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孩子在小区楼下的游乐场玩,游乐场里有一块沙池。
有个5、6岁的小女孩,想要脱鞋进入沙池,跟她妈妈上演了一场拉锯大战。
最后以“鞋被妈妈扔进了草丛,小女孩嚎啕大哭”收场……
这让我不禁感慨,在生活中,真的有太多父母在与孩子发生冲突时,总是一直跟孩子较劲,分个对错,争个输赢。
总是盯着孩子不放,孩子吃饭把衣服弄脏,多吃了一包零食……
一直盯着孩子,挑孩子的毛病,总想孩子按照你说的去改变。
到最后,不仅把孩子越推越远,还搞得自己身心俱疲。
较劲的父母,从来不会赢记得在看电视剧《玫瑰的故事》,小太初喝牛奶,把牛奶洒到衣服上了。
玫瑰温和地对女儿说:“没关系,妈妈上次教过你怎么洗的,对不对?你还记得吗。”
安全接纳孩子,没有批评、没有训斥。
而小太初把鸡蛋打碎了,方协文只会朝着孩子大吼。
方协文的思维,可能就是很多父母的通病,当孩子犯错了,首先会训孩子一顿,一边帮孩子收拾烂摊子,一边抱怨孩子。
而玫瑰是怎么做的呢?孩子犯错,先是温柔地接纳孩子,然后耐心地教会孩子,应该怎么解决问题?
孩子把牛奶洒到衣服了,教孩子自己把衣服洗干净,很简单就把事情解决了。没有抱怨,没有训斥,也不需要。
作为过来人,我们总想让孩子少走一点弯路,难免就会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控制孩子的思想。我觉得这是做父母的悲哀,而很多父母就是感觉控制不了自己。
有些弯路只有走了才会明白,有些苦也必须得自己去吃。话虽如此,但做父母的也总是希望孩子能过得更好。
别跟孩子较劲,教育的目的,从来都不是父母用控制和较劲来赢了孩子,而是要用接纳和引导,来赢得孩子的心。
别和孩子较劲,他脑子还没长好呢“你怎么总是这样?”“你知道错了没有?”……
这样的话只会引起孩子的反抗心理,明明是在解决问题,却偏偏营造成“世界大战”。
在《父母的语言》这本书中说到:
情绪化和有压力的语言环境,会对孩子脑前额叶皮层的发育,产生不好的影响。会导致孩子执行功能和自我调控功能发育不全。最终会危及到,孩子长大后对生活的抗压力。
从孩子生理发育上看:他们大脑前额叶直到18~20岁,才会发育成熟,在这之前,都还未发育好呢。
而前额叶主要功能是:孩子的情绪、认知,还有行为管理。
换句话说:孩子的脑子还没长好呢,真的别和他较劲了。
要知道,你是大人,他是小孩,有着20多岁、30多岁的落差。如果孩子他自己什么都可以做得很好,那还会需要咱们?
孩子或许和你想象中、期待中的样子,有一定的差距。可如果“硬碰硬”,最后的只会两败俱伤。
有的时候仔细想想,解决问题的办法难道是两败俱伤?想着他还是孩子,脑子肯定还没长好,争个输赢又怎么样?
放弃较劲,才能和孩子亲近起来,亲子关系也能更和谐了。
父母不要用家长的身份去压制孩子,即使他听,估计也是表面现象,内心也是不服气的。
不要以高高在上的姿态去教育孩子,多给孩子一些空间。
以平等的身份去对待孩子,孩子才会感受到被尊重。
尊重孩子的选择,只与孩子分析利弊,由孩子自己做主选择,我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和孩子的亲子关系特别好,我和孩子也都在共同进步中。
尊重孩子,关爱孩子,教育孩子时,我始终会记住:
假如我是孩子;
假如是我的孩子;
我曾经也是孩子。
父母越较劲,孩子越反抗。试着不要和孩子较劲,学会退步。
父母只有放下较劲和控制,有技巧地引导孩子,才能在冲突中软着陆,既表达关爱,以赢得孩子。
愿每个孩子,都能阳光自信,勇敢无畏,开创属于自己的未来。
避开亲子关系中的锋芒,不仅父母觉得轻松和舒畅,孩子也能获得更多能量,向上生长。
最好的亲子关系是,父母带孩子一起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