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弄之战后,丁盛一提印军就念念不忘:我就没见这么穷的军队

史晓生追寻历史 2024-10-21 10:08:35

1962年,在多次拒绝中国和平建议后,印军继续大规模向中印边境地区增兵,并最终在当年10月20日,向中国发起进攻。

面对印军的侵略行径,我军决定实施自卫反击战,经过前后两个阶段的作战,我军取得了最终胜利,并清除了印军的所有侵略据点。

两个阶段的作战中,东线瓦弄地区反击战尤为值得一提。

一、

瓦弄之战,即瓦弄地区自卫反击战。

1962年10月28日,中央军委、总参电令组建由五十四军军长丁盛担任司令员的“丁指”,统一指挥54军130师、昌都军分区前指所辖部队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共四个团的兵力,对入侵中印边境东段的瓦弄地区之敌进行自卫反击作战。

130师的前身,是原44军130师,1952年整编后,五十四军成立,该师划归五十四军,首任师长为蒋润观,下辖第388、第389、第390共三个团。

所以说,这次瓦弄之战的攻坚主力,是130师。

不过,尽管130师是一支百战之兵,但这次在瓦弄地区的作战,却给130师带来了新的考验,也增加了新的难度。

为什么这么说呢?很简单,因为瓦弄的特殊地形。

瓦弄,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这里山高林密,年均海拔4000米以上,属于典型的高山、峡谷、密林“三合一”地区,放眼望去,到处都是断崖峭壁。

不仅如此,这里河流交错,水流相当湍急,不能徒涉更不易架桥,而河流两岸树高林密草深,路少而险,极难通行。

整个单是文字描述,就不难想象出这里是一个易守难攻之地。

而印军正是看中了这一点,其第十一旅4个营共2000余人率先抵达瓦弄地区,试图凭险扼守,以阻击我军。

从当时的态势上去看,印军确实占据了“地利”这个优势,所以该怎么打?就成了丁盛和130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1952年11与6日下午,经过连续数日的紧急行军,丁盛率部抵达察隅,并在这里召开了作战会议。

会议上,大家各抒己见,讨论了几个问题,而第一个,就是主要进攻方向问题。

当时根据已知情报,敌人的兵力部署是以察隅河沿线为主,据守在两侧的几处高地之上,居高临下,因此,正面进攻肯定会吃亏。

但迂回的话,东边过不去,因为察隅河往东15公里就到了缅甸境内,这肯定不行,而往西则是雪山,也翻不过去。

讨论来讨论去,又结合印军俘虏交代的情况,最终丁盛决定,主力由瓦弄以南向北打,同时安排一个团从印军的左翼进行大迂回,绕到敌人背后,最终形成“关门打狗”的态势,对敌人分割后再围歼。

主突方向确定后,接下来就是解决兵力使用问题。

对于兵力分配和使用,当时在会议上也有争论,一种意见认为,应当把130师的三个团集中使用,这样拳头捏在一处会发挥出更大的战斗力,让地方军区部队执行迂回任务。

而另一种意见则觉得,地方军区的部队也应当参与到主突方向的作战中去,毕竟他们对当地的地形熟悉,有他们带着,就会对作战起到积极作用。

最终,丁盛在听取了大家的意见后,选择了折中处置,即把130师的三个团与地方军区的部队交叉使用,也就是主突方向有130师和地方军区部队的一部分,迂回方向也有。

之后,会议又针对炮兵的使用、后勤供应、通信以及具体发起进攻的时间一一做了讨论和部署,而在一切都安排基本到位后,战斗终于在11月16日打响了。

最先打响战斗的,是130师390团,该团侦察兵发现敌人试图趁着天还未亮,强行穿过390团驻守的高地,所以迅速上报,而390团果断开始对着这股敌人发起反击。

而390团一开打,其他部队也随即展开了进攻。

之后的激战中,130师的战士们表现的极为英勇,充分发扬了“轻伤不下火线”的顽强精神,后来丁盛在报告中就极为感慨的说,很多战士即便受伤了,也不愿向上级报告,而是继续坚持战斗,问他为啥不报告,回答就是自己还能继续作战,所以不愿意退下来。

