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可以再生的血液挽救不可再生的生命,让红色的生命力量在人与人之间传递....献血就是这样一件不大却很神圣的事情。我国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如果在过往多次献血史中无献血反应、符合健康检查要求且主动要求再次献血的,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
献血“前奏”
献血之初,医护工作者会为我们进行一般检查,从体重、血压、体温等各方面判断身体状况:
·体重 男性≥50kg,女性≥45kg
·血压 90mmHg≤收缩压<140mmHg;60mmHg≤舒张压<90mmHg;脉压差≥30mmHg
·脉搏 每分钟60-100次
体温正常,皮肤无创面感染或大面积皮肤病;巩膜无黄染;无重度及以上残疾,且双臂无注射药物痕迹(没有滥用药物历史)、没有其他影响血液质量和献血后影响自身安全的疾病或病史。
初步进行体格检查后,医生会采集血液样本进行初筛,确保血红蛋白(男性≥120g/L 女性≥115g/l)、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艾滋病病毒(HIV抗体)、梅毒试验等各项检查指标均合格。
献血“实况”
在经过体检、血液检测后,检测合格者就可以进入采血环节。我国提倡一次性献血200-400ml,具体献血量根据献血者体重、血红蛋白含量和其他健康状况综合考虑。
献血后按压针眼,用弹性绷带包扎15-20分钟后取下,防止皮下淤血。
献血完成后,至少要在现场休息15-20分钟。医护人员会送出献血证和其他纪念品(拥有献血标志的水壶、一些可以现场垫饥的水和小饼干。)
另外,请对照这份小锦囊调整献血后的状态——·适当喝水、避免阳光暴晒·注意休息,保持精神放松·做好清洁卫生 注意避免脏水或肥皂水刺激针眼,以防感染。
涌动的“红色”去了哪
献出的血经过分离与存储,在检验合格后很快被送入各大医院,用于挽救病人。血站对民众的每一次献血都可以追溯全过程,甚至可以查出最终使用在哪位患者身上,然而出于对受血者隐私保护的考量,国家没有设置公开平台可以让献血者查询血液去向。
需要注意的是,献血虽然是无偿的,但用血却是有偿的。我国《献血法》规定,公民临床用血时,需要交付血液采集、存储、分离、检验等费用,因为这些环节涉及场地设备、仪器材料、人员管理等成本。
当然,法律保障献血者的权益,无偿献血者临床需要用血时,免交上述费用;无偿献血者的配偶和直系亲属临床用血,可以按当地政府相关规定减交上述费用。
有关献血的其他“必知”
脐献血后,献血者的新陈代谢会加快,肝、脾等脏器内存储的血液也会迅速进入血液循环系统。科学显示,献血失去的血容量会在1-2小时内补足;血浆蛋白会在1-2天内补足;红细胞和血红蛋白将在7-10天内恢复到献血前的水平。
许多人说,献血献得少一点,既能让身体加快代谢,又避免了贫血。这种说法并不准确:对健康的人来说,一次性献血200ml或400ml没有什么不同,这一数值区间不会超过体内血容量的十分之一,血液能在较短时间内得到补充。真正贫血的人,在血液初筛检查时就会被制止献血。
而对于受血者来说,接受1袋400ml的血液比接受2袋200ml的血液,发生输血免疫反应、传染疾病的几率从理论上讲要少一倍。简单来说,献血400ml不会对捐献者身体产生影响,对患者也更加有利。
值得一提的是,献血不会身体的胖瘦产生影响。因此也不存在“献血能减肥”、“献血能增肥”的说法。献血后无需滋补饮食,正常作息并不会引起发胖,但如果献血者认为自己献血后需要进补,过分摄入,则可能会出现“献血发胖”的现象。
表达自己的爱心,其实不止献血一种渠道。在不影响身体健康的前提下,捐献“造血干细胞”、“脐带血”都能给身处病痛悬崖的患者带来生的希望。
下一期,我们将一起走进“造血干细胞捐献”,探寻种种“捐献”背后的故事,敬请期待~
扫码关注我们
查看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