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众印象里,商品买卖多以常规计量方式进行,可看到日本出现白菜按四分之一卖、芹菜按根卖、青菜叶按片卖,且价格不菲时,现在的日本物价上涨得这么厉害吗?这些这些生活物资按理也不难得到啊?我们这里的菜价还是比较便宜的。

白菜不再以整颗出售,而是细分到四分之一;芹菜摒弃捆扎称重,按根论价;青菜叶更是精确到以片计价,且售价均不低廉。这种看似奇特的售卖方式,实则是日本物价上涨的一个直观体现。从经济学角度看,物价上涨时,商家为了平衡成本与利润,往往会采取多种策略。将商品精细化售卖,一方面可在不直接大幅提高整体标价的情况下,巧妙提升单位价格;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购买少量细分商品时,心理上对价格变动的敏感度或许会稍低。然而,这种“精明”的售卖方式,无疑让消费者在不经意间为物价上涨买单。每一次购买少量高价细分蔬菜,日积月累,生活成本的增加不言而喻。

之前也看到日本民众到超市抢够大米的场景。这一现象并非孤立,而是与物价上涨紧密相连,是民众对物价焦虑的集中爆发。大米作为日本民众的主食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当民众感受到物价持续攀升,尤其是关乎日常生活的食品价格不断走高时,内心的不安与恐慌便会滋生。抢购大米,实则是民众出于对未来物价进一步上涨的担忧,试图通过提前储备基本生活物资,来保障自身生活不受太大影响。这种行为背后,反映出物价上涨已切实影响到民众的日常生活,使其对未来生活的不确定性充满恐惧。

日本物价上涨并非单一因素所致,而是多重因素交织的结果。从全球大环境看,国际市场原材料价格波动,如石油价格的起伏,会直接或间接影响农业生产资料成本,进而波及农产品价格。日本作为资源相对匮乏的国家,对进口原材料依赖程度较高,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都会在其国内物价上有所体现。再者,日本自身的经济结构与政策也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长期以来,日本推行的一些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在刺激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埋下了物价上涨的隐患。例如,量化宽松政策虽在短期内能为经济注入活力,但过量的货币供应若未能有效转化为实际经济增长,便可能引发通货膨胀,推动物价走高。此外,人口结构变化导致劳动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也成为物价上涨的助推器。农业生产劳动力不足,使得农产品生产成本增加,最终反映在价格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