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山文化(二):玉魂国魄文明标志、崇龙尚玉文化象征

牛爷大走四方 2024-07-18 02:46:04

(接上文)

玉魂·国魄。红山文化有着发达的用玉、尚玉传统,玉器制作的技术精湛、工艺考究、造型独特,器类丰富多样,代表了中国史前玉文化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高峰。玉器做为身份等级和地位的标志,是红山文化进入初级文明社会的标志。

玉料质地:红山文化大部分玉器原料取自岫岩软玉,呈黄绿色,少部分使用一些蛇纹石玉、巴林石、绿松石等。还有一些玉器取自贝加尔——吉黑系玉料,呈灰白与绿白色调,透明度较大。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斧

切割玉料:红山文化玉工已经熟练掌握了锯片切割和砂绳切割配合使用技术,采用对向锯片切割打制技术生产大型扁平玉片。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芯

雕琢成器:红山文化时期制玉业已经成为重要的手工业之一,玉器雕琢技法讲究,主要有琢磨、圆雕、浮雕、透雕镂空、两面雕、压地隐起、钻孔、抛光等。纹饰主要有阴刻线纹、瓦沟纹、凸棱纹等,多是随器形琢刻出浅斜沟槽。还有的在器表细加研磨,使要表现的浅凹槽纹路或隐或现,简约质朴,具有独特的美感。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蚕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勾云形佩。造型特征:红山文化玉器平面多呈外方内圆或圆角方形,剖面以椭圆和凸透镜状为主,突出个性化和平面的透视效果,以流畅的线条勾勒轮廓,讲究轮廓线条的流畅和对称。部分玉器向边缘部分逐渐变薄,形成刃状。玉器造型上具有规范化特征,玉器种类和形式大体固定。造型上具象写实和抽象概括并存,形体独特,特色鲜明。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猪龙

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玉箍形器

玉器题材:红山文化玉器题材,依据造型和使用功能不同,将玉器分为动物造型类、生产工具类、装饰品类、人物类、特殊类。

动物类玉器在红山文化玉雕群中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包括玉猪龙、双猪首璜、双猪首三孔器、兽面形器、玉鸟、玉鹰、玉鹄、玉龟、玉鱼、玉蚕、玉蝉等。

玉猪龙是红山文化玉器的典型代表,其基本特征均作C形蜷曲状,猪首蛇身,吻部微张,双目圆睁,獠牙外露,三角形耳竖起,尾呈勾形,整体似猪匍匐在地,形象生动。体扁圆厚重,背部有一小孔,可以穿绳系挂。

玉鹄在红山文化玉器中较常见。鹄,俗称猫头鹰,在古代辽西地区,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适合鹄类动物繁衍生息。

装饰类玉器造型简练质朴,主要包括玉环、玉镯、玉玦、玉珠,瓦沟纹玉臂饰、玉管、玉璜、玉佩等。

玉玦多呈扁平圆形或环形,有一缺口,佩戴方便。从出土位置看,大多放置于墓主人耳部,推断是重要的耳饰。

璜是一种弧形片状玉器。《说文解字》称:“半壁为璜”。《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玄璜礼北方”。璜在“六器”中被视为礼器。

生产工具类玉器主要有玉斧、玉纺瓜、棒形器、勾形玉器、玉锥、玉钺等。

玉钺是由原始生产工具演变的一种象征性的武器。钺和斧应是同一类器物,钺是由斧发展而来。据《说文解字》载:“大者称钺,小者称斧。”

玉斧。斧是生产工具,选用珍贵的美玉制成玉斧,使用功能应与石斧有所区别,应为礼器。六器中的圭可能即是源于斧、锛类器物。

人物类玉器数量少,仅有玉人和玉人面。玉人的形象是当巫觋的写真,或是萨满教的玉巫人(巫师)。这类玉器是为满足当时宗教典礼的特殊需要雕琢而成。

勾云形玉佩是红山文化代表性玉器之一。勾云形玉佩呈长方形片状,一般中心镂雕成勾云形盘卷,四角卷勾,周边较薄似刃状,并雕琢成对称的外弯勾纹饰。从勾云形玉佩的考古发现情况看,通常出土于等级较高的中心大墓,并且多置于墓主人胸前腹部或头部等人体的关键部位。

特殊类玉器多为礼器,主要有玉箍形器、玉璧、双联璧、三联壁、勾云形玉器、带齿兽面形玉佩等。玉箍形器也称马蹄形玉箍或玉斜口筒形器,它也是红山文化玉器中的典型代表之一,发现数量较多。器体为横剖面呈椭圆形的长筒,腹壁斜直,一端平口,另一端为斜长口,通常在靠近平口边缘处钻两个对称的圆形小孔。此类器主要发现于一些等级较高的墓葬之中。

