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四):小型多元风格独特,北魏晚期西部诸窟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8-23 16:52:53

(续接上文:昙曜五窟)

云冈石窟西部诸窟指的是云冈石窟中位于第20窟以西的洞窟,这些洞窟大多开凿于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属于云冈石窟的晚期洞窟。规模相较早期和中期的洞窟略小,但雕刻题材丰富多元,涵盖了佛教故事、佛像、菩萨像以及飞天等。

西部诸窟风格独特,呈现出浓郁的汉化特色,雕刻技艺精湛,从细节处展现了北魏晚期佛教造像的独特魅力,艺术价值颇高。这些洞窟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更是研究云冈石窟发展历程以及北魏时期社会文化的重要依据,具有不可估量的历史文化价值。

云冈石窟第二十一窟是云冈晚期的杰出代表。该窟属单窟室,平面呈长方形,洞窟前立壁及窟顶已崩毁。北壁圆拱龛雕饰华丽,龛内二佛并坐,风化剥蚀不堪。须弥座基中央有方形题铭,两侧各雕一蹲狮,回首瞻望,尽管风化漫漶,仍显勇猛雄健之势。龛外两侧雕刻供养天众。

窟北壁东部龛楣由内向外分作三排:第一排(下排)为禅定坐佛,佛像头小身长大,跏趺坐于莲台之上,有的穿通肩式衣,露手,有的穿双领下垂式衣,不露手。第二排(上排)为牵华绳供养天,具圆形头光,头部侧转,华绳相叠交织,十字交叉处结成圆环。

东壁雕上下两层佛龛。上层为盝形帷幕龛,内雕交脚菩萨,龛楣方格内雕伎乐天。龛上方雕配帷幕与飞天。龛南(右)侧崩塌,北(左)下侧雕一小圆拱龛,内雕坐佛。下层为圆拱龛,内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龛下方屋形龛已见风化。

东壁第二层圆拱龛。圆拱龛内原雕释迦、多宝二佛并坐像,左侧佛像现已崩毁,仅存膝盖残迹。佛具高肉髻,外着褒衣博带式衣,内露僧祇支。龛楣雕禅定坐佛于莲台之上,拱尾为立兽返顾。龛右上隅设四排千佛龛(16尊禅坐佛像),所着佛衣或为通肩袈裟。

东壁第三层盝形龛内雕一交脚菩萨,头戴三面宝冠,正面圆形莲盘中雕化佛,冠顶装饰仰月。菩萨面部饱满,额平广留辫发,具弧形长眉,细目垂视,神情温和俊逸。颈饰项圈,右手并拢上举。帔帛呈“X”形交叉下垂,裙摆披于狮子座上。

西壁南侧上下五层圆拱龛。第四层并列三圆拱龛,龛内均为一佛趺坐,着褒衣博带式衣,举右手,左手置膝。其中左龛已毁失。第5层并列三盝形龛,中央龛内为一交脚菩萨,两侧龛内各为一坐佛,其中左龛损毁严重。

云冈石窟第二十三窟为盛唐时期代表窟之一,内容丰富,画面生动,大量集中地反映了《法华经》的内容,不但画面生动,而且价值很高,被人们称为“法华窟”。

北壁雕二佛并坐,风化为甚、面目皆非。佛像着褒衣博带式衣,舟形大背光相连。三重背光直抵窟顶,内层为莲瓣纹,夹层为禅定坐佛,外层为升腾的火焰。

主尊两侧各一胁侍菩萨,头戴三面宝冠,头部以下雕刻全部风化漫漶,唯可辨其披帔帛,帔帛似穿圆环。下身穿裙,裙薄贴腿,裙摆呈八字形向两侧外移。

窟顶为平顶,呈方形、有委角。窟顶与窟壁无分界,北壁、西壁及东壁主像背光均延伸至窟顶,尤以北壁为甚,几乎占据了窟顶北部一半。窟顶南半部横向并列置二团莲,莲房为素面圆盘,中心凿一小孔,外层莲瓣丰厚饱满。围绕莲花,雕几身飞天,一手抚莲瓣,一手高举一圆形物(日轮?)