这其中,一位名叫陈代富的战士,堪称是传奇。

二、

陈代富,四川岳阳人,1960年3月入伍,1962年随军参加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

当时陈代富所在的班,接到的任务是攻下07高地,由于敌军火力极猛,陈代富所在的班冲锋了几次都未能拿下,并且伤亡巨大,整个班就只剩下他和班长两人还有战斗力。

看到敌人的阵地久攻不下,陈代富也是急了,再这么耽误下去,会严重影响后续大部分的进攻进度的。

关键时刻,陈代富强烈要求自己要上,最终得到班长的同意。

之后,陈代富背上爆破筒,顶着敌人的枪林弹雨向敌人的地堡接近,在这个过程中,他身上先后被击中三处,两处在腿上,一处在手上。

但即便是这样,陈代富也没有停下,而是咬牙前进,最终接近了敌人地堡。

按常理来说,地堡是很难找到突破口的,除非用强大的火力直接摧毁,否则单凭一个人,不太容易摧毁这种防御工事。

幸运的是,陈代富在接近地堡之后,找到了敌人的弱点。

什么弱点呢?丁盛在报告里也提到了这一点,他就讲到,印军的地堡有个特点,第一是做的宽,第二是射孔大,做得宽是方便人能在里面躺下睡觉,不至于只能蹲着,而射孔做的大则是方便观察和射击。

除此之外,敌人地堡最致命的弱点,就是顶盖不行。

当时由于瓦弄多山,山里也多有树木,所以敌人地堡都是建在高处,而在处理顶盖时,就十分的马虎,简单封顶后用树枝盖住就行了。

所以这就导致,地堡的顶盖有很大的空隙。

并且,敌人的思路是居高临下,因此地堡的射孔角度都是向下的,而陈代富正是瞧准了这一点,他没有从正面突破,而是迂回到地堡的后面,通过树木掩护,最终跳到了地堡的正上方。

由于当时战况激烈,敌人并不知道自己的头顶上居然来了一个人,而陈代富趁此机会,拿出爆破筒找到一个缝隙,直接就塞了进去。

当然,印军也不傻,看到头顶上突然塞进来这么一个玩意,自然明白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地堡里的印军赶紧用力往外顶,试图把爆破筒顶出去。

而一旦顶出去,那陈代富的目的就达不到了。

关键时刻,陈代富飞身扑了上去,死死的压住爆破筒,里面的敌人往上顶,他就继续往下压,就这么来回的在角力。

最终,随着一声剧烈的爆炸声,敌人的地堡被炸了个粉碎。

而令人称奇的是,陈代富作为一名有着丰富爆破经验的战士,他在死死压住爆破筒的同时,心里也在计算着爆炸的时间,因此,在爆破筒引爆的第一时间,他一个翻身就滚了下来。

最终,陈代富仅仅是被冲击破造成了一点伤,并没有致命伤害,所以保住了性命。

而他的这番英勇行为,在事后让战友们都连连称赞,说他是“活着的黄继光”,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陈代富被授予“战斗英雄”称号。

