春天的雨,滋润着孩子的心,让他们按照自己的节奏慢慢长大。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种子,只要我们给点耐心和关爱,他们总会在属于自己的季节里开出最美的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