甄道元|后40回中的批语混入

芹梦轩红楼人 2024-02-10 16:18:00

后40回中的批语混入

甄道元

第105回贾府被抄,贾母闻听,吓得涕泪交流,急得死去活来,连话也说不出。

第107回贾政来回贾母。程活字本、蒙王府抄本、中大抄本、东观阁刻本、双清仙馆刻本、藤花榭刻本、桐花凤阁刻本,仓石刻本、东洋刻本(金玉缘本)作

〚贾母听了,又急得眼泪直淌,说道:“怎样着?咱们家到了这个田地了么?我虽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极)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据你说起来,咱们竟一两年就不能支了?”贾政道:“若是这两个世俸不动,外头还有些挪移。如今无可指称,谁肯接济?”说着,也泪流满面……〛。

一、文意分析

这段文字中,“我虽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49 字,其文意是,史家曾经十分辉煌,曾比贾家“还强十倍”。但也不过是个“虚架子”,不用遇到抄家之事,也撑不下去了,没撑过“一二年就完了”。不过,贾母并“没有经过”。

这段文字,好似是贾母在讲述其父辈,甚或祖辈之时的事情,贾母本人并没有赶上其家庭的败落。换言之,贾母是在讲历史事件。

但这个历史事件与书中并不符,史家并非如此。

第99回‚“史湘云因史侯回京,也接了家去了”句,反映出史侯时运尚在,正得到皇上的任用,“世俸”还在。特别是刚刚发生的第106回,史家来人送信:“说这里二老爷是不怕的了”,也即贾政并不受牵连。这等深知皇家底里的机密大事,语气如此肯定,表明史侯官运亨通,是皇家身边的红人,至少是能得到消息的灵通人士,而非人人避之不及的没落之状。

总之,史家目今这样的状况,绝非贾母所言的已塌下来“完了”的史家。

二、异文质疑

笔者认为,这段中与史家不符的49字,不似出自贾母之口,更似是一位其家业早已没落‚“与其家之事迹略同”者的感慨,是触景伤怀,有感而发,借机讲述其父辈或祖辈的故事,而且自己并未赶上。

换言之,这是一位评家的批语。而且,经过反复地传抄,已混入了正文。

察杨藏本,其原文作

〚贾母听了,又急得眼泪直淌,说道:“怎样着?咱们家到了这个田地了么?据你说起来,咱们竟一两年多不能支了?”贾政道:“若是这两个世俸不动,外头还有些挪移。如今无可指称,谁肯接济?”说着,也泪流满面……”〛

显然,杨藏本原文并无“我虽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49 字。而且,杨藏本原文无此49字,语句更为连贯。

笔者认为,杨藏本原文当是未混入批语的白文,该 49 字疑似批语,当以批语格式处理,作【夹混:我虽没有经过,我想起我家向日比这里还强十倍,也是摆了几年虚架子。没有出这样事,已经塌下来了,不消一二年就完了。】

三、混入例举

实际上,后40回中可质疑之处,远不止此一处。

一如第116回本一段文字,程甲、蒙王府本(程乙本、杨藏本、中大本、东观阁本、双清本、藤花榭本、仓石本、东洋本、金玉缘本、北师大本)作

〚太虚幻境即是真如福地一(两)番阅册〛。

“两番”,乃第5、116回两次梦游太虚幻境,翻阅簿册《金陵十二钗》。故而,程甲本、蒙本的“一番”,与正文不符。但这并不意味着程甲本、蒙本有误。因为,不排除其母本就是“一番”。察《子虚乌有记》本,便是“那真如仙境一番阅册”。

值得注意的是,《红楼梦》第116回比《子虚乌有记》多出了“即是真如福地”6字。而且,第116回“即是真如福地”6字,更似是对“太虚幻境”的注解。

笔者认为,其一,“太虚幻境”是改文,当是由“真如福地”改写而来。“即是真如福地”是对改文“太虚幻境”的注释。否则,第116回平白无故出“即是真如福地”6字,便是无根无由之语。其二,通部考之,在改为“太虚幻境”之前,还有一次改动,作“太虚玄境”。其三,“两番阅册”当是改文,是由“一番阅册”改写而来。也即,“即是真如福地”6字是由“真如仙境一番阅册”改写为“太虚幻境两番阅册”的过程中,对“太虚幻境”做出的批注。

笔者主张,“即是真如福地”6字当以批语格式处理,作【夹混:即是真如福地。】

再如第120回处,程杨中双藤桐仓洋等诸本均作

〚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千古艰难惟一死,伤心岂独息夫人!〛

笔者认为,“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句,在逻辑上并得不出“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的结论。即,袭人位于“又一副册”,并非是因“不得已”而获得。疑该11字为混入的批语,即【夹混: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

察《子虚乌有记》,作〚看官听说,虽然事有前定,无可奈何,但孽子孤臣,义夫节妇,这“不得已”三字也不是一概推委得的。正是前人过那桃花庙的诗上说道〛。也即《子虚乌有记》中并无“此袭人所以在又一副册也”11字。甚疑,《子虚乌有记》是白文,而非后来者删除。因为,数百年来,众多的红学研究者并未对此11字、以及上述“即是真如福地”6字,提出质疑,显然是未识别出此11字、6字疑似批语。倘若认为《子虚乌有记》是后人依据后40回改写,并且这位改写者率先识别出了该11、6字为批语,而删除了,那么该改写者当是位了不起的红学大家。但是,我们并没有发现史上有过这样一位红学大家存在。

四、余论

其一,倘若后40回中混有批语这一判断为真,那么,这便从另一个角度表明了“高鹗续书说”不能成立。因为,高鹗不可能一边续书,一边流传出去被人传抄,并有人评批,而且还将批语抄入了正文。而批语混入正文,没有较长的传抄链条,是难以实现的。

其二,倘若“两番阅册”是由“一番阅册”改写而来这一判断为真,那么,这便意味着第5回宝玉梦中翻阅簿册,是改写中的“倒挂金钟”之法,是作者增删中后来追加上去的一回,反映着曹雪芹的写作技法。

其三,有关后40回中一部分文字来自于《子虚乌有记》,或者后40回与《子虚乌有记》都是对它们的共同上游之母本的改写,笔者在其他领域的研究中,如第109回邢岫烟出迎来探望贾母的妙玉一段涉及空间的二人对话之文,即〚岫烟见了问好,说是:“在园内住的时候儿,可以常来瞧瞧你;近来因为园内人少,一个人轻易难出来。况且咱们这里的腰门常关着,所以这些日子不得见你。今儿幸会。”妙玉道:“头里你们是热闹场中,你们虽在外园里住,我也不便常来亲近。如今知道这里的事情也不好,又听说是老太太病着……。〛这段文字,能够明确地判定第109回来自于《子虚乌有记》。因为这里对行走路线和空间的表述,合《子虚乌有记》的空间系统,而不合《红楼梦》的空间系统。换言之,第109回是机械地从《子虚乌有记》中照搬来的。此另文再述。

(据《甄道元红楼梦笔记》《红楼梦与子虚乌有记》整理)

0 阅读:2
芹梦轩红楼人

芹梦轩红楼人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