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请知悉。
再过半个月,围绕公共区域摄像头的安装问题,国家出台的新条例将正式实施。接下来,哪些地方可以安装摄像头,哪些地方不能安装,新的条例中将会明确规定。
有人认为,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无可厚非,人们没有必要过度敏感,也有人认为,现在公共区域的摄像头越来越多,个体有时候根本没有感觉到摄像头的存在,从而就会构成对隐私的侵犯。
就比如说,越来越多的人在家门口安装摄像头,如果摄像头的角度正好对准了邻居,那么邻居是否会感到隐私受到侵犯了呢?
还有一种情况,有些公共区域的摄像头被黑客入侵,这对个人隐私造成了直接侵犯。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也是需要严肃对待的。
根据国家的新规定,未来一些公共场所是被明令禁止安装摄像头的。具体来看,宾馆、酒店以及民宿等接待食宿场所,这些地方的客房以及包间区域内不能安装摄像头。
公共卫生间、公共浴室、商场里的更衣室、哺乳室以及试衣间等场所也不允许安装摄像头。
单位给内部人员提供的休息、住宿等房间内部不能安装摄像头,学生的宿舍内部不能安装摄像头。
除此之外,安装图像采集设备后,如果设备能够拍摄、窃听到人的隐私部位,按照新规定也将被禁止。
违反相关规定,将根据具体的情况给予治安管理处罚,如果构成了犯罪,还要追究刑事责任。也就是说,新的规定明确了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的界限,一旦越界甚至出现偷拍的情况,是要遭到处罚的。
至于新规定实施后能不能在家里安装摄像头,一个最关键的标准就是安装的摄像头不能够危害公共安全,也不能侵犯别人的隐私。
举例来说,如果邻居安装的摄像头能够清晰拍摄到你的正脸,甚至是能够拍摄到别人家里的一举一动,这就构成了隐私侵犯,是不被允许的。
公共区域和个人隐私的界限越发清晰近年来,公共区域的摄像头越来越多,但是在法律规定模糊和不明晰的情况下,很多摄像头实际上早就侵犯了个人的隐私。
这就是为什么国家要出台新的法律规定,核心目标就是要防止公共摄像头滥用和乱用,与此同时,还要将公共区域与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设置的更加明确。
明确规定了哪些地方能够安装摄像头,那么在下一步采集的个人图像信息又该如何确保它的使用安全呢?还有,这些个人信息未来保存的时间是多长?有没有定期销毁机制呢?
首先,公共摄像头的安装和信息采集按照规定必须得明确标识出来,也就是说要告诉每个人所处的区域有公共摄像头。
摄像头要安装在合理确定的位置,采集的角度、范围要适宜。如果有的公共场所没有设置显著的提示标识,公安机关发现后会责令整改。
其次,公共区域的摄像头采集的个人信息,要按照规定储存以及定期删除。信息的保存期限不能小于30天,超过期限的信息,如果已经实现了处理目的,按照规定必须删除。
除非法律另有规定,或者是在特殊的情况下,这些采集的个人信息可以延长保存。
再者,公共摄像头采集的个人信息是有明确的传播限制的,公安机关等国家机关如果要调取信息,需要遵循相关规定和程序,同时要严格保密,使用信息的过程中不能超出范围和限度。
如果是个人想要查阅调取信息,不管是什么样的原因,都要经过管理单位的同意,而且在查阅的过程中不能传播。
最后,如果涉及到敏感信息,要采取保护措施。比如有些视频信息中有清晰的人脸,或者是有清晰的车牌号、营业执照等信息。
假设这些信息被媒体传播使用,在公开之前需要对敏感的信息进行遮蔽处理,以防止对当事人的隐私造成侵犯。
可能有人会觉得,上面提到的各种情况,近年来实际上已经在这么做了。但是从法律的角度去看,如果进一步做了明确规定,未来围绕隐私侵犯的纠纷就会有明确依据。
换句话说,随着新条例的实施,下一步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以及该怎么做,法律层面都有了明确的指导,尤其是做错了以后,如何进行处罚处置,也有了明确的依据。
这样一来,公共区域和个人隐私之间的界限就越发清晰了,未来侵犯隐私的情况就能得到有效遏制。
