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冈石窟(二):北魏孝文时代五华洞,汉风渐浓中部五洞窟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8-10 14:44:44

(接《云冈石窟(一)》)

云冈石窟是中国四大石窟之一,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约1公里,存有主要洞窟45个,大小窟龛252个,造像最高为17米,最小为2厘米,大小造像59000余尊,气势宏伟,内容丰富,窟区自东而西依自

云冈石窟之第九——十三窟俗称“五华洞”,因后世施泥彩绘而异常绚丽。这组洞窟营造于北魏孝文时代(公元471-494年),窟像汉风转浓,具有鲜明的中国化、民族化特色。

第九、十窟位于云冈石窟群中部,为一组双窟,2014年新建一座七间木结构窟檐以保护文物。洞窟均由前堂后室组成,对称均衡,大小相当;各个壁面的设计,也力求同一对应。九窟外东侧和十窟外西侧各竖立一座高大多层的佛塔,洞窟外壁又各自并立两根石柱,均为三开间,石柱上还雕刻千佛,柱基承以狮、象,蔚为壮观。

第九窟为阿閦佛洞,窟门为仿中国传统庑殿式建筑,两侧对称布龛,中西合璧,具有浓重的装饰意味。

壁面上部的中央开明窗,下部至洞窟地面中央开凿窟门。

该造像位于北壁的上层西侧,圆拱龛内雕二佛并坐像,细眉高鼻,面容和蔼,著半袒右肩式袈裟,右手施无畏印,左手握衣角。火焰纹背光内雕饰飞天和坐佛。二佛像之间,下雕二胁侍菩萨,中间为二供养天,龛楣飞天饰边,内雕坐佛,整个佛龛后世重新施彩,色彩绚丽浑然一体。

窟内四壁分层布龛,造像题材多出自《法华经》。

窟顶为平棊格状,格内雕团莲及飞天,八夜叉体魄健硕,力举万钧,单手承托横枋。

后室北壁主像雕释迦,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

东西两壁各一胁侍菩萨,高5.3米,均经后世补塑。

南壁雕刻保存较为完整,内容十分丰富,表现了大量的佛教因缘故事,如:鬼子母失子缘、二兄弟出家缘、尼乾子投火缘、天女供养缘等,这些故事均出自于昙曜高僧所译的佛经《杂宝藏经》。

第十窟为毗卢佛洞, 窟门为方形,门楣内雕有莲花与忍冬纹,忍冬纹中饰欢跃童子。门楣之上雕刻的须弥山,山腰很细,中有二龙盘绕,山峦起伏间中有狼、鹿、虎、鸟等动物及树木。下部的山岳之间雕有手持华绳的化生童子半身像,在两侧分别雕着护法多臂天神鸠摩罗天和摩醯首罗天。

内侧各雕有一合掌而跪的供养天。此尊供养天饰圆头光,头束大髻,面相俊美,额庭宽阔,眉线细长,眼睛微张,鼻梁高直,嘴角上翘,薄唇含笑。画面生动活泼极富有生活气息,用如此豪华的手法表现出佛教的极乐世界须弥山,在云冈石窟中独树一帜。两侧各雕三头四臂和五头六臂的天神形象,手举日月、弓箭,岿然踞坐。这就是著名的云冈须弥山图,讲述的二龙王、帝释天与阿修罗王战斗的故事。

前室东西两壁各雕三间式屋形龛,龛内佛像面相慈和,菩萨神情恬静。阎浮树下,半跏坐思惟菩萨,一手支颐,沉于四谛。

窟门东西两侧金刚力士,头戴鸟羽冠,手持金刚杵,表情和善。

后室主像为弥勒菩萨,东西两壁各一脋侍菩萨,南壁为表现释迦因施善教,降服外道的因缘故事龛。

这组飞天托莲像中,有二重大莲花,外层十五瓣,内层十二瓣,呈放射状绽开。八身飞天头梳高发髻或剃发形,相间穿行,围绕莲花旋转。他们或张臂滑翔,或挥手托莲,或吸腿或纵身,姿态舒展,自由奔放。

在十窟前室北壁下层,有一盝形帷幕龛,龛内一佛倚坐于须弥座上,面部敷色因氧化而变身,通肩袈裟,裙底边作两层。佛像举右手,左手置腿侧,挺身正坐。龛内两侧各一菩萨立于莲台,其中一菩萨手提如意。龛外两侧各竖一根八角柱,正面饰忍冬纹,两侧饰绳纹,爱奥尼亚式柱头。龛楣七格内各有一逆发形飞天。

第十一窟为接引佛洞,第十一与十二、十三窟为一组。第十一窟,虽历经皇家工程中途停工,造就整体布局凌乱,但是作为云冈石窟中期的代表之一,依旧保存着异常精彩的内容

第十一窟内中心塔柱分三层,典型的塔庙窟,中心的方形塔占据着窟内的主要空间,高达13.3米,是云冈石窟中最早采用中心塔柱的洞窟。第一层约占塔柱的三分之二,正面立佛两侧脋侍菩萨,细颈瘦腰,神态温雅,尤其是两侧的胁侍菩萨,面型消瘦,通体薄纱。佛与菩萨的服饰完全为中国式,也就是云冈石窟晚期的式样。

