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结合贾诩的一个故事,来分析一下三国模式的系统动力学逆向思维。在演义第18回“贾文和料敌决胜”中,曹操带兵来进攻南阳郡的张绣,因为身后出了情况,曹操就主动撤了。张绣带兵去追,结果吃了败仗。谋士贾诩建议他再去追,结果果然打胜了。张绣很奇怪,问:“我用精兵去追,你说我一定败。我败了之后,用败兵去追,你说一定能胜。这是为什么啊?”
贾诩说:“曹操撤军,他一定会亲自断后,虽然你的兵精,但是你不是曹操对手,所以你就败了。曹操胜了一仗之后,一定会急着往回走,留下诸将断后。他的诸将不是你的对手,虽然你的军队刚刚败了,但你也必然胜。”
张绣从经验和现象中抽象出来的模型就是,A的兵精,推出A相比B有优势,再推出A打败B。接下来,按照系统动力学的思维模型原理,就要做动力机制分析。动力机制就是作用和反作用。作用是一个输入点的量发生变化,反作用是周围因素发生的反应。当张绣的兵精的时候,就会触动另一个因素,也就是曹操的戒备和防范,曹操就会亲自指挥来加强本军。这就影响了A对B有优势这个输出点。也就是说,从因素到结果的关系是能够成立的,但是有条件成立的,只有在克服反作用之后它才成立。模型上原来的箭头不是那么直接和绝对,如果按原箭头的路线做,势必遭到周围因素的反作用而失败,这也就是因为思维定势而失败。这也就是系统动力学认为的:“原因并不一定从时间上和空间上跟结果接近”。动力机制分析的目的,是找到反作用的因素,然后把这个因素作为新的支点,纳入模型从而优化模型。贾诩就找到了支点,那就是曹操的戒备的防范这个因素。把这个因素增加到模型中去,就改变了模型的内容。当出现张绣战败的情况,曹操的戒备防范这个因素就会减弱,在加上曹操急于回去的前提假设,就引发出一个输出点就是派出普通部将迎敌。于是,张绣对曹操有优势就成了,这时候再发生战斗,张绣取得胜利。原模型的A的兵精,到A对比有优势,这一路径还是成立了,但是在增加了对支点因素的反作用的排除处理之后。
比如演义第32回“夺冀州袁尚争锋”,郭嘉出的一个计策。当时,曹操进攻袁绍的两个儿子,结打败了,曹操要继续打。但是郭嘉建议退军。他说,如果继续打,袁绍的两个儿子就会紧密结合,如果缓打,二子就会内斗。“急之则相救,缓之则相争。”
这和张绣的兵精,曹操就会加强戒备和防范,张绣吃了败仗,曹操就会换次要的人来迎敌,思路其实是一样的。只不过他通过动力机制分析反作用后,找到的周围因素是“对方的内部团结”。那么曹操选择撤兵,来瓦解这个因素,等到了俩人互相内讧时再出兵,按照这样的新模型,曹操最终取得胜利。
企业中也一样要做动力机制分析。比如,A公司为了把B公司挤出市场,于是增加广告,认为这样就能扩大市场份额。但这个要素发生作用时,B公司也会发生反作用,于是B公司也增加广告投入。这样,A公司的广告投入不但没有获得市场份额增加,反倒白白增加了成本。
经过动力机制分析,就把B公司跟进投入广告也纳入新的模型。要想让B公司不投入广告,就像让曹操不亲自出战、让袁绍的两个儿子不团结一样,需要寻找影响这一新增因素的办法。那就要了解B公司的关注点,如果B公司不看重某一新产品或不看重某二线市场,那就可以针对这种产品或市场来打广告。
动力机制分析的第二个来源,是从合作关系的角度来找。要分析这种合作关系的反作用。我再结合演义第75回“关云长刮骨疗毒”,讲一下。
按照嘉靖本,本章讲了这样的情节。当时,关羽北伐进攻樊城,后来听说老窝荆州被孙权端了,于是关羽回兵去救荆州。樊城的守将曹仁就要带兵去追击关羽。参军(也就是参谋)赵俨劝阻,说不能去。
赵俨说:“如果我们猛追关羽,深入荆州,则孙权必然担心我们要夺取荆州之地,所以,他一定转而联合关羽,一起对抗我们。这样,则关羽不但不死,我们反增了一个敌人。不如不追关羽,叫关羽跟孙权之间互相打。”
也就是说,按照从经验中提取的初级模型,输入点是追击逃跑的敌人,输出点是消灭掉敌人,这中间是可以画一个箭头的。但继而对它做动力关系分析,这个箭头就不是绝对的,“原因不一定指向结果”。因为这个作用,会引发合作者的反作用,也就是孙权的反应。
孙权和曹军本来是合作关系,但是追击行动触发了孙权的反作用,合作力量就会变成竞争关系。曹军一方对付关羽和孙权双方,就得不到消灭关羽的输出结果了。基于赵俨的分析,优化的模型增加了新的因素,于是不去追赶,而是叫合作者孙权去消灭关羽。
