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石家庄女子曹某某因长期遭受家暴,在驾车逃离过程中导致丈夫刘某某死亡一案引发广泛争议。案件一审以故意杀人罪判处曹某某有期徒刑十一年,目前家属已提起上诉,案件进入二审阶段。以下是案件核心事实及争议焦点:
一、案件背景与经过家暴历史
曹某某长期遭受丈夫刘某某家暴,案发前曾多次报警并就医,伤情包括胰腺断裂、耳膜穿孔等重伤。2024年5月21日凌晨,刘某某酒后持刀胁迫曹某某外出“对质”,途中持续殴打,甚至将其拖拽至车尾撕扯衣物。曹某某趁刘某某查看手机时驾车逃离,刘某某爬上引擎盖阻拦,车辆加速后发生碰撞致其死亡。
司法判决依据
法院认定曹某某明知刘某某扒车处于危险状态仍加速行驶,放任死亡结果,构成“间接故意杀人罪”。法院认为,曹某某逃离时殴打已暂停,不存在“现实紧迫性”,不符合正当防卫要件。
二、争议焦点正当防卫的适用性
法院立场:强调防卫需针对“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认为刘某某爬车时侵害行为已中断。
辩护与舆论质疑:律师指出,刘某某持刀威胁、车内持续施暴构成“持续性侵害”,且其爬车阻拦属于侵害的延续。曹某某处于重伤应激状态,无法理性判断风险。
量刑公平性争议
公众对比同类案件,如男性家暴致死妻子通常判6-10年,而女性反杀却面临重刑,质疑司法存在性别偏见。
中国裁判文书网数据显示,2014-2021年116起家暴案件中仅1起被认定为正当防卫,反映司法实践中防卫认定标准严苛。
关键证据分歧
刘某某持有特斯拉手机钥匙,即便车门锁闭仍可远程解锁,曹某某父亲称其逃离时“根本不知丈夫扒车”。
监控显示刘某某在车内持续施暴,司法鉴定证实曹某某案发时已受重伤,意识模糊。
三、社会影响与二审期待舆论呼吁司法改革
多数网民及法律人士认为,长期家暴形成的心理压迫应纳入量刑考量,建议引入“受虐妇女综合征”概念,并细化“持续性侵害”的认定标准。
二审可能走向
家属已提交刘某某家暴史证据,并强调曹某某当时伤势严重、意识不清。社会期待二审结合心理学评估,改判防卫过当或过失致人死亡,推动家暴防卫案件司法标准的调整。
此案不仅关乎个体正义,更可能成为司法实践中家暴防卫认定改革的标志性案例,影响未来类似案件的裁量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