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内容皆有可靠信源,已赘述该篇文章结尾
“害怕”——这个词语与李小龙的形象似乎格格不入。
他是功夫巨星,武术哲学家,银幕上的无敌英雄,在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害怕的东西吗?
他的拳脚功夫凌厉迅猛,他的精神意志坚韧不拔,他的银幕形象深入人心。
但他的妻子琳达·埃莫瑞却在其传记《我眼中的布鲁斯·李》中透露,李小龙并非毫无畏惧,他也有害怕的东西。
01谁在让他害怕?
到底什么东西能让这位武道高手都害怕?许多人首先会联想到李小龙在影视作品中遇到的那些强劲对手。
例如与他同时代的世界拳王阿里,两人在各自的领域都是顶尖高手,以过硬的抗击打能力著称。
李振辉曾说过,李小龙特别想和阿里比试一下,而且李小龙对自己在非拳击规则的比赛中战胜阿里很有信心。
李小龙特意搜集了阿里的拳击比赛录像,研究他的打法,为可能的对战做准备,可见在李小龙心中,阿里是一个值得挑战的对手,而非令他感到恐惧的存在。
比如美国海军陆战队的总教官叫黄家达,还有个韩国合气道大师叫黄仁植,把黄家达给踢晕了。
黄家达身为史泰龙与魏峰之师,身负多个黑带段位,斩获世界级泰拳王金腰带冠军殊荣。然而,在直播时他竟坦言不敌李小龙。
而黄仁植则曾与“亚洲四小龙”之一的梁小龙发生冲突,并将其打败。
李小龙得知此事后,不仅没有表现出丝毫畏惧,反而邀请黄仁植在其新片中出演角色,并准备在电影中将其打败。
事实证明,李小龙确实在现实比武中击败了黄仁植。
这些事件都表明,李小龙并非害怕这些具体的对手,他渴望挑战强者,渴望在与强者的交锋中不断提升自我。
那么,李小龙究竟害怕什么呢?
02琳达的答案
琳达·埃莫瑞的传记给出了答案:李小龙害怕的是“将一个招式练一万遍的人”。
这个结果挺意外的,但细想又觉得挺合理。
它揭示了李小龙武道哲学的核心:追求极致,超越自我。
李小龙不怕具体的某个人,他怕的是那种对武术追求到极致、不断精进的精神。
因为他明白,只有不断突破自我,才能达到武道的最高境界,李小龙的武道哲学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源于他从小对武术的热爱和长年累月的刻苦训练。
他从小就好动,喜欢运动,特别对武术很感兴趣,在拜叶问为师后,他更是展现出了超乎常人的天赋和毅力。
为练就卓绝武功,他为己拟定严苛训练规划,日复一日,投身高强度训练之中,不曾有丝毫懈怠。
他不但重视体能的增强,还尤重技巧的锤炼。他持续重复同一动作,直至臻于完美,无可指责。
他会使用电流机器刺激肌肉,以保持最佳的身体状态,他学过各种武术,吸取各家所长,最后创立了截拳道。
这种对武术近乎痴迷的追求,正是他武道哲学的基石,李小龙的训练方法展示了他对自己要求的严格。
他知道要想在武艺上有所突破,就得不断挑战自己的极限,他不仅进行常规的体能训练,还进行各种极限训练,例如负重跑步、快速击打、单手俯卧撑等。
他甚至会使用自制的“刑具”来锻炼自己的身体,例如绑着沙袋跑步、用铁板击打身体等。
这种近乎自虐的训练方式,让他的师傅叶问都感到担忧,认为他可能会短命。
然而正是这种超越极限的训练,让李小龙拥有了超凡的体能和强大的爆发力,也为他日后在武术和电影上的成就奠定了基础。
03截拳道
截拳道是李小龙武道哲学的集中体现,它不是固定的招式或套路,而是一种灵活多变、注重实战的武术理念。
李小龙主张“无招胜有招”,强调在战斗中要随机应变,根据对手的情况灵活调整自己的战术。
他认为真正的武术并非拘泥于形式,而是要顺应自然,追求自由。
他把武术和哲学相融合,铸就了独有的武道思想。他明白,武术不只是打斗的技艺,更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对不断超越自我的精神求索。
在电影《猛龙过江》里,他和美国空手道冠军罗礼士的对决特别经典。这场对决没有复杂的套路,没有花哨的动作,李小龙凭借着敏锐的观察力和快速的反应能力,灵活运用各种技巧,最终战胜了对手。
他时而快速出拳,时而突然变招,让对手难以捉摸,他不拘泥于固定的招式,而是根据对手的动作和自己的优势,灵活应对,随机应变,这正是“无招胜有招”的精髓所在。
04斐然成就
李小龙的成就举世瞩目,他在电影里塑造了无数经典角色,把中国功夫推向了全世界。
主演的《唐山大兄》、《精武门》、《猛龙过江》、《龙争虎斗》等电影,不仅票房大卖,更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股功夫热潮。
那时候李小龙不仅是功夫明星,还成了文化标志和精神代表,他体现了中国人的力量和智慧,展现了不屈不挠、追求卓越的精神。
可惜的是李小龙的生命非常短暂,在他事业的巅峰时期,他突然离世,年仅33岁。
关于他的死因,大家说法不一,到现在还是个谜。
有人说是过度训练导致的,有人说是药物过敏导致的,也有人说是其他原因导致的。
不管事实怎样,李小龙的早逝都让人觉得非常遗憾。
他本可以创造更多的奇迹,本可以为世界带来更多的惊喜,却在人生最辉煌的时刻戛然而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