可能有人觉得这无所谓,但实际的情况是,最近几年,很多为安防监控而设置的摄像头被破解,大量的个人隐私信息在网上被肆无忌惮的传播着。
在网上,有些视频明显是摄像头拍摄的,有些甚至还在实时的直播,涉及的公共场所从教室到医院再到直播间,可以说是什么空间都有。甚至销售视频的人声称,还有情趣酒店的直播。
2022年媒体的调查发现,这类信息通常都是通过黑客技术破解摄像头获得的,由此还形成了一条黑色产业链。
比如在网上非法出售的信息中,有些场所是服装网店的仓库或直播间,在直播画面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带货主播在工作,甚至还可以看到试衣间的画面。
有些场所则是线下服装店的监控画面,可以清晰的看到前台以及排列的衣服,还可以看到挑选衣服的顾客。
很显然,这些公共场所都安装了摄像头,而这些摄像头原本是为了单一场所的安全而设置的,可是一旦摄像头被破解,大量的信息甚至是直播场面就会被传播出去。
甚至销售信息的不法人员表示,看公共摄像头没有意思,如果多花点钱,还可以看到情趣酒店的摄像头。
技术人员表示,这些视频画面基本上都是普通监控摄像头,而且不管是安装在哪种场所的摄像头,当事人肯定不会把这些监控的内容上传到网络上。
在网上流传的各类这样的信息,都是摄像头遭到了破解,摄像头的ID密码被获取了,所以视频画面也就泄露出去了。
甚至在网上,还出现了专门直播这些视频信息画面的APP。这些非法平台公开销售各类视频画面以及场所,最低的价格可能只需要几十元,最高的价格也不过200多元。
涉及的拍摄场所从仓库到店面,再到各种各样的试衣间,甚至还有一些私人家庭的摄像头也被破解了。
根据记者此前的调查发现,只要花钱就能随机登录账号,然后可以看到不同的摄像头以及画面,有的摄像头甚至还可以远程控制角度。
比如像教室、医院、客厅、服装店、美容院这些相对公共的场所,很多视频信息被公开传播。而更私密的场所,则被不法分子高价兜售。
这些人向记者直言不讳的表示,像医院里的摄像头根本没有人看,服装店的前台也没有意思,如果摄像头对着床和沙发,看这些才更刺激。
可能很多人会疑惑,这些摄像头的信息究竟是怎么泄露出去的呢?
不法分子最常规的操作是通过非法手段,获取不同品牌的网络摄像头的用户数据库。一旦掌握了数据库,不法分子就能利用其搭建所谓的直播平台,然后将数据导入到自己的平台上,供用户有偿观看。
另外一种操作就是直接攻击单个的摄像头账号,由于大量的账号密码设置简单,甚至有些人根本就没有更改密码,所以很容易被入侵。
技术人员表示,公共区域的摄像头安全程度是不一样的,有些场所的监控系统是专网专用,而且还部署了防火墙,相对来说,这样的摄像头难以被破解。
但是大量普通用户使用的摄像头就不一样了,权限混乱而且密码简单,互联网和监控网络混用的情况相当普遍。
记者在调查中也发现,那些非法直播平台上的账户,大多数都没有更改过账户名,密码也十分简单。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不管是从品牌方的数据库里直接非法获取数据,还是攻击海量的个人摄像头,基本上都能取得成功,由此慢慢还形成了庞大的黑色产业链。
根据此前公布的这类案件,一些不法分子通过偷窥、偷拍、散布他人隐私,动辄可以获利几十万元。
根据我国治安管理条例的规定,如果情节不构成严重犯罪的,只会除以5日以下拘留或者是500元以下的罚款。
法律界的人士认为,正是由于处罚缺乏力度,不足以对违法人员形成震慑,而传播这类产品又能获取暴利,所以整个产业链才会越来越庞大。
全产业链进行打击,还要完善法律法规,进一步提高违法者的犯罪成本,这才能最大程度的打击偷窥灰色产业。
看过了上述的情况,你还会觉得在公共区域安装摄像头是小事一桩吗?安装公共摄像头的初衷,原本是为了确保安防安全,可是一旦信息泄露,造成的后果和风险往往更大。
所以,从根源上界定好公共区域和隐私的边界,就能最大程度地确保公共摄像头的安装规模和数量。
换句话说,未来有些相对隐私的场所没有摄像头了,不法分子的技术再厉害,他们想要偷窥也不可能了。
此外,对于那些喜欢在家里安装摄像头的人来说,摄像头的安装位置要避开隐私场所,同时也要提高安全防护意识,才能最大程度地确保自己的隐私不会被他人偷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