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的错误我们不能犯:若攻台,导弹决定不了战局,1万枚都不够

近现代史源 2024-09-28 01:15:36

俄罗斯与乌克兰之间的冲突,持续时间之长,显然超出了多数人的预料。对中国而言,其实也是一次警醒。什么意思呢?曾几何时,普遍流传着“导弹至上”的误解,认为密集的导弹攻击,足以令任何军事力量屈膝。从海湾战争的震撼,到99年空袭南联盟的震撼重现,再到伊拉克战争的“导弹盛宴”,引得世界各强国纷纷将导弹,视为武器发展的重中之重。

俄乌战争的实战,却很大程度上打破了这一论调。战争伊始俄罗斯便向乌克兰的基辅、哈尔科夫、敖德萨等城市倾泻了数千枚各类导弹。首日战况便包括30枚3M14巡航导弹,及多枚“伊斯坎德尔”高超音速导弹的发射,甚至一线部队还动用了伊斯坎德尔导弹,直击基辅防御圈的乌军火炮阵地。那时候没多少人相信乌克兰能撑过去,甚至撑到了2024年。

然而事实证明,这些导弹并未能如预期般瘫痪乌军。相反乌军在导弹的密集轰炸下,依然守住了基辅与哈尔科夫等关键城市。“伊斯坎德尔”导弹曾被寄予厚望,认为其能在瞬间瘫痪北约所有机场。但在基辅战役的实战中,俄军几乎耗尽了所有“伊斯坎德尔”,却只是证明了,俄军导弹洗地战术失败。

从冲突爆发至今,俄军已发射上万枚导弹,但对于整体战局而言,收效不算太好。尽管俄乌冲突与台海局势存在本质差异,但其中的教训仍值得我们深思。网络上至今不乏导弹开路的论调,主张以数千乃至上万枚导弹覆盖台湾,迫使台伪军屈服,也让美日等国知难而退。然而从俄乌战果来看,这种战术的有效性可能值得商榷。

我们必须正视一个事实:导弹很重要,但并非万能。它本质上只是会飞的炸弹,既不特殊也不神奇。导弹的大部分体积被飞行和制导系统占据,实际战斗部相对较小,其威力和精准度往往不及JDAM炸弹,但成本却高出数倍乃至数十倍。

在实战中,要实现决定性影响,往往需要数十万计的轰炸火力。从二战、越战到海湾战争的历史经验来看,至少需要投掷25万颗以上500公斤级的炸弹。而中短程导弹的战斗部,往往只有三五百公斤炸药,若要达到相同效果,理论上需要至少25万枚导弹,这显然是不现实的。

我军虽拥有强大的导弹力量,包括东风11、东风15等中程导弹,以及长剑10等巡航导弹,但导弹洗地战术在台海并不很适用。一方面,台伪军的防空体系已相当完善,雷达与导弹防御系统密布,对我军导弹构成了严峻挑战;另一方面,台湾复杂的地形和坚固的地下防御工事,也极大地削弱了导弹的打击效果。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海军决定论”、“空军决胜论”等观念曾一度盛行,但陆战的残酷性和决定性地位却不容忽视。台海之战很可能是一场艰难的血战,需要我军做好充分准备,以陆军为主力,辅以制空权、制海权的争夺,最终实现对台伪军的全面清除。

尽管导弹不能真正决定战局,但其精确性和机动性仍可在削弱敌军、打击高价值目标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我军的导弹应精准打击台伪当局首领、军舰、机场、仓库等关键节点,同时加强对外部援军的吓阻工作。此外,还应充分利用“远火”火箭弹、精确制导炸弹等武器系统,以数量和威力改变战局。一旦和平解放无法实施,攻台作战最终爆发,就要拿出破釜沉舟的决心,不能简单依赖某一样武器或军兵种。

“史源历史专栏”由中国军事历史作家运营,专注于军情、军史、战史研究,以专业视角为您还原全貌,带来精彩细节。作品覆盖图文、视频、音频领域,欢迎关注以获得更多精彩文史内容,也欢迎您点赞、评论支持,作者期待您宝贵的意见建议。本文全网同步,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0 阅读:276
评论列表

近现代史源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