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华社2月18日消息,菲律宾军机2月18日非法侵入中国黄岩岛领空引发中菲空中对峙,事件中菲方战机距中方海警直升机仅3米,美国驻菲大使随后发声谴责。中国外交部原副部长傅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上明确表态,南海争议应聚焦合作而非对抗。
2月18日上午,菲律宾农业部C-208巡逻机搭载美联社、法新社记者闯入黄岩岛空域。这架螺旋桨战机持续低空盘旋近半小时,期间中国海警舰艇编队在其抵近侦察过程中实施跟踪监视与警告驱离。南部战区发言人田军里空军大校证实,我方采取专业反制措施确保航行安全,但菲方刻意制造近距离接触场景引发舆论关注。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菲方行动延续了去年以来的挑衅模式。2023年数据显示,菲海岸警卫队在铁线礁、中业岛附近海域已实施17次类似抵近侦察,其中12次携带外国媒体人员。军事专家分析指出,这种"以航拍取证、借外媒发声"的组合策略,实质是通过制造争议影像扩大国际舆论声量。
中国黄岩岛(资料图)
菲律宾农业部名义下的渔业巡逻机此次任务暗藏玄机。虽然官方宣称进行"海洋资源调查",但其航线规划与装备配置均暴露真实目的——该机型最大航程仅800公里,难以胜任常规渔业监测,却配备高精度光学成像设备。历史影像比对显示,2022年菲方同类飞机曾在仁爱礁海域拍摄中国海警船艇高清画面,相关素材后被用作所谓"中国海上扩张"的佐证材料。
更值得警惕的是菲方的战术创新。此次C-208机采取低空慢速飞行策略,既规避雷达探测又延长滞空时间,配合机载记者实时报道,试图营造"中国威胁论"的现场感。这种将军事行动与舆论战结合的操作,反映出马科斯政府在南海问题上日益激进的外交手段。
美国驻菲大使卡尔森2月19日的表态出现微妙变化。相较其去年三次就南海争端发声时强调"维护印太自由开放"的立场,此次仅单方面指责中方"危险动作",避谈美菲共同防御条款。这种策略调整与五角大楼近期发布的《印太战略报告》形成呼应——文件中"减少直接卷入领土争议"的表述,暗示美方正试图降低在南海的直接对抗风险。
美国驻菲大使卡尔森(资料图)
值得关注的是,美国海军第七舰队当天宣布"例行航行"通过台湾海峡,看似与菲方行动形成呼应,实则通过分散兵力部署缓解地区紧张。这种"打擦边球"式的军事存在,既维持了盟友信心,又避免了与中方正面冲突的风险升级。
傅莹在慕尼黑安全会议的发言勾勒出南海政策的三重底线:坚持主权不可侵犯原则,《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必须得到全面遵守,反对任何域外势力介入。针对菲方挑衅,中国海警局数据显示,2023年在黄岩岛海域开展的常态化巡航达43次,较2022年增长27%,有效遏制了菲方非法活动空间。
从法理层面看,中国对黄岩岛的主权主张拥有充分历史与法律依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121条明确规定,不能以自然形成的岛屿面积大小判定主权归属。黄岩岛作为中沙群岛最大岛屿,其拥有专属经济区的法律地位无可争议。
中国黄岩岛(资料图)
当前南海局势呈现"三重博弈"特征:菲律宾试图通过极限施压迫使中国让步,美国则在维持同盟框架与避免冲突升级间寻求平衡,东盟国家则担忧局势失控影响区域经济。数据显示,2023年南海航道通行量同比增长8.6%,其中70%为往来于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商船,地区国家经济发展需求与领土争议形成鲜明对比。
南部战区发言人强调,将保持"动态威慑、常态戒备"的作战姿态。中国国防预算中用于海洋维权的经费占比连续五年提升,福建舰航母编队已完成远海训练,这些部署既是对挑衅行为的回应,也是维护地区稳定的必要举措。正如傅莹所言:"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处理问题要讲规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