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的一天,毛主席在卫士的陪同下散步,没想到却听见一件趣事:“主席您知道吗?如今南北‘二乔’因为名字的事情闹得不可开交呢!”毛主席好奇地问道:“哦?这是怎么回事?”

卫士继续说:“因为他们有同一个笔名,之前不在一个地方还好,如今都在北京,工作起来不方便。但他们两个谁也不肯让一步,僵持不下。”毛主席知道后便将南北“二乔”叫来,了解一番后说:“这件事很好解决,一个留姓,一个留名。”
南北“二乔”是谁呢?毛主席提出的解决办法又是什么呢?
毛主席:靠乔木,有饭吃“北乔”指的是胡乔木,1912年出生在江苏盐城,高中毕业后因优异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物理系。1932年秋,他接受了先进的思想并加入共产党,还参与创办了《海霞》、《文艺青年》等进步书刊。

1937年7月,胡乔木来到延安,主编《中国青年》杂志。正是因为他在上面发表的一篇文章《青年运动中的思想问题》,才令毛主席关注到他。这篇文章语言清晰,文笔流畅,最重要的是还能从中看到一点鲁迅的风格,这令毛主席很是惊喜,连忙问道:“写这篇的‘乔木’是谁啊?”
有人回答说:“就是胡乔木。”毛主席点点头,高兴地说:“乔木是个人才啊!”从这以后,毛主席一直关注胡乔木发表的文章,并派人详细调查胡乔木。在观察了两年后,毛主席决定调他来自己身边工作,担任秘书一职。

1941年“皖南事变”爆发没多久,中央秘书长王若飞找到胡乔木说:“胡乔木同志,组织经过慎重的思考,决定调你去毛主席身边当秘书。”胡乔木十分震惊,连忙问:“我没听错吧?是去主席身边当秘书?”王若飞点点头,说:“没错。”
胡乔木没有说话,思考了一会儿说:“还是算了吧,我担心自己做不好,让组织和主席失望。”王若飞拍了拍胡乔木的肩膀,安慰道:“你放心吧,主席已经观察你两年了,是经过慎重思考做出的决定,还曾夸奖你是个人才。”见王若飞这样说,胡乔木也不好拒绝,便点头同意了。

来到毛主席身边后,胡乔木深受其信任,中央很多重要的文件都需要再报纸上发表社论稿,毛主席没有一丝犹豫,直接将这件事交给胡乔木去办。而胡乔木也没有辜负毛主席的信任,他写的稿子令毛主席格外满意。
值得一提的是,毛主席还说过这样一句话:“靠乔木,有饭吃。”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多次邀请毛主席去重庆,尽管知道蒋介石有阴谋,但毛主席还是同意了。毛主席去重庆带的人不多,其中就有胡乔木,足以看出毛主席对他的信任。

“南乔木”指的是乔冠华,从小就天资聪慧,5岁熟读“四书五经”,12岁便开始接触进步文学作品,到14岁已经开始投身学生运动中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不少民主人士和文化名人都转移到香港,乔冠华也不例外。
他来到香港后担任《时事晚报》的主笔,平时白天睡觉,晚上则在报社的房间里写文章。由于乔冠华写的文章深受读者的喜爱,报社的领导找到他说:“你看你写的文章很受大家的喜爱,我觉得可以办一个通讯社,将你的文章发向全世界,让更多的读者可以阅读。”

乔冠华听后点点头,说:“这个办法好,不过这是余汉谋属下的报纸,发表的话需要用笔名。”于是在这一背景下,他左思右想为自己选择了“乔木”这个笔名。
1939年下半年,由于经费无法支撑余汉谋继续办报,因此《时事晚报》没多久就停刊了。乔冠华辗转多地写文章,直到1942年来到重庆《新华日报》工作,并担任《群众周刊》的主编。
和香港相比,重庆在收集资料方面十分困难,这也导致乔冠华在写文章的时候,需要经常跑到国民党国际新闻处招待所,向住在那里的其他国家的记者打听国际消息。

在重庆工作期间,乔冠华遇到了和自己同样来自盐城的清华校友——胡乔木。然而随着两人的深入交谈,他们发现自己的笔名竟然和对方一样,都叫“乔木”。
当时,毛主席、胡乔木等人刚到重庆,就在红岩一间小会客室接见了乔冠华、刘白羽等人。当乔冠华和毛主席握手的时候,毛主席幽默地说:“乔木跟着我来到了重庆,没想到重庆还有个乔木,但不能叫大乔和小乔,那就叫南乔北乔吧!”
毛主席话音刚落,大家哈哈大笑,胡乔木和乔冠华对视一眼后也笑出声。

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两个乔木因为经常聚在一起,且频繁地在同一份报纸上发表署名相同的文章,这也导致不少人无法将他们两个区分。同志们都希望两个乔木能够将名字改一改,这样不仅他们自己便利,也能减少许多麻烦。
然而当谈及谁改名字的时候,南乔和北乔互不相让,谁也不肯主动放弃。乔冠华能说会道,他对胡乔木说:
“‘乔木’这个名字应该给我,因为不管是我还是我祖上三代都姓乔。更何况你看我这个个头,不刚好和挺拔的乔木相符合吗?所以说这个名字还是你改比较好。”

胡乔木也不退让,他说:
“我之所以取名为‘乔木’,就是因为10年前曾在上海发过一篇文章,当时的笔名就是乔木。所以从时间来看,也是我这个‘乔木’先注册的!”
乔冠华和胡乔木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谁也不肯改名字。不过好在随着重庆谈判的结束,胡乔木跟随毛主席离开重庆,这场“南北乔木”之争也算暂时中止。

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南北二乔”再次相遇。
当时胡乔木担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跟随来到北京中南海;而乔冠华则被任命为外交政策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同样来到北京工作。二乔再次相遇,再加上同样是我党的高层,因此争名字的事情又发生了,甚至惊动了毛主席。
为了解决“南北二乔”名字的事情,毛主席特意将胡乔木和乔冠华叫来,为他们断名。毛主席先是问乔冠华:“你没起笔名之前都叫什么名字?”乔冠华回答说:“我原名就叫乔冠华,所以没起笔名之前大家都叫我乔冠华。”

毛主席点点头,说:“你这个名字就很好嘛,以后你就叫乔冠华,仍姓乔。”紧接着毛主席又问胡乔木:“至于‘北乔’你就恢复原本的姓氏,叫‘胡乔木’好了,你们两个觉得怎么样?”
听了毛主席的话,乔冠华说:“既然主席您都这样说了,那我就听您的,留下这个姓。”胡乔木也说:“谢谢主席帮助我们解决这一难题,不然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就这样,“南北二乔”在毛主席的帮助下,一个留姓,一个留名,两人争了多年的名字问题终于被解决。随着时间的慢慢流逝,胡乔木的大名被全国人民所熟知;至于乔冠华,他只是在写文章的时候使用“乔木”当笔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