对于陈代富的传奇战绩,丁盛也是极为感慨,除了赞扬他英勇无畏之外,也感到阵阵后怕。

丁盛就说,当时陈代富能把爆破筒这么粗的武器塞进去,说明地堡的顶盖空隙不小,而当双方角力时,印军居然只知道往外推爆破筒,而没有想起来打一枪。

若是当时印军打朝着上面打一枪,那有很大概率会击中陈代富,一旦如此,本就已经受伤的陈代富就很有可能牺牲当场。

所以丁盛就说,得亏是印军“糊涂”,关键时刻没有反应过来。

陈代富是幸运的,在完成任务的同时,靠着自己的机敏也保住了性命,还有不少战士,则是牺牲在了高山密林之中。

丁盛在报告里提到了有一个战士,在攻打05高地时受了重伤,但由于山太高,部队的卫生队来不及及时抵达,所以这个战士伤情愈发严重,肠子都流出来了。

到了最后,这个战士也知道自己估计要牺牲在这里了,但他却做了一个惊人的动作。

他趁着战友不注意,先是用衣服把自己捆好,然后拿起一捆手榴弹,向着不远处的敌人就冲了过去,在冲到敌人面前时,毅然引爆了手榴弹。

讲到这名战士时,丁盛一度哽咽的说不出话来。

三、

在经过10个小时的激烈战斗后,印军全线崩溃。

不过,由于当时天色已黑,所以有相当一部分敌人在溃败后趁着夜色加上山高林密四散而逃,这就导致俘虏极少。

在报告了当时的情况后,上级下达了搜山的命令。

搜山一点都不比冲锋轻松,第一是天色昏暗,第二是地形险峻,同时还得防备藏在暗处的零散敌人打冷枪,所以,这之后的搜山工作相当辛苦。

并且,到了晚上之后,山上温度骤降,这更给搜山带来了麻烦。

而在搜山开始后,除了遇到路不好走等问题外,期间还多次发生与敌人短兵交火,甚至还有战士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牺牲。

这种情况,更坚定了大家的搜山决心,因为不把这些敌人全部抓住,危险就依然存在。

丁盛后来就在报告里说,与印军作战,“搜山其实就是进攻的继续”,这句话十分形象,不能说把敌人击溃了就算结束了,进而歼之,彻底将其歼灭,才算真正的胜利。

对此,张国华将军也十分认可,他就在战后总结大会上提出了同样的观点,在他看来,与外国军队交战,由于语言不通,就做不到通过喊话让其投降,只能是有一个抓一个,彻底将其围住并俘虏,这样才能结束战斗。

而在结束搜山任务,基本把敌军俘虏完毕后,之后发生的情况,也是令丁盛印象深刻。

作为一名从土地革命时期便投身军旅的军人来说,丁盛打的仗有很多,也见识过各种各样的军队,但像印军这样的军队,用他的话来说就是第一次见这么穷的部队。

有多穷呢?丁盛在报告里就说到,这些印军除了身上的衣物和手里的武器外,啥都没有,包括一个士兵应该携带的基本常规补给之类也没有,就只有身上的衣物和手里的武器。

所以在俘虏这些印军后,本着人道主义精神以及管理需要,我军每人都会给他们发棉衣之类,另外根据上级要求,尽可能的做一些符合印军习惯的伙食。

穿着暖和的棉衣,吃着热气腾腾的饭菜,这些印军思想上有了巨大改变。

有一个印军上校就对丁盛说,他有两个想不到,第一是想不到自己的部队会被这么快消灭,因为在战前,他所接收到的信息里,解放军是“不堪一击”的,印军是“所向披靡”的,结果真正与解放军交手了才知道,印军与解放军的差距有多大。

第二则是没想到解放军的俘虏政策这么好,他自嘲的说,自己从军多年,走过很多地方,不仅当过俘虏,也见过俘虏,但头次见对待俘虏是像解放军这样子的。

还有一个印军的班长,是在逃跑途中被我军俘虏的,当时他由于不慎卡在了一个坑洞里,而我军看到后,并没有将其击毙,而是把他救了上来。

事后,这个印军班长极为感激,他告诉我军的战士,“你们不仅救了我,还救了我一家人,我家里还有妻子和两个孩子,若是我死在这里,那家人就完了”。

说到最后,这个印军班长就认真的表示,回去后一定教育孩子,永远与中国友好。

类似于这种情况,当时还有很多,130师严格执行了我军的俘虏政策,让这些俘虏在感叹之余,也真正认识到,中国人民和中国军队是热爱和平的,战争是诸如尼赫鲁之流强加给中国的。

13 阅读:4622

评论列表

用户16xxx40

用户16xxx40

13
2024-10-22 16:20

印度阿三自古以来就是又脏又穷

幻.逸

幻.逸

10
2024-10-22 11:53

人民解放军,壮哉![点赞][点赞][点赞][点赞]

不看回复

不看回复

4
2024-10-22 10:03

四川也有岳阳?

用户10xxx22 回复 10-29 11:30
应该安岳吧

寡言

寡言

3
2024-10-23 18:10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现在的孩子就应该多听一点英雄的故事。

史晓生追寻历史

史晓生追寻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