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海战役,论功劳他与粟裕不相上下,却说:一切归功于540万民工

同巍聊历史 2024-09-24 02:36:27

1948年,淮海战役爆发,60万大军奔赴前线。

与此同时,很多百姓加入到“支前民工”的队伍中,确保了后勤工作的顺利完成。

一位民工甚至为了成功将物资送往阵地,在自己的鞋子磨破后,竟然光着脚,推着车,上了前线。

战士们收到物资后,向民工表示感谢。

就在他们道谢的同时,一位战士发现了民工在寒冷的冬季,竟光着脚踩在地上。

而他的四个脚趾头,明显被冻掉了。

战士心疼不已:“老乡,你怎么不穿鞋?”

民工羞愧不已,“我的鞋在途中被磨坏了,怕影响进度,就光着脚来前线了。”

宁可冻掉脚趾头,也要按时为战士们送达物资。

他们的这种忘我精神,在运输途中随处可见。

而指挥“支前民工”有条不紊、任劳任怨的是何许人也?

为何能让百姓心甘情愿,忘却肉体之痛,也要确物资顺利送达?

01 制定政策,动员群众

同年,淮海战役开始前,刘瑞龙被调入华中局,负责支援前线,保障后勤。

他曾创建过红14军,与敌人多次交锋,挫败敌方阴谋,造成敌人的恐慌与不安。

也曾协助陈浅伦将游击队改编为红29军,战斗力与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所提升。

可以说,他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与杰出的管理才能。

刘瑞龙的加入,对淮海战役来说,可谓是如虎添翼。

初到任上,他并没有立即展开工作,而是深入基层,了解群众之顾虑、解决百姓之困难。

刘瑞龙几乎每天都早出晚归,周边村民看到这位首长忙忙碌碌,穿梭于田地与农户之间。

以实际行动,为民众排忧解难。

他们不再排斥与他接触,每日做完农活,还会与他齐坐田间,互相交流。

一天,刘瑞龙在田间地头,看着满头大汗的村民,好奇问:

“老乡,大战在即,你们为何不报名参加“支前民工”,为解放军做好后勤保障工作呢?”

一位白发苍苍却精神矍铄的老伯,长叹一口气,回答:

“我们也想为解放军排忧解难,只是之前的经历,给我们留下了不好的印象。”

刘瑞龙不明所以,进一步追问老伯:

“究竟是怎样的经历,才会寒了百姓的心,断了帮助解放军的念头?”

旁边的年轻人不待老伯发言,立即脱口而出:

“当初我们辛辛苦苦去往前线,为解放军输送货物,可结果……”

话一旦说出口,就再也刹不住。

年轻人不顾老伯的眼神警告,继续“告状”:

“我们成为‘支前民工’,家中唯一的粮食却被征收,导致亲人挨饿受冻,我们……”

老伯看了眼身旁神色自若的刘瑞龙,直觉此人深不可测,拉了下年轻人,“别说了!”

年轻人终于听出了老人的弦外之音,赶紧住口。

一心想要动员民众加入支前队伍的刘瑞龙,轻拍了下年轻人的肩膀,笑着说:

“感谢你道出实情,相信我,一定想办法解决你们的后顾之忧。”

知道了百姓的忧虑,刘瑞龙回到部队后,立即与党政干部商议:

我们在动员群众前,一定要先解决百姓的困难。今日起,各地根据实情,制定符合人民利益的征粮政策,保证群众的正常生活。

于是,江淮区党委在征粮时就规定:

“好地除基地半亩、孬地除地基一亩不征粮;贫农征借粮食不超过其收入8%,中农不超过15%,地主、富农则按15%以上征借。”

政策下达后,百姓看到了军区领导的诚意,但也怕只说不做。

他们挨家挨户派出代表,商量此事。

最后大家得出的结论是:

“这位首长与以往不同,他是真心为我们着想,还帮我们干活。我们决定加入支前队伍。”

在政策的保障下,村民前往报名地点,争先恐后地让登记人员记下自己的名字。

经过简单的培训后,他们开始了紧张又忙碌的后勤工作。

02排除万难,运送粮食

人马不到,粮草先行。

充足的粮食,是战士补充体力与战斗力的基本保障。

所以,刘瑞龙认为,无论如何都不能断了战士的后勤。

由于当时交通条件落后,“支前民工”只能推着小推车,一趟趟往返于后方与前线两地。

刘瑞龙更是忙得顾不上吃饭,亲自规划路线、调度人员、指挥大家有条不紊地输送粮食。

朴实又真诚的百姓,看到以身作则的领导,心疼不已,

“你太累了,休息下吧,我们会做好送粮工作的。”

刘瑞龙摇了摇头,坚定地说:

“不行,作战的将士们还在等着我们的粮食,现在还不能休息。”

