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衣节:遥忆故人暖寄相思,有关寒衣的诗词,遥寄思念,祈求平安

诗意文化有美学 2024-11-01 02:28:22

又是一年寒衣节,每年农历的十月初一,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寒衣节。寒衣节与清明节、中元节并称为中国三大“鬼节”,又被人们称为“祭祖节”、“冥阴节”、“秋祭”等,是一个祭祀祖先的节日。据《礼记·月令》记载,农历十月是立冬的月份,这一天,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并抚恤他们的妻子儿女, 为他们“送寒衣”当是应有之义,上行下效,遂相沿成习。

除了祭祀,古代的敦煌人在这一天还有个仪式便是“设炉取暖”。古时候设炉是件大事,朝堂规定必须在每年十月初一才可进行。《岁时杂记》载:“京人十月朔沃酒,乃炙脔肉于火炉中,围坐饮啖,谓之暖炉。”

今日寒衣节,落叶飘零,思念成殇。古诗词里的寒衣节,让我们用爱铭记,用心缅怀!

和征妇寄寒衣

唐-方干

西风吹雁到东吴,自整寒衣欲寄夫。

一剪一针肠一断,不知夫亦断肠无。

“西风吹雁到东吴,自整寒衣欲寄夫。” 首句描绘了一幅秋风萧瑟、大雁南飞至东吴的景象,既点明了时节,又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背景下,征妇开始整理寒衣,准备寄给远在他乡的丈夫。一个 “自” 字,凸显出征妇的孤独与勤劳,她无人可依,只能独自承担起为丈夫准备寒衣的重任。

“一剪一针肠一断,不知夫亦断肠无。” 这两句将征妇的思念与牵挂推向了高潮。征妇在缝制寒衣的过程中,每一针每一线都饱含着对丈夫的深情,每一次下针都仿佛让她的心为之断裂。她不禁想到远方的丈夫,不知道他是否也在思念着自己,是否也为这分离而断肠。此句通过征妇的心理活动,深刻地表现了战争给家庭带来的痛苦和思念之苦。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生动地刻画了征妇在寒衣节为丈夫准备寒衣时的复杂情感。诗人通过对征妇动作和心理的描写,展现了战争时期百姓的苦难生活以及夫妻之间深厚的感情。同时,也让读者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与无奈。

寄衣

宋-邓氏

欲寄寒衣上帝都,连宵裁剪眼模糊。

可怜宽窄无人试,泪逐西风洒去途。

“欲寄寒衣上帝都,连宵裁剪眼模糊。” 开篇便点明征妇欲将亲手裁剪的寒衣寄往丈夫所在的京都。“连宵裁剪” 体现出征妇的急切与用心,她不辞辛劳,连夜赶制寒衣,只为能让远方的丈夫尽快收到温暖。而 “眼模糊” 则生动地描绘出征妇在裁剪过程中的疲惫与思念之情,泪水模糊了双眼,既表现出她身体的劳累,更凸显出内心对丈夫的牵挂与担忧。

“可怜宽窄无人试,泪逐西风洒去途。” 征妇精心裁剪的寒衣却因为丈夫不在身边而无人试穿其宽窄是否合适,这进一步加深了她的无奈与伤感。“可怜” 二字饱含着征妇的心酸与委屈,她的付出与牵挂却无法得到及时的回应。泪水随着西风洒落在路途上,画面感极强,让人仿佛能看到征妇孤独的身影和那无尽的哀愁。西风不仅增添了凄凉的氛围,也象征着征妇的思念被吹向远方的丈夫。

这首诗以征妇寄寒衣为主题,深刻地反映了古代战争时期夫妻分离的痛苦,以及女性在等待与思念中的坚韧和无奈。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渲染,让读者深切感受到了那个时代的残酷和人性的温情。

思远人四方四首(其四)