四壁各雕一立佛,为后世辽代补雕的“四方四佛”

第二层则雕凿交脚菩萨,头戴化佛冠,帔帛交叉在前,左手抚膝,右手上扬。两侧各雕思惟菩萨,身材消瘦长裙垂地,长颈削肩。这种形象皆为云冈晚期的特点。

塔柱上层亦四面开龛造像。塔顶四角雕山花蕉叶,中雕阿修罗像。顶部四周各雕两条蛟龙,为“天龙八部”之龙部,雕刻传神,是云冈石窟龙部雕刻的精品。

西壁屋形大龛内雕长约七米宽约近三米的屋形佛龛,龛内雕刻七尊立佛,现存保存完好的有五尊,窟内北侧的两尊已然风化无存。现保存完好的五尊褒衣博带,高约两米四,佛面相丰圆,波状发髻,褒衣博带,下摆外张,线条流畅,雕刻精美,为太和改制后的典型佛装。

七立佛与鲜卑皇族的七世父母观念相吻合,从被尊为始祖的拓跋力微算起,到道武帝拓跋珪恰好七世。如果远溯先祖,从第一推寅到第二推寅,第二推寅到拓跋诘汾,都是七世。包括后来孝文帝尊太庙供七祖,均依照汉族“天子七庙,三昭三穆”的礼制。

下层南侧龛外两侧各有一站立胁侍菩萨,但是仅存右侧一尊。左侧胁侍菩萨在当年完工后便遭到凿毁,在残面上简单地补刻了几个小立佛。

东壁上层太和七年(483)造像题铭,全文共337字,是云冈石窟现存时间最早、文字最多的题记,书体端朴高古,寄巧于拙,是平城魏碑书法的精品。窟内四壁龛制纷杂,无统一规制,约系北魏民间集资续鑿。

第十二窟为离垢地菩萨洞,前室外壁上方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开三门,是云冈石窟中艺术氛围最浓的一个窟,也称“音乐窟”。窟平面呈长方形,分前后室。前立壁两根八棱千佛列柱承载着仿木结构的屋檐。东、西两壁雕三开间仿木结构殿宇屋形龛,为典型的中国檐廊式建筑。该窟有47身乐伎44件乐器,为研究北魏音乐、舞蹈史提供了珍贵的形象资料。

十二窟前室北壁分三层,第一层中部开窟门。东、西两侧各雕一屋形龛,内雕倚坐佛四躯。第二层中部为拱门门楣,楣内雕九坐佛,上沿雕飞天,下沿雕伎乐天。东、西两侧各雕一盝形帷幕龛,内均为一佛二菩萨。龛楣方格内雕飞天,龛两侧各雕一塔。第三层中部为明窗。西侧雕“四天王奉钵"故事。东侧雕“鹿野苑说法"故事。

北壁上层天宫伎乐列龛,由西向东依次雕刻着伎乐十四身,她们手持吹指、齐鼓、排箫、琵琶、横笛、筝、琵琶、筚篥、竖箜篌、琴、细腰鼓、义觜笛、埙、坦鼓,姿态优雅,绮丽纷呈。天宫伎乐列龛下方,16身飞天前后追逐,相向而舞。一组乐队使用了3只细腰鼓,有大有小。门楣上一组舞伎群,动作连贯,气韵奔放,是人间舞姿的艺术再现。

窟顶的飞天歌舞乐伎,更是个个身怀绝技。举目长方形八格窟顶,平棊藻井饰以斗四天花,64位高发髻的飞天舞伎和20位逆发舞神,个个彩带飘飞,身体纤柔,赤裸双足,环绕在窟顶11朵盛开的大团莲周围翩翩起舞,神情优雅,帔帛舒缓轻飏,有含咏不尽的意境。在她们四周边缘还飞舞着8身逆发夜叉伎乐,他们体形健硕,眼眶深凹,眼睛凸圆,极具异域风格。

西壁分三层,第一层南侧雕“降伏火龙”故事,北侧华盖下雕一坐佛,其北侧现存飞天、供养天等。第二层雕一屋形龛,由二方柱分为三间,明间内雕一交脚佛,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两梢间内各雕一倚坐佛。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内佛像上侧雕飞天与璎珞,屋脊上雕三角纹与金翅鸟,屋檐下雕斗拱与人字叉手。

第三层北侧雕“阿育王施土因缘”故事,南侧雕一坐佛,两侧各一梵志。佛像上侧及两侧雕飞天、供养天等。

东壁亦分三层。第一层中部一圆拱龛,内为二佛并坐。两侧雕供养天,南侧风化严重。第二层雕一屋形龛,明间内雕交脚菩萨,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两梢间内各雕一思惟菩萨。龛外两侧各雕一供养人。

