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届北京国际电影节明晚闭幕。回顾近几天的活动和主题论坛,有五个点令人印象深刻。
首先是电影行业头部公司的几位大佬把“电影强国论坛”开成了“我们这十年”的总结交流会,细数各自公司的成绩单和未来规划。
其次是近期一直火热的科幻题材在本届北影节上继续升温,不仅在各类论坛上出场频率奇高,就连本届电影节“创投训练营”交给青年导演们的题目都是“北京·未来”这样明显具有科幻色彩的题材。
第三个点是,在电影强国的征程中,电影工业化和技术成为热词,但创作者又常在发言中与之保持距离,强调电影对人的关怀和故事的重要性。
编剧兰晓龙就在“电影强国论坛——高峰电影作品的探究、追求和打造”论坛上直言不讳,“我不认为电影是工业的,因为这样电影就会是唯商业的。我也不认为电影是艺术的,一味地认为电影是艺术,就会变成唯我的。”
第四个点是,与院线电影相关的论坛,主基调是做大做强,再创辉煌,而与网络电影和网剧相关的论坛,关键词则是提质减量,降本增效。
第五个点最为温馨感人,天坛奖评委会主席李雪健在青年电影人论坛的观众席,用关切的目光看着正在台上挥斥方遒的儿子李亘。由李亘执导的长片《如果有一天我将会离开你》获得了去年北京国际电影节天坛奖最佳影片奖的提名。
老一辈和新一辈电影人的薪火相传,莫过于此。何况,传承本就是电影节永久不变的主题。
制作放映均“重术”
在电影强国的远景目标和《“十四五”中国电影发展规划》指导下,推动中国电影产业高质量发展,助力电影强国建设,已成为电影节论坛的必备议题和行业使命。但想要实现宏伟目标,首先要解决的是眼下行业增长停滞的难题。
中国电影集团公司董事长傅若清提出,20年前中国电影实现了数字化零的突破,20年后,中影首先完成了一百块数字电影放映银幕的建设任务,同时又提出了高帧率、高亮度、高动态范围等七大电影技术融为一体的“高度式电影”,打造了先进的放映技术和放映系统,能为观众提供更有差异化的观影体验。
他实际上将中国电影市场复苏的突破口放在了放映技术的更新和迭代上。也就是说,疫情用几年时间摧毁了中国观众进影院的习惯,那么疫情之后想要再将观众召回影院,仅靠好作品一条路是行不通的,而是要通过提升影院的观赏品质,将电影打造成一个视听领域中最高的视觉享受。
爱奇艺CEO龚宇也表示,对电影院而言,过去十几年到未来一直存在的挑战,是科技创新让电影院很多功能被更简便的方式取代了,虽然目前还不是完全取代,但电影院未来肯定需要满足更高的需求。
“遮住眼睛、耳朵,用虚拟的信号刺激人的感官,理论上说比电影院视听体验会更好。技术也给制作端带来了影响,有些影片已经是虚拟拍摄,有些高质量的游戏技术逐步应用于电影拍摄。”
事实上,如果说打造更高的视听体验是中国电影未来的重要目标,那么爱奇艺作为一家注重科技的互联网公司确实具有一定的先天优势。
北京光线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王长田也提到了制作端技术迭代的需求。光线传媒志在打造“中国神话宇宙”,虽然核心是创意,但技术也是重要保障,尤其对于动画电影来说,虚拟制作和特效对技术要求颇高。
但是,他也坚持认为,与技术相比,内容本身仍然更加重要,就如同“中国神话宇宙”梳理了中国有史以来所有神话的人物传说和文化作品,重新构造中国神话史。倘若不对中国传统文化抱有深深的敬意和虔诚的态度,就完不成这样浩大的工程。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CEO王中磊提到了元宇宙与影视的关系,他认为元宇宙与影视的碰撞包括前端和后端,一是改变消费端的观赏模式,二是改变电影的拍摄方式。
他希望未来两年时间内华谊兄弟出品两部至少80%以上由虚拟拍摄技术完成的高质量电影。
其实,从几位大佬的发言中明显可以看出,随着中国电影工业化的发展,电影制片公司将不再是单纯的内容制作者,而是既要有内容,也要有技术。即便内容为先,也要在拍摄技术或消费端有技术积累和相关经验,这或许是未来最重要的一个趋势。
内容创作三个方向
新主流,现实,科幻。
这三个高频词,屡屡出现在本届北影节的各色论坛上。在电影人眼里,它们代表了未来几年中国电影内容创作的主要发力点。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院长杨乘虎在青年电影人论坛上表示,新主流电影在中国的成功,证明中国电影终于找到了与世界并行发展、交响融汇的一条发展路径。
他将新主流电影概括为三个维度:中国故事、中国精神以及中国人为了美好生活而奋斗的力量。
从市场层面来看,从“主旋律”到“新主流电影”的进阶,是中国电影十年来的一大突破,从《智取威虎山》到《红海行动》,从《我和我的祖国》到《长津湖》,都表明了“现实关照、时代主题、国家意志、全民情怀”的十六字理念就是票房灵药。
除此之外,对普通人情感关照和生命意义探讨的现实题材也永不过时,只要能抓住笑点、泪点和共情点,就抓住了观众的心。
导演文牧野在青年电影人论坛上说,拍电影就像种地一样,该种的种子要种,该施的肥要施。他讲述了《我不是药神》的拍摄经历:创作团队在前期做了大量的田野调查,用四个月的时间深入走访病人、医生、医药代表,将调查材料用于故事的同时,还塑造了人物质感,因而容易引发共鸣。
现实题材回应当下关切,科幻题材满足未来想象。由孔大山执导的《宇宙探索编辑部》获得了本届北影节注目未来单元“最受注目影片”,本片演员杨皓宇获“最受注目男演员”。
除了市场关注科幻片以外,制片人龚格尔还在电影强国论坛上表示,科幻片是比较容易尝试新技术运用和流程创新的特定类型。
市场需要科幻片,制片公司也需要科幻片完成技术积累,某种程度而言,科幻片成为新热潮是多方合力的结果。
值得一提的是,被誉为“推开中国科幻电影大门”的《流浪地球》续作《流浪地球2》今天发布了首支预告片,将于2023年大年初一上映。
新主流电影的火力究竟能持续多久尚未可知,现实题材的表达进一步收窄是明显趋势,而科幻题材从《流浪地球》到《独行月球》再到未映先火的《宇宙探索编辑部》,都让人看到了这一类型的市场潜力,如无意外,它应当就是接下来中国电影市场的最大宝库了。
【文/许心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