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
中国古代对乘舆制度非常重视,周代规定:“天子驾六马,诸侯驾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是周礼的重要组成内容,被统治阶级作为代表等级和身份的重要标志。商周时期特有的一种以实用的真车真马殉葬的车马殉葬制度是贵族阶级丧葬礼仪的重要内容之一,周礼严格规定了高级贵族内部丧葬时殉葬车马的数量,即所谓“遣车视牢具”,与列鼎制度相配套。
到了春秋战国之际,随葬车马的等级色彩逐步淡化,不仅是墓主等级身份的标示物,更加重视生前的财富。到了战国晚期,随着整个社会礼乐制度的崩溃,车马殉葬制度开始走向衰落,由真车马向车马明器过渡。
二、“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发现
洛阳东周王城广场出土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是中国历史上周礼的重要物质载体和考古遗存。

2002年7月-2003年3月为配合洛阳市东周王城广场建设,在距东周王城东城墙200米左右的东周王城遗址区1.6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发现了东周时期397座长方形坚穴土扩墓,其中大型“甲”字型基2座,车马珑(含马坑)18座。
周王城天子驾六博物馆原址原状陈列展示的是西区6号马坑和中区5号车马坑,其他均进行了回填保护,中区5号车马坑也就是著名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规模最大、车马数量最多、气势最为壮观,长41.7-42.3,宽6.9-7.9米,

由于后期破坏,坡内残存车26辆,马70匹,车的大小相近,车轮直径1.2-1.5、轮距1.8-2米,车轴长2.2-2.6米,车厢前后长1.1-1.5,左右宽1.2-1.3米,辕长3-3.5米,衡长1.1-1.6米,辐条26-30根,在其西南30米勘探发现了仅基道就长达68米的“甲”学形基,5号车马坡应是某一代周王陵的陪葬坑,整个车队由北向南呈纵向东西两列叠压放置,车辕均向东,辕左右两侧的马匹数量对称,马背靠向车辕,辕前端有衡,衡两端有的残存有车轭,部分车厢下压着1只犬,这些车多为二马驾一车,或四马驾一车,最令人震惊的是发现了罕见的六马驾一车,在这辆车的车辕两侧对称摆放着6匹马,清晰可见,这就是仅见子文献记载的“天子驾六”,驾二车和驾四车呈众星拱月之势排列在天子驾六的前后,烘托出独一无二的王者气势,仿佛被宏浩大的周天子车马出行仪仗列阵。

三、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发现的价值和意义
这座在地下沉埋了2000多年的天子驾六车马陪葬坑的发现,揭开了古代天子驾六、驾四的千古疑赏,印证了《魂礼王度记》“天子驾六,诸侯驾四,大夫驾三,士骂二,庶人驾一”记载的准确性,为研究东周时期的丧葬制度、乘舆制度,以及确定东周王城的王陵区和城市布局提供了全新的考古资料,成为21世纪东周考古的重要发现之一,被警为“东周瑰宝,举世无双”。

天子驾六这一震惊世人的发现,宛如一把钥匙,开启了通往周朝盛世繁华与森严礼制的大门,也让这片土地从此被赋予了全新的文化使命与价值。
它们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遗存,更是古代科技与艺术融合的结晶,生动地反映了周朝在机械制造、金属冶炼、装饰艺术等多个领域的卓越成就,让后人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繁荣昌盛与匠心独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