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股市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本质上是金融市场高度互联下风险传导的集中体现。这种现象既反映了现代经济体系的脆弱性,也揭示了资本市场的非理性特征。
上周五,美股遭遇“黑色星期五”血洗:道琼斯指数狂泻2,231点,跌幅达5.5%,创2020年6月疫情爆发以来最大单日跌幅;标普500指数暴跌5.97%,失守5,100点关键支撑;纳斯达克指数重挫5.8%,较历史高点回撤22%,正式跌入技术性熊市。这场由贸易战升级引发的抛售潮,已使美股总市值蒸发超5万亿美元,相当于日本全年GDP规模。
特朗普政府经济团队却在此时发出强硬信号。美国财长耶伦在周日访谈中宣称:“关税政策不会因市场波动而动摇”,白宫经济顾问库德洛更直言:“通胀是暂时现象,美国经济能承受更高关税”。这种“鹰派到底”的表态彻底击碎投资者最后一丝幻想,导致CME美联储观察工具显示,市场押注6月降息概率从45%飙升至78%。
我国要认识到外需冲击下政策发力对冲的必要性提升。3月制造业PMI数据显示,我国宏观经济或仍处在筑底阶段,政策的传导显效还需时间。在这一背景下,我国外需受到冲击,部分行业产能利用率可能进一步承压,政策发力对冲的必要性就显得很关键。
2025年财政政策在我们看来,更加积极,持续用力、更加给力,为应对内外部可能出现的不确定因素,中央财政还预留了充足的储备资金和政策空间;商务部也于日前召开专题新闻发布会,介绍扩大消费重点工作;除此之外还有一揽子已吹风但尚未正式落地的政策储备,“关税阴影”下我国需要积极应对,主动作为。
当前市场分歧达到空前程度。“这不是简单的关税转嫁问题,而是全球产业链重构的开端。”麦肯锡全球研究院院长华强森指出“企业将面临‘留在中国还是撤离’的艰难抉择,这种不确定性可能比关税本身更具破坏性。”桥水基金创始人达里奥认为:“当前市场结构与1929年大萧条前高度相似——过度杠杆、政策失误、地缘政治冲突三重冲击叠加。”
在这场决定全球经济命运的博弈中,特朗普的关税大棒、美联储的政策转向、以及中国资产的避风港效应,正形成错综复杂的三角困局。随着亚太市场开盘倒计时启动,全球金融市场正站在悬崖边缘——是坠入深渊还是绝处逢生,答案或许将在未来72小时内揭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