演义第33回“郭嘉遗计定辽东”也是同样的分析模式。袁绍的两个儿子战败跑去了辽东郡,郭嘉建议:“主公千万不要加兵到辽东。辽东的公孙康原本就怕袁绍的两个儿子,如果极力进攻他们,他们一定并力迎敌。如果缓之,公孙康和袁氏一定互相图谋攻杀。”当时,公孙康属于汉朝的一个郡,与曹操基本上是合作关系。郭嘉的思维模型,和赵俨的案例是一样的。
类比到企业也是这样,比如初级模型是,增加对创新部门的投入,企业就会推出创新产品。但是企业中存在着合作关系,也就是原本配合研发部的其它部门。增加产品创新,可能会破坏合作关系,比如新的产品推出后,就会影响原本从既有产品中获利丰厚的其它部门。
这就跟追击关羽,会伤害孙权的利益一样。追击袁绍的两个儿子,会把公孙康从合作者变成对立者。那么,纳入其它部分这一因素进入模型,就可以得到新的思路,比如把创新在企业组织的体外进行,其它部门即便想干扰它的创新,也做不到了。
动力机制的第三种来源,是影响者。影响者往往是组织内的决策人员和人力资源状况,影响者可以改变某一输入点和输出点之间的前提假设,甚至整个模型的前提假设。影响者还可以是资源管控者,可以改变资源。我们结合郭嘉的一个例子来谈。
在演义第33回“郭嘉遗计定辽东”中,袁绍的两个儿子逃到了乌丸人那里。诸将都不建议去远征乌丸,担心一旦北行,南边荆州的刘表和刘备就会从后面偷袭曹操的许都。
郭嘉则发言说:“刘表是个坐着谈说的人,知道自己的才能控制不了刘备,如果他给刘备很多兵叫他北上,就怕控制不了刘备。如果给刘备的兵少,就无法对许都构成威胁。所以不用担心后方。”
当时,刘备依附刘表,是刘表的部将。诸将的模型,已经是做了动力机制分析的,从而把刘表的因素纳入了模型。但是任何输入点到输出点的关系成立,都是有前提假设的。许都空虚和刘表进攻许都,它的前提假设,是刘表想吞并天下。
刘表作为一个影响者,控制着这一环节的前提假设。但刘表的前提假设其实是保守荆州,而不是扩张。那么这一环节中的关联关系也就不会成立。
刘表所在的荆州,是四战之地,四面要冲,也就是极其难以守住的,后来关羽也没有守住。要想立足这里而占有天下就更难。所以这里的主人如刘表,能苟且一段时间就不错了,不会想着发展——因为没有发展的基础条件。
分析影响者对前提假设的作用,企业中也是这样,认为我加强品牌,于是能扩大市场,这一关系的前提假设是顾客作为影响者,顾客看重品牌。但是对于很多常用品,顾客其实不看重品牌,而看重价格等因素。
在演义第19回“白门楼吕布殒命”中,当时吕布死守下邳, 曹操在外面进攻。吕布的谋士陈宫相继出了两个好的计谋,一是出去断敌人的粮道,一是出城建立犄角之事。但是组织中也有一个影响者,就是吕布的人力资源状况。人力资源状态会影响陈宫的模型的前提假设。
陈宫的模型,前提是人力资源状况是团结的,可是现有的人力资源状况,是诸将和吕布之间不团结、不信任。所以吕布不敢出城,也不敢派部将出城。演义第116回,就是蜀国的部将蒋舒以奉命出城杀敌的名义,跑出去就投降曹魏军了,然后一举反身攻下了阳平关。陈宫的动力机制分析做得不够,导致他的模型没有实用性,它的出城去打,并不能得到想要的输出结果。吕布也只能无计可施,等待灭亡。
影响者还可以是资源控制者。比如马谡的例子。演义第95回,马谡带兵到街亭阻击曹军,他选择上山扎营。这种做法符合常规经验,比如刘备的定军山之战,就是上山扎营。但是马谡应该从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影响者三个方面进行动力机制分析。上山的行动不会促使竞争者和合作者产生什么反作用,但会与影响者发生关系。影响者就是后勤部门,上山之后,他们取水的难度和风险就加大了,需要派兵下山取水和护送。马谡即便分析到了这个影响者,但是对情况估计得也不足,于是目标也就没有实现。
总结一下,从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和影响者三个方面,做某一因素的动力机制分析,就可以优化和升级思维模型。
文/潇水:知名历史小说作家,历史战争特约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