宋-释文珦

幽燕地冷无春晖,此时道归郎不归。

今朝朔风欺远客,又还无处寄寒衣。

诗的开篇 “幽燕地冷无春晖”,以强烈的反差营造出一种冷峻的氛围。幽燕之地,寒冷彻骨,与温暖的春晖形成鲜明对比,暗示了环境的艰苦和离人的凄凉处境。“此时道归郎不归”,直接抒发了女主人公内心的失落与哀怨。明明曾有归期之约,然而此刻丈夫却未能归来,这种期盼的落空,让思念之情更加浓郁。

“今朝朔风欺远客”,朔风本就寒冷刺骨,又加上 “欺远客” 三个字,赋予了风以人的情感,仿佛风也在故意刁难那些漂泊在外的人。进一步强化了离人在外的孤独与艰难。“又还无处寄寒衣”,是全诗情感的高潮。寒衣不仅是物质上的温暖,更是女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牵挂和爱意。然而,却无处可寄,这种无奈和无助,让人心生怜悯。

这首诗以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思念远方丈夫的女子形象。通过对环境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深刻地反映了离乱时期人们的痛苦与无奈,同时也展现了爱情在艰难困苦中的坚韧与执着。

关山别浪子

元-周巽

关山路难越,荡子去何之。

花落愁飘泊,月明伤别离。

星河鹊飞夜,风雪雁来时。

迢递年华晚,寒衣寄与谁。

“关山路难越,荡子去何之。” 开篇即点明关山之艰难险阻,让人望而生畏。而 “荡子去何之” 则表达出对游子去向的疑惑与担忧,给全诗定下了惆怅的基调。

“花落愁飘泊,月明伤别离。” 花落之时,本就易惹人愁绪,再加上游子漂泊在外,更增添了一份哀愁。明月高悬,本是美好的景象,但在此时却勾起了离别的伤痛。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写,将愁绪与离别之情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星河鹊飞夜,风雪雁来时。” 星河灿烂,喜鹊在夜空中飞翔,这本应是充满诗意的画面,但在诗人笔下却与游子的漂泊联系在一起。风雪交加之时,大雁归来,而游子却不知在何方。这里通过对特定场景的描绘,进一步烘托出离别的凄凉和思念的深沉。

“迢递年华晚,寒衣寄与谁。” 时光流转,年华渐晚,又到了需要送寒衣的时候,然而却不知道该寄给谁。这句诗将思念之情推向了高潮,同时也表达出了一种无奈和孤独。

整首诗以关山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和特定场景的描写,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痛苦、思念的深沉以及时光流逝的感慨。诗人运用细腻的笔触和丰富的情感,塑造出了一个充满哀愁和牵挂的意境,让读者感同身受。

旅怀(其一)

明-戴良

春半家书预作期,长儿十月送寒衣。

江空野旷无消息,踏遍苍苔人独归。

诗的前两句 “春半家书预作期,长儿十月送寒衣”,以时间为线索,展现出一种充满温情与期待的画面。春天过半时,便期待着家书的到来,这体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和对家的眷恋。而长儿在十月送来寒衣,更是凸显了家人之间的牵挂与关爱。寒衣不仅是抵御寒冷的物品,更是亲情的温暖象征,让人感受到家庭的凝聚力。

后两句 “江空野旷无消息,踏遍苍苔人独归”,则与前两句形成强烈的反差。江面上空旷寂寥,旷野中一片荒芜,没有任何关于亲人的消息传来。这种巨大的落差,使诗人的内心充满了失落与惆怅。“踏遍苍苔” 这一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诗人的焦急与不安,他四处寻找着亲人的踪迹,或者只是在寻找一种心灵的慰藉。然而,最终只能独自归来,“人独归” 三个字将诗人的孤独感推向了极致,让人深刻地体会到游子在旅途中的孤独与无奈。

整首诗通过对不同场景和情感的描绘,营造出一种既温馨又凄凉的氛围。它既展现了家庭的温暖和亲情的力量,又表达了游子在外的孤独与思念。诗人以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将复杂的情感融入到自然景色之中,使读者在欣赏诗歌的同时,也能深刻地感受到诗人的心境。