第三层北侧雕“儒童本生”故事,南侧雕“降魔成道"故事。

后室北壁东、西两壁各雕一金刚,顶部雕交龙。

明窗壁厚1.5米,顶部中央雕一团莲,四周绕以飞天。

明窗西壁南侧雕习禅弟子,北侧雕一圆拱龛,龛内为二佛并坐。

东壁南侧雕习禅弟子,北侧雕一圆拱龛,内为坐佛。北壁下层雕一圆拱龛,造像风化无存。上层雕一盝形帷幕龛,现存倚坐佛及二菩萨为后世补塑。

南壁分三层,第一层中央开拱门,东、西两侧雕刻无存。第二层拱门上侧雕帷幕方形龛,内为二佛并坐,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

东侧雕“商人奉食”故事,西侧雕一圆拱龛,内为坐佛,两侧雕供养群像。

第三层中央开明窗。西侧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一佛二弟子,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

东侧雕一盝形帷幕龛,内为一佛二菩萨,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上侧雕列佛与窟顶相连。

第十三窟位于云冈窟群中区的最西端,为大像窟,窟前并无前室或前殿,仍然保持着单窟形制。开凿于云冈第二期(约公元470—495年),是云冈石窟中典型的洞窟之一。窟形既非早期的穹庐顶,也非中期的方顶平面形,而是平面为椭圆形,穹窿顶,东西长11米,进深9米,高13.6米。

第十三窟,又为文殊菩萨洞,为云冈石窟诸窟中第二个单体造像为交脚弥勒菩萨像的洞窟。窟内主像为交脚弥勒菩萨,高13米,头戴宝冠,颈部戴悬铃项圈及璎珞,胸佩蛇饰,口中衔珠,脚踏莲花,巨大的身躯占据了整座椭圆形洞窟的大部分空间。由于主像与前立壁距离较近,显得气势恢弘。

大佛右手臂肘下有一托臂力士,独具匠心,长有四臂,两臂高举托起大佛右臂,两臂撑腰,奋力托举,势若拔山,造型奇特优美,既在力学上起到支撑巨大手臂的作用,又兼收美学上的装饰效果,同时还以力士的动来显示佛之静、以力士的小来衬托出佛之大,可谓鬼斧神工。

壁明窗与窟门之间屋形大龛内,有七立佛造像,气韵高雅,个个褒衣博带,脚踏莲花,由东而西一字排开,姿态飘逸,背光装饰异常华美,场面壮阔,气势非是同时期七佛雕像的代表作。

东壁雕刻可分七层,第一层供养人风化严重。第二层雕供养菩萨九躯。第三层北侧雕五个佛龛,形式有圆拱龛、盝形龛、屋形龛及塔形龛,主要造像有坐佛、交脚菩萨及二佛并坐。中部雕重楣盝形龛,高1.7米,宽2米,内雕交脚菩萨,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上层龛楣方格内雕飞天,下层龛楣中央方格内雕坐佛及二供养天,两侧方格内雕伎乐天。龛楣下沿雕手牵璎珞的飞天。龛下侧雕供养行列。南侧雕两层共四龛,上层北侧雕一盝形,内雕坐佛,两侧各雕一交脚菩萨和一胁侍菩萨。龛两侧各雕三层塔一座。上层南侧雕圆拱,内雕一佛二菩萨。下层北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二佛并坐,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下侧并列三小龛,内雕二佛并坐和一佛二菩萨。下层南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一佛菩萨。

东壁雕刻可分七层,第一层东壁下层胡跪式供养天人,整齐而划一。

第二层雕供养菩萨九躯。第三层北侧雕五个佛龛,形式有圆拱龛、盝形龛、屋形龛及塔形龛,主要造像有坐佛、交脚菩萨及二佛并坐。中部雕重楣盝形龛,高1.7米,宽2米,内雕交脚菩萨,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上层龛楣方格内雕飞天,下层龛楣中央方格内雕坐佛及二供养天,两侧方格内雕伎乐天。龛楣下沿雕手牵璎珞的飞天。龛下侧雕供养行列。

南侧雕两层共四龛,上层北侧雕一盝形,内雕坐佛,两侧各雕一交脚菩萨和一胁侍菩萨。龛两侧各雕三层塔一座。上层南侧雕圆拱,内雕一佛二菩萨。下层北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二佛并坐,龛外两侧各雕一胁侍菩萨。龛下侧并列三小龛,内雕二佛并坐和一佛二菩萨。下层南侧雕一圆拱龛,内为一佛菩萨。

西壁:上部南侧雕七层塔一座,高2.2米。壁面雕刻经后世彩绘,已非原貌。拱门高4米,宽3米,壁厚1.83米。拱门西壁上部雕一方形窟,内为坐佛,两侧各雕一菩萨。东壁上部雕一盝形龛,内为一佛二菩萨。东、西两壁下部各雕一金刚,高2.2米,风化严重。

窟顶前半部二龙交首,龙身间缀饰云纹和16身高发髻、翩翩飞舞的飞天,有呼之欲出之感。云冈石窟第十三窟以其独特的洞窟形制、精美的佛像雕刻和丰富的装饰图案,展示了北魏时期佛教艺术的高超水平,对研究中国佛教艺术和历史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未完待续·云冈石窟之昙曜五窟)

2024-04-12

0 阅读:14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