玉器功能:红山文化玉器一类是直接佩戴在墓主人身体的某部位,一类是通过穿绳等间接方式佩戴在身体的某部位或缀挂在衣物之上,一类是殓葬时有意将玉器放置在墓主人身体周围特定位置。具有标志墓主人等级、身份、地位等礼器功能,是红山文化晚期社会内部等级分化进入文明阶段的标志。

玉龙凤佩

用玉制度:红山文化晚期大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多,小型墓葬随葬玉器数量少或不随葬玉器。大型墓葬内随葬品仅限于玉器,勾云形玉佩和箍形玉器常成组出现。而在小型墓葬中,除随葬玉器外,还随葬石器或陶器,不见勾云形玉佩和箍形玉器共存。当时已经形成了一套比较完备的玉礼制制度。

红山玉器的玉料来源。在红山玉器中使用岫岩透闪石玉的约占70%以上,从空间上考虑,红山文化玉器与辽东的岫岩一带,有就近取材的地利。辽宁宽甸所产的青黄玉及甘黄玉,均为透闪石软玉,与红山文化的特征玉材相似。贝加尔湖——黑吉地区的玉料质地,色泽近于红山玉,红山文化的分布又以向北部的蒙古高原最为强劲,或许可以考虑红山玉的涞源与贝加尔湖地区的关系。在赤峰市敖汉旗发现透闪石玉矿,为研究红山文化玉器的玉料来源提供了新线索。

C形黄玉龙雕琢制作工艺流程。相玉去皮露肉逐步考察玉料内部情况;勾勒设计定位与玉龙皮壳的取舍;C芯剥取;玉龙头身各部分勾勒设计及加工;C形龙首尾磨圆与抛光;翁牛特旗东拐棒沟出土黄玉龙。

玉器制作的“重料取材”原则。红山玉器中,有一类玉器秉持“重料取材”原则,维持较大体积的原材料直接加工成个体玉器。基本上是除去皮壳变成素材后,不再分割,直接加工研磨成器1.这种情况下,玉器成品是唯一目的制品,是社会价值较高的贵重器物。例如:玉人、龟壳、C形玉龙等。

玉环:左·小河沿文化(距今5000-4000年),右·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匕形器·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距今8200-7200年)

玉钺·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勾云形佩·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玦·兴隆洼文化·前红山文化(距今8200-7200年)

玉斧·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璇玑·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珠·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管·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玉壁·红山文化(距今6500-5000年)

聚族·居藏。红山文化时期的建筑可分为居住、祭祀和埋葬三大类。居住建筑以半地穴式房屋为基本单位与环壕结合组成聚落;祭祀建筑以祭坛为中心,呈均衡对称式分布;埋葬建筑主要为积石冢及石棺葬。坛、冢、庙相结合的建筑形式,代表了目前我国北方地区史前文明的最高水平。

魏家窝铺遗址,位于赤峰红山区文钟镇魏家窝铺村东北的山坡上,距今约6000年,是一处保存完好,规模较大,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红山文化早期聚落遗址。现已探明该遗址占地面积约93000平方米,发掘出房址、灰坑、壕沟、灶址等遗迹单位351处,并出土了陶器、石器、骨角器以及动物骨骼等大量文物。其中,部分遗物具有同时期中原文化区的特点,折射出红山文化与周边考古学文化广泛的交流与联系。

该遗址在2010-2011年度连续两年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2012年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御碑名单;2013年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前,牛河梁遗址共清理出红山文化的墓葬85座,是迄今所知规模最大的红山文化晚期埋葬与祭祀中心。墓葬内出土的大量玉器,使红山文化玉器云最终得以科学确认。

红山文化墓葬·草帽山遗址位于赤峰市敖汉旗四家子镇东郊的草帽山后山梁上。积石冢遗迹清晰完整,为坛冢合一的结构,坛冢南北排列,冢内有墓葬5座,在坛和冢之间有2座墓葬。

位于祭坛南半部西南排最西北处,为长1.90米,宽0.46米的石板墓。四壁用薄石片平卧砌筑而成,墓口用大石板封顶。埋葬形式为仰身直肢葬,骨架保存较好,墓内出土方形玉璧和石环各一件。

(未完待续)

2024-06-25

感谢您的关注与观看!

0 阅读:2

牛爷大走四方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