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技术支撑,以信息化提升应急管理水平。
区委书记文献指出:“城市是一个有机生命体”,要“把数字技术广泛应用于政府管理服务,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创新政务服务模式”……近年来,街道探索构建数治组织模式,夯实数治基座,涵养数治生态,以街道社区百余人力量“一力当千”,服务保障辖区4.9万常住人口、30余万从业人员安居乐业。具体在应急管理保障方面:
1.坚持“互联互通”,助力指挥调度更加实时高效。
立足现有设备、技术、机制等,加强协作,建成信息通畅、反应灵敏、指挥有力、运转高效的应急指挥体系。在楼宇共平台运行机制下,建成楼域互联视频会议平台,构建了街道、社区、楼宇、企业四级云上组织,13个社区、147栋楼宇实现线上视频互联,打造“区委-街道工委-社区楼宇”三级指挥网。织密“紧急信息发布绿色通道”,在54个小区布设社区对讲广播系统,今年以来,又逐步在街面布设网络音柱122套,在小区管理、环境治理等方面发挥作用的同时,构建应急广播公共信息发布平台,不断提高灾害预警信息覆盖面和发布效率。
2.坚持“数智融合”,助力监测预警更加智能精细。围绕“依靠有限力量,如何实现对辖区147栋楼宇16000多家单位全覆盖安全监管”破题,重点加强人工智能图像识别、数据分析和可视化技术应用,打造“全程在线、精准监测、主动发现、智能预警、处置高效、服务便捷”的城市运行安全监管体系。在指挥中枢,依托“数字建外”城市微脑,不断整合原有分散的应急资源,打破过去各自为战的格局。对接企业、居民信息系统,整合辖区内群租房、在施工地、交通治理、安全隐患排查等监管重点,实现“一企一档”“一危一档”式管理,实时监测建外辖区重要风险点运行情况,形成风险隐患热力图,为事中处置,事后分析提供快速有效的数据要素。在街道全域,整合自建200余路探头,并协调公安、科信,整合“雪亮工程”400余路图像数据资源,依托物联网和AI智能识别技术,24小时全天候自动采集问题、算法智能识别发现问题事件,实现风险隐患精准监测预警,做到能监测、早发现、早处置。例如:针对机动车违停等城市顽症痼疾,前端摄像头抓拍问题,服务器智能分析,直接通过程序和短信派单到管片人员,现场处置人员处置完毕后上传结果,整个流程可追溯、更高效。实践中,从摄像头抓拍,到工作人员处置不到10分钟。例如:在工地开展智慧工地监管模式,监控探头自动识别烟火、未戴安全帽、渣土遗撒等要素,实时告警,固定证据,并向监管人员推送信息,工地施工情况一目了然,不戴安全帽等问题第一时间得到纠治。
3.坚持“实战实用”,助力安全监管更加为民惠民。坚持预防与应急相结合,以保障人民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为首要任务,对197栋居民楼实施数字化分龄分段管理,加强老楼危楼安全隐患排查和治理力度。以光华里小区10栋建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老旧楼房为试点,率先探索“数字化+城市更新”危旧楼房安全监管智能模式。街道光华里小区紧邻CBD国贸商圈,但小区大部分楼房房龄过高,建设质量相对较差,存有建筑安全隐患,且与周边的高档楼宇环境形成鲜明反差,居民的获得感、安全感得不到满足。针对群众的迫切需求和街道安全监管需要,街道着力发挥数字化在城市安全运行方面的保驾护航作用。一是现场勘查确定监管方案。根据建筑实际风险情况和和《房屋安全风险隐患评分标准》,光华里10栋楼风险隐患等级全部确定为丙级(丙级:局部危险房屋;需要采取一定措施,个别危险节点需要进行修缮,并重点跟踪区域)。采用监测+人工巡查的模式来进行日常房屋安全风控管理。二是安装物联感知设备。结合楼栋实际情况,安装裂缝探针、倾角仪等共45台,用于风险感知。三是开发风险防控数字平台。结合云计算等新技术,配合各种探测器和传感器,对各类设备和环境超越阈值的情况进行预警管理,并生成预警列表,达到24小时不间断预警,实现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建筑全生命周期安全风险防控韧性目标。四是完善住房安全保障机制,根据项目运行情况,总结形成《建外街道危旧楼房建筑安全动态监测预警及应急处置工作方案》,打造了居民、产权单位、街道、住建部门、社会力量五位一体的房屋安全保障体系。
投稿人: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政府建外街道办事处李楠、雷振新。
电话:010-587896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