云冈石窟第二十四窟典型的平面方形、三壁三龛式窟。北壁主龛龛形已失,内雕一跏趺坐佛,着褒衣博带式衣,右手上举。两侧龛柱上隐约可见胁侍菩萨形象。

再外两侧,由左为屋形龛推知,右龛亦当同式。右龛内为一交脚菩萨,左龛内为一坐佛。

东壁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头部均被盗凿,着褒衣博带式衣。龛外各立一胁侍菩萨,戴高冠,南侧毁失。龛楣内禅坐七佛,其中央者着通肩式衣,其余均双领垂肩式。龛楣外两侧一比丘、一供养天相间排列,合掌礼敬。龛额左上角存二小龛。

近方形窟顶,九格式平棊,中心格内为一复瓣团莲,边格内充以飞天。受后世村民炊爨烟熏之害,整个顶部泛黑,经年已久,竟如污油腌渍一般,浸损不堪。

窟顶飞天头梳高髻、长脸直鼻。身躯修长,上身穿对襟短襦,一手按掌,右手持物;双腿屈回,长裙裹足后高高耸起,形如羽翼。帔帛迎风舒卷,似乎每个角落都充满飞翔的意趣。

西壁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具高肉髻,脸形清秀削长,耳郭长大,薄唇微显笑意,神态超然。削肩,着褒衣博带式衣。龛外各立一胁侍菩萨,左胁侍披帔帛,右胁侍已毁,仅见其手所托博山炉。拱尾二龙返顾,龛楣禅坐七佛,着双领垂.

第二十五窟西壁装饰华丽的圆拱龛内,跏趺坐一佛,外覆褒衣博带式衣,内衬僧祇支,胸前结带下垂。举右手为施无畏印,左手掌心朝外。龛外两侧各一立侍菩萨。龛楣雕禅坐七佛,上缘雕牵华绳的剃发形童子,均具圆形头光。龛外两上隅雕供养天。

第二十五窟东壁圆拱龛内雕一跏趺坐佛,面部右半损毁。龛楣中央有一禅定坐佛,两侧供养天胡跪合掌。龛外布千佛龛,分作四排,数目不一。顶、壁衔接处雕三角垂饰带。东壁造像的雕刻手法及风格与西壁不同。龛外二胁侍菩萨,右胁侍风化泐失。左胁侍菩萨,戴素面高冠,脸形削长,额发分向两侧,上眼睑肥厚。削肩,双手合十,帔帛宽博遮臂,于腹际交叉穿圆环。下穿裙,腰口束带。

第二十五窟顶九格式平棊,中心格内雕二龙交首,四角格内雕飞天,其余格内雕团莲。飞天或托月、或托日。凡格内雕莲者,四角均装饰三叶忍冬,形如飞鸟。

第二十六窟为平面方形、平顶、四壁三龛式窟。北壁为折屏式盝形龛,其内置二佛并坐,胁侍菩萨立于东西两壁。佛像着褒衣博带式服装,风化严重。梢间内各有一倚坐佛,踞方形台座,龛外雕供养天众。壁顶衔接处雕饰两排纹样带环绕全窟。

第二十六窟窟门两侧由下向上列龛三层。西侧第一、二层为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龛楣禅坐七佛,龛楣外两侧各有三供养天,龛基题铭两侧雕供养人恭立之形象。第三层雕盝形龛,内雕一交脚菩萨,两侧各一思惟菩萨,踞方台座。龛楣雕饰华绳。

西壁第二层盝形龛内雕坐一交脚菩萨,头戴三面宝冠,披帔帛,裙摆呈八字形披散于方形台座上。龛外两侧各一半跏趺坐思惟菩萨,踞束帛座,冠饰、服饰均同于主像。龛楣雕13个禅定坐佛龛。龛楣外两端各有二立佛,着通肩式衣。

东壁与西壁布局基本对称,残毁之状却甚于西壁。两列千佛龛之间分上下层布龛,第二层(上层)为盝形龛,内存一交脚菩萨;

第一层(下层)设圆拱龛,二佛并坐其内。

第二层右端竖条形位置分作两排,这是北壁主题内容占用东壁壁面的折入部分。

第二十七窟北壁壁面分上下两层,壁基雕供养人像。第一层并列三龛,中间圆拱龛内坐一佛,两侧各一盝形龛,内各雕一倚坐佛。第二层同样并列三龛,中为盝形龛,内雕一交脚菩萨,两侧各为一宝盖龛,龛内亦雕交脚菩萨造像。整个壁面风化泐失严重。

