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两岸三地的电影人为何如此感念李行导演?

影艺独舌 2021-08-20 23:10:16

8月19日晚间21时55分,被誉为“台湾电影之父”的著名导演李行因心脏衰竭病逝于台北,享年91岁。一时间,哀悼者众。

或许有年轻读者对这个名字略感陌生,但在华语电影史上,李行是个绕不过的存在。

于艺术层面来说,他是台湾电影的领路人,是不少知名导演心中的大师。

自上世纪50年代涉足影坛,到80年代放下导筒,李行共执导了《原乡人》《养鸭人家》《汪洋中的一条船》《小城故事》等50余部作品。

他曾三获金马奖最佳导演,更摘得金马奖终身成就奖的荣誉。同时,他还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的开创者,是台湾电影半个世纪的见证人。

于文化层面来说,李行是两岸电影交流的奔波者。

1990年,他当选为金马奖执委会主席,同年,应中国电影家协会之邀,来北京参加研讨会。30余年来,李行导演往返两岸数百次,积极开办“两岸电影展”,为两岸电影合作奠下良好基石。

2011年,他将自己的所有作品捐给中国电影资料馆收藏。并表示,“当时很多人反对我将作品送到大陆,但是我一直坚持,因为我要‘落叶归根’。

“健康写实”与琼瑶改编

李行导演的作品,主要围绕着两个方向展开。其一,是台湾“健康写实主义”电影;其二,是由琼瑶小说改编的影片。两者互不冲突,皆取得了成功。

李行1930年出生于上海,成年后去往台湾。上学时,他就热衷于戏剧表演,还曾参与过曹禺话剧《雷雨》的排练。工作以后,他仍积极参与电影演出,干脆成了一名职业演员。后来,他认为演员这条路不适合自己,就转了幕后。

李行执导的第一部电影是1959年的《王哥柳哥游台湾》。这是一部黑白喜剧,讲述擦鞋工王哥中大奖后,与朋友柳哥游遍台湾的故事。影片走的是旅游片风格,颇具趣味性。影片上映后票房大卖,成了台湾电影史上的经典喜剧代表作。

《街头巷尾》

不过,真正成就李行声名的,还要属1963年上映的《街头巷尾》。影片讲述拾荒者石三泰对孤女小珠疼爱有加,虽然生活贫困,但两人感情深厚,情同亲生父女,幸福生活在一起的故事。

离开内地前,费牧的《小城之春》给李行留下了深刻印象。个中滋味,可以在《街头巷尾》中浅浅觅得。这是李行首次执导国语电影,也奠定了“健康写实”电影风潮的基石。影片充满了对社会现实的思考和对小人物命运的审视。

尔后,他又与李嘉联合执导了《蚵女》。这是台湾电影史上第一部自制彩色宽银幕影片,获得第11届亚洲影展最佳影片奖。后续他又凭借影片《养鸭人家》,揽得了第三届金马奖最佳剧情片奖和第三届金马奖最佳导演奖。正是通过这两部影片,李行为台湾电影开拓了“健康写实主义”的新时代。

《秋决》

作为台湾地区的著名大导,李行更是个造星高手。甄珍、林凤娇、秦祥林、秦汉、邓光荣、钟镇涛等演员,都曾出演过李行的电影。其实,琼瑶电影的辉煌时代,正是李行开创的。如果没有李行,琼瑶的知名度恐怕要打个折扣。

作为首个将琼瑶小说搬上大银幕的导演,李行可谓将两条腿走路做到了极致。拍文艺片的时候,尽是时代风味。一旦拍起了商业片,就把市场考量放到首位。

1965年,他将琼瑶短篇小说《六个梦》中的两篇《追寻》《哑妻》,分别改编为《婉君表妹》和《哑女情深》,皆是爆款。这也引起了接下来的琼瑶电影热。

到了70年代,他更是搭档张永祥,连续改编《彩云飞》《心有千千结》《海鸥飞处》《碧云天》等6部琼瑶作品,将琼瑶小说的知名度进一步扩大。

《婉君表妹》

作家与导演连续8次合作,让琼瑶与李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得知李行去世,琼瑶颇为悲伤:“他是最早导演我的电影,也把我的电影推上高峰的导演。我对他很感激,他一直都很健康啊!真没想到突然得到这消息。”

被无数电影人怀念的离岸游子

2019年,“导演李行电影展”在中国电影资料馆艺术影院举办。在影展开幕式上,李行感慨万千。用他的话说,自己愿意做电影的终身义工。

他还表示,从1990年应邀到大陆访问以来,自己一直为两岸电影的交流而奔走,只要以后有精神有体力,还会继续推动相关工作的进行。这种诚恳的态度,不仅令人想起他在30年前初来内地时所说的那句:回家的感觉真好。

30年来,李行导演始终初心不改。他曾在接受采访时道,“我听很多朋友讲华语电影,我说什么叫华语电影,就是中国电影。” 像台湾电影界首次正式参加内地影展、内地电影界首次组团访台等活动,都是在李行的推动下促成的。

这颗拳拳之心,也被两岸电影人记在心中。听闻他去世,不少人为之泪流。

导演谢飞表示,“感谢李导演三十年来为大陆、台湾、香港的中国导演们的交流、合作做出的不懈努力和贡献!一代大师李行导演的故去,代表着中国传统电影(胶片的、影院的、众多人集体观赏)的伟大时代,真的彻底结束了啊!”

和李行堪称忘年交的导演朱延平也在社交网站发文。据他回忆,李行对电影态度严谨,凡事要求,大家都管他叫“李要求”。自己拍片呢,讲求开心就好,所以被称为“朱随便”。然而,虽然两人的姿态不同,却是很要好的朋友。

电影学者黄会林回忆起当年李行助其草创北师大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的日子,在那段筚路蓝缕的光景里,李行为其提供了颇多帮助。“李先生作品独特的乡土气息所蕴含的民族传统和华夏道德,令包括本人在内每一个观众受益长久。”

“海峡两岸的统一是历史必然,两岸同出于中华民族文化的伟大传统,现遭政治阻隔,我们应当从两岸电影文化之统一率先做起。”电影学者黄式宪认为,李行率先实践,如精卫填海、女娲补天,贡献卓著。

电影学者陈犀禾表示,他在1990年赴台交流时与李行导演结识,被他称为“小朋友”辈。“他淳厚的长者风范历历在目,他深厚的中国情结也令人印象深刻。他的许多影片、尤其是《秋决》等,是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的杰出代表。”

演员成龙也在微博发出了与李行的合照表示悼念:“李行导演走了……想起很多往事,感谢您对后辈的帮助与提携,对华语电影交流作出的贡献,我们作为晚辈,当继续努力,把华语电影做得更好。怀念您。”

《小城故事》

李行导演曾谈到要把作家谢家孝的小说《跪在滚烫石板上的人》改编成电影,并找演员欧威担任男主角。但因为欧威英年早逝,这个计划最终难以实现。他笑称,去世后要在墓碑上刻下“《跪在滚烫石板上的人》——正在筹备中”一行字。

石碑依旧滚烫。这位将终生奉献给中国电影的伟大导演,值得人们铭记。

【文/马二】

0 阅读:17

影艺独舌

简介:关于影像和艺人最恰如其分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