寄衣曲

清-席佩兰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

“欲制寒衣下剪难,几回冰泪洒霜纨。” 首句描绘了女子在准备制作寒衣时的艰难心境。“下剪难” 不仅仅是因为裁剪寒衣在技术上有难度,更重要的是其中蕴含着女子对远方之人深深的牵挂与思念,使得她在裁剪之时心情格外沉重,难以决断。“几回冰泪洒霜纨”,则进一步强化了这种情感。女子的泪水如冰般寒冷,洒落在洁白的绢布上,生动地表现出她内心的痛苦与忧伤。泪水之 “冰” 既暗示了女子心情的凄凉,也与寒衣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

“去时宽窄难凭准,梦里寻君作样看。” 这两句写出了女子在制作寒衣时的另一种困扰。由于分别之时的记忆已经模糊,她难以确定对方身材的宽窄变化,因此在制作寒衣的尺寸上犹豫不决。“难凭准” 三个字深刻地体现了女子的无奈与无助。而 “梦里寻君作样看” 则展现了女子的深情与执着。她只能在梦里去寻找对方的身影,以确定寒衣的尺寸,这种行为既充满了浪漫的色彩,又透露出无尽的心酸。

整首诗以细腻的笔触和深刻的情感,生动地刻画了一位思念远方之人的女子形象。通过对制作寒衣这一过程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对爱人的深深眷恋、担忧以及在分离中的孤独与无奈。诗中的情感真挚而强烈,让人感同身受。

忆江南(其八)寄外

清-赵我佩

人去也,人去几时归。

容易风霜吹木叶,只愁清瘦减腰围。

谁与授寒衣。

“人去也,人去几时归。” 开篇直抒胸臆,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对离人的思念和对其归期的期盼。“人去也” 三个字,充满了惆怅与无奈,仿佛在叹息离人的离去。而 “人去几时归” 则直接发出疑问,强调了思念之人的归期不定,让人心生牵挂。

“容易风霜吹木叶,只愁清瘦减腰围。” 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自身状态的描写,进一步加深了思念之情。风霜容易吹落木叶,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环境的凄凉。而 “只愁清瘦减腰围” 则从自身角度出发,表达了因思念而茶饭不思、日渐消瘦的状态。这里以清瘦减腰围来表现思念之深,细腻而动人。

“谁与授寒衣。” 最后一句以问句结尾,将思念之情推向高潮。在寒冷的季节里,谁能为远方的人送去寒衣呢?这个问题既是对离人的担忧,也是对自己无力照顾对方的无奈。同时,寒衣也象征着温暖和关爱,进一步强化了思念之情。

整首词以简洁的语言、细腻的情感和生动的描写,表达了女子对远方之人的深深思念和关切。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自身状态的描绘,营造出一种凄凉、忧伤的氛围,让人感同身受。

寒下曲

清-储秘书

边城木落雁南飞,飒飒金飙塞马肥。

今夜李陵台上月,照人何处捣寒衣。

“边城木落雁南飞,飒飒金飙塞马肥。” 首句描绘了边城秋天的景象,树叶飘落,大雁南飞,给人一种萧瑟之感。“木落” 暗示了季节的变化,也为全诗奠定了凄凉的基调。“飒飒金飙” 形容秋风强劲,“塞马肥” 则点明了边塞的特色,此时的战马因秋天的丰饶而养得肥壮。这两句通过对自然景象和边塞环境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壮阔而又苍凉的画面。

“今夜李陵台上月,照人何处捣寒衣。” 后两句将目光聚焦在李陵台上的月亮。李陵台是一个充满历史沧桑感的地方,今夜的月亮照在台上,更增添了一种清冷和孤寂。“照人何处捣寒衣” 一句,以问句的形式表达了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牵挂。寒衣是为了抵御寒冷而制作的,这里的 “捣寒衣” 象征着对亲人的关怀和温暖。然而,诗人却不知道在这月光下,那个正在捣寒衣的人在哪里,这种不确定感更加深了思念之情。

整首诗以边城的秋景为背景,通过对自然景象、历史遗迹和人物活动的描写,抒发了诗人对远方之人的思念和对战争、离别等人生苦难的感慨。诗中的意境深远,情感真挚,让人感受到了边塞诗特有的苍凉与悲壮。

