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生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和经济作物,在我国农业生产中占据重要地位。春花生的种植对于提高花生产量、保障油脂供应以及促进农民增收具有关键意义。在春花生种植过程中,行株距的设置是影响产量的关键因素之一。合理的行株距能够优化花生群体结构,协调个体与群体之间的生长关系,充分利用光、热、水、肥等资源,从而为春花生高产奠定坚实基础。
一、春花生行株距设置的原理
光照利用:光照是花生光合作用的能量来源。合理的行株距能保证每株花生都有充足的光照。若行株距过小,植株相互遮挡,下部叶片接受光照不足,光合效率降低,影响干物质积累;行株距过大,土地利用不充分,光能浪费,也无法实现高产。例如,在光照充足的地区,适当增大行距,可使花生叶片在空间上分布更合理,增加受光面积,提高光合产物的合成。
通风条件:良好的通风能调节田间温湿度,减少病虫害发生。合适的行株距使空气在花生植株间流通顺畅,降低湿度,抑制病菌滋生。在高温高湿季节,通风良好可有效预防叶斑病、锈病等病害。如在南方多雨地区,适当放宽行距,增强通风,可减少因潮湿引发的病害,保证花生健康生长。
养分竞争:合理行株距可避免植株间养分过度竞争。每株花生都有适宜的营养空间,根系能充分吸收土壤中的养分。过密种植会导致根系相互交织,养分竞争激烈,影响花生生长发育。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调整行株距,肥力高的地块可适当密植,肥力低的则宜稀植,确保养分供需平衡。
二、不同品种春花生行株距设置差异
珍珠豆型花生:这类花生植株矮小、紧凑,分枝较少。一般行距可设置在35 - 45厘米,株距15 - 20厘米。这种行株距既能保证足够的种植密度,又能为单株花生提供生长空间,有利于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如“粤油7号”,按照此范围设置行株距,在中等肥力土壤上,产量表现良好。
普通型花生:普通型花生植株较高大,分枝较多。行距宜在45 - 55厘米,株距20 - 25厘米。较大的行株距可满足其生长空间需求,避免植株过于拥挤。像“鲁花11号”,合理扩大行株距后,通风透光良好,分枝生长健壮,荚果饱满,产量显著提高。
三、考虑土壤与气候条件的行株距调整
土壤肥力:高肥力土壤,养分充足,可适当缩小行株距,增加种植密度,充分利用土壤养分,发挥增产潜力。中等肥力土壤,行株距设置适中,保证花生生长所需养分和空间。低肥力土壤,为保证单株花生养分供应,应适当加大行株距,降低种植密度。例如,在东北黑土地(高肥力)种植春花生,可比黄淮海平原的中等肥力土壤种植密度提高10% - 15%。
气候因素:在干旱地区,适当缩小行距可增加群体覆盖度,减少土壤水分蒸发,起到保墒作用。株距不宜过小,以免影响单株生长和根系发育。在湿润地区,加大行距利于通风降湿,减少病害。在南方高温多雨地区,行距可比北方干旱地区增加5 - 10厘米。
四、行株距设置方法与田间管理配合
种植方式:可采用起垄种植,垄距根据行距确定,一般垄宽80 - 120厘米,垄上种2 - 3行花生。起垄种植能改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有利于花生生长。播种时,使用机械或人工按照预定行株距精确播种,保证种子分布均匀。
施肥管理:根据行株距和种植密度确定施肥量。密植时,适当增加基肥用量,追肥时注意均衡施肥,避免因植株密集导致部分植株缺肥。稀植时,可适当减少基肥,增加追肥次数,保证花生不同生长阶段养分需求。
病虫害防治:理行株距降低病虫害发生几率,但仍需加强监测。根据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时采取物理、化学或生物防治措施。行株距较大时,可利用无人机进行病虫害防治作业,提高防治效率。
春花生行株距设置是一项复杂而关键的工作,需综合考虑品种特性、土壤肥力、气候条件等多方面因素。通过科学合理地设置行株距,并与精细的田间管理措施紧密配合,才能充分发挥春花生的增产潜力,实现高产优质的种植目标,为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提供有力保障。在实际生产中,种植户应不断总结经验,结合新技术、新方法,持续优化行株距设置和种植管理,推动春花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