在他的带领下,“支前民工”任劳任怨,一副瘦弱的身躯、一双皲裂的双手,推着一车车比性命还重要的粮草,往返于战火连天、硝烟弥漫的前线与后方之间。

安徽省临涣镇后勤人员中的一位支前民工,卖力地推着载满物资的小车,破损不堪的小推车发出吱呀呀的声音,足见物资之重。

而民工却因为路程遥远、行路艰难,自己的鞋子都磨破了。

为了不影响送粮进度,他光着双脚、踩着石子、忍着寒冷,推着独轮车上了前线。

最终,这位民工凭借坚强的毅力、不屈的精神,将物资成功送到阵地。

而他的脚,却因天气寒冷,被冻掉了四个趾头。

收到物资的战士,看到他走路十分别扭,忍不住上前询问:“老乡,你怎么了?走路一瘸一拐的。”

民工怕战士担心,摆了摆手,谎称:“没事。”

战士不放心,还想继续追问,旁边经过的一位士兵,忍不住惊呼:

“老乡,天寒地冻的,你怎么光着脚没穿鞋子?”

民工不好意思地摸了摸头,羞赧地说:

“我的鞋子在送粮途中磨坏了,为了不影响进程,我就光着脚继续推车了。”

战士看着这双明显被冻坏的脚,其中的一只竟然有四个趾头消失了,仅余的一个也泛着不正常的紫色。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即使在前线作战的将士,面对此情此景,也震惊无比:

“老乡,你的脚趾被冻掉了,对生活会有影响的!”

民工看着一脸心疼的战士,解释道:

“没事,不用担心,能正常走路,就不会影响生活。”

即使老乡对此无所谓,但战士却不能视而不见、无动于衷。

他赶紧将老乡请进简陋的住处,等老乡坐下后,蹲到他身旁,将冻伤的双脚放到自己的怀中取暖。

这一举动,让民工受宠若惊,深感路上受的苦、挨的冻都值得了。

而让民工舍弃趾头也要运送的物资,竟是为战士们御寒的军服与棉鞋!

据统计,淮海战役期间,支前队伍的民工总数达到543万人!他们为前线士兵运送了多达9.6亿斤的粮食。

除此之外,“支前民工”的这种牺牲小我,成全大家的忘我精神,又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03昼夜不停,抢修道路

在这支后勤队伍中,还有一个特殊的后勤兵团的存在。

他们的任务主要是抢修道路、桥梁以及架电话线。

作战期间,国民党军队除了使用先进武器炮轰我军阵地外,还会不择手段地轰炸道路、桥梁。

而这些都是需要后勤兵团,加班加点修好的基础设施,为解放军打通“过不去”的难题。

郑州解放后,很多道路因太过激烈的战斗,而被摧毁。

刘瑞龙看着满目疮痍的景象、破败不堪的道路,下决心一定要为解放军、为人民群众修好这些必经之地。

在抢修工作开始前,他召集这支有着丰富抢修经验的兵团:

“你们是后勤队伍中的技术人员,专业的事情就交给专业的人去做。你们有没有信心在短时间内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大家异口同声:“有!”

得到肯定答案后的刘瑞龙,立即组织后勤兵团前往就近的铁路修复点。

在他的指挥下,兵团人员与铁路工人相互配合,遇到不懂的地方,就向铁路工人请教。

在这一刻,他们是最亲密的战友。

兵团人员虽然工具落后,但他们有勤劳的双手、结实的肩膀、健康的身体,以及节省人力的独轮车和担子。

即使嘴唇冻得发紫,双手冻得颤抖,依旧昼夜不停、兢兢业业地拿着工具,仔细认真地抢修道路。

他们之间还互相勉励,看到战友累得瘫倒在地,走过去扶起他,帮他拍掉沾染在身上的泥土,安慰道:

“你先歇会儿,我们很快就弄好了,坚持一下,胜利就在前方。”

就这样,他们边打气,边加班加点地工作。

仅用时不到2个月,开封、洛阳、新郑就实现了全线通车,保障了后方军需物资顺利送达前线。

不止如此,在知晓商丘解放后,开封的“支前民工”更是连夜与铁路工人一起,赶到民权县。

来不及休息,就投入到战斗中。

黑暗中,他们一手举着照明灯,一手拿着手中的工具,专业又细致地修复被炸毁的路轨。

只用2天时间,被破坏的路轨就铺好了。

据不完全统计,在刘瑞龙的指挥下,支前民工与铁路工人共抢修铁桥68座,涵洞228座,修复铁路220里。

确保了群众生活的正常进行、保障了后勤运输任务的顺利完成。

结语

淮海战役的后勤保障人员,人数之多、规模之大,世所罕见。

他们是默默奉献的无名英雄,用自己的身躯架起了通往胜利的桥梁。

生在盛世的我们,在铭记解放军的同时,也不应忘记后勤人员。

-END-

【文|顾言珩】

【编辑|长庚】

0 阅读:42
同巍聊历史

同巍聊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