东壁与西壁布局对称。壁基雕供养人行列,之上布龛两层。第1层(下层)并列二圆拱龛,内均设一佛、二菩萨;第2层(上层)并列二盝形龛,南(右)龛造像被盗,原雕交脚菩萨,北(左)龛雕一佛跏趺坐,龛外两侧各立一菩萨,身材修长,龛楣格内飞天亦如西壁。

窟顶九格式平棊,中心格内雕莲,其余四边形格内雕伎乐天。顶部风化剥蚀不堪,并遭后世烟熏污染,泛黑色,仅可辨数身吹奏排箫、横笛乐伎。

第二十八窟北壁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佛头均失。佛像削肩,着褒衣博带式衣,内着僧祇支,胸结衣带,衣带如悬挂在衣服上的饰物。衣纹采用平阶梯刀法,纹络流畅。二佛均举右手为施无畏印,左手置膝上。方形龛柱外两侧各有一立侍菩萨。

第二十八窟南壁早年倾塌,现窟门为近世新造。窟口西(右)侧存一立佛半身像,由是可知,该窟南壁为二立佛的布局形式。圆拱龛内雕一跏趺坐佛,服饰同北壁,龛外两侧最下排各恭立一弟子。

龛楣雕禅坐七佛,龛楣上缘交织华绳纹带。

第二十九窟东壁壁面上下重层布龛,形式同于西壁:壁基雕刻已不存;

上层雕二盝形龛,下层并列圆拱龛,下层北侧龛内雕一坐佛。佛身着褒衣博带式佛装,面相清秀。龛楣内雕七佛,两侧雕供养菩萨。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

第二十九窟窟顶平棊藻井分为九格,中间正方格内雕团莲,其余格间或为飞天或为伎乐天,头梳高髻,上着对襟短襦,下着长裙,裙裾裹足、曼妙飘逸。乐伎手持琵琶、横笛、腰鼓等,如是众妙乐,尽持以供养。

第二十九窟西壁第一层二龛之间背向而立之两龛主尊胁侍菩萨,均具浅浮雕头光、戴头冠,细长眉、鼓眼睑,面形瘦长清秀,表情淡然。上披帔帛,下着长裙。北龛菩萨双手合掌,南龛菩萨一手置胸前,一手持莲蕾下垂。下身均跣足穿长裙,裙裾呈倒“山”形。

西壁分为上、下二层,下层并列二圆拱龛,内雕坐佛。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头戴花冠,身着长裙,被帛交叉于腹前,身材清秀。龛楣内南(左)龛雕坐佛(多已毁),北(右)龛雕供养菩萨。楣尾分别雕龙、凤(也有说是金翅鸟)回首反顾。

第三十窟窟顶为平棊方格,中央雕大团莲,四周雕飞天与伎乐天,手持鲜花或横笛、海螺、排箫奏乐飞舞,雕刻精细,造型优美。顶部东侧崩塌严重。东南区域崩毁严重不可辨识,西北侧保存完整。中心雕饰两重覆瓣圆莲,乳钉突出,顶部四角落另置一较小的团莲。围绕团莲翱翔的飞天,或手托莲蕾,或持奏乐器,天人们头梳高髻,穿对襟广袖短襦,腰系带,裙裹足。

壁脚与地面空出较高的空间,应系回避泥岩层带。壁面上下分两层,壁基雕刻已不存。第一层置二圆拱龛,内各坐一佛。第二层并列三龛,为一坐佛、二立佛造像组合。壁面与窟顶衔接处雕三角垂饰纹带。

西壁分上下二层,上层并列三方形龛。龛下雕三佛造像,中央帐形方龛略宽,内坐一

东壁壁面重层布龛,壁基不存。第一层并列二圆拱龛,内均雕一坐佛,龛外各有一胁侍菩萨。龛楣雕禅坐七佛,龛楣外分布供养天众。第二层风化不堪,可辨识为并列二盝形龛,龛内亦均雕一坐佛。

(未完待续·西岩绝唱)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2024-04-12

0 阅读:2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