客中秋雨接家书寒衣二首(其二)

清-蒋葆元

珍重一函捧,未开心已愁。

还将两行泪,并作十分秋。

新恨传青鸟,浮生寄白鸥。

凄风兼苦雨,点滴到胸头。

“珍重一函捧,未开心已愁。” 起笔便紧紧抓住读者的心,诗人对家书的珍视之情跃然纸上。那小心翼翼捧着的一函书信,还未开启,愁绪已然弥漫心间,生动地展现出诗人对家乡亲人的牵挂以及对家书中未知内容的担忧,为全诗奠定了深沉的情感基调。

“还将两行泪,并作十分秋。” 此句情感愈发浓烈,诗人在看到家书的瞬间,泪水夺眶而出。“两行泪” 是情感的自然流露,将内心的思念、牵挂与忧愁具象化。而 “并作十分秋” 则巧妙地将泪水与秋天的氛围融合,秋天本就给人以萧瑟、凄凉之感,十分秋更是将这种感觉推向极致,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愁苦。

“新恨传青鸟,浮生寄白鸥。” 这里运用典故,“新恨传青鸟” 中青鸟常为信使,新恨借青鸟传递,暗示了家书中可能带来的不好消息,或者是诗人对家乡的新的牵挂与忧虑。“浮生寄白鸥” 则表达了诗人对自己漂泊不定的人生的感慨,白鸥在诗中常象征着自由却孤独的生命,诗人以白鸥自比,体现了他在异乡的孤独与无奈,对未来的迷茫。

“凄风兼苦雨,点滴到胸头。” 结尾两句以景衬情,凄冷的风和苦涩的雨交织,与诗人内心的痛苦相互呼应。“点滴到胸头” 形象地描绘出风雨如愁绪般落在诗人心头,让读者深刻感受到诗人的悲伤与压抑。这种自然环境的描写进一步烘托了全诗的凄凉氛围,使诗人的情感更加深入人心。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通过对家书的期待、泪水、新恨、人生感慨以及凄风苦雨的描写,细腻地展现了诗人客居异乡时的复杂情感和孤独处境,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南乡子·寒衣

清-章钰

典去敝貂裘。记为沽春上酒楼。

不道霜枫容易到,温柔。

何处仙乡不可求。一笑不须愁。

针线犹堪与妇谋。

还我布衣真本色,松楸。

焚送无从泪又流。

“典去敝貂裘。记为沽春上酒楼。” 开篇以回忆起笔,曾经典当了破旧的貂裘,只为在春天时能上酒楼畅饮一番。这一行为既展现出词人曾经的洒脱不羁,又为后文的情感转折埋下伏笔。

“不道霜枫容易到,温柔。何处仙乡不可求。” 词人感慨时光飞逝,不知不觉间霜枫已至,美好的时光总是如此短暂。“温柔” 一词在此处显得格外细腻,或许是回忆起往昔的温柔岁月,又或许是对某种情感的眷恋。而 “何处仙乡不可求” 则流露出一种无奈与迷茫,仿佛在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却始终不可得。

“一笑不须愁。针线犹堪与妇谋。” 笔锋一转,词人以豁达的态度面对困境,一笑之间试图驱散忧愁。“针线犹堪与妇谋” 则展现出一种平凡生活的温馨,即使在艰难的时刻,还能与妻子一起谋划针线之事,体现出对家庭的眷恋和对平凡生活的珍惜。

“还我布衣真本色,松楸。焚送无从泪又流。” 最后词人表达了对朴素生活的向往,希望回归布衣本色。“松楸” 常代指墓地,这里可能暗示着对逝去亲人的思念。“焚送无从泪又流”,词人想要为亲人焚送寒衣却无从做起,泪水再次流下,情感真挚而深沉,将思念与无奈之情推向高潮。

整首词情感丰富,从回忆到感慨时光,再到豁达面对和对家庭亲人的眷恋,最后以深沉的思念结尾,层次分明,语言细腻,生动地展现了词人在特定情境下的复杂心境。

0 阅读:0

诗意文化有美学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