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的海防、塞防之争,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历史的原因。
在现实因素方面,阿古柏作乱时期,恰逢英、俄在中亚的大博弈(the Great Game),英国担心俄国会通过中亚进攻印度,认为唯有维持喀什噶尔政权的独立,才符合英国的利益。
恰巧,当时李鸿章周围的智囊基本都是英国人,故而这些人极力建议李鸿章放弃新疆,要阿古柏成为清朝的朝贡国。
除此以外,李鸿章还认为自乾隆定疆的一百多年以来,朝廷每年投入的饷银是无底洞,应该把这些钱省下来,发展海防事业。这种思想虽然是基于当时清朝的国力而论,但却有非常深厚的历史传统。
原来,早自乾隆将新疆纳入版图时起,朝廷内外就一直有声音要求“弃置新疆”,李鸿章的言论,只不过是对这种观点的延续而已。
在清朝以前,新疆与内地的隔绝已有数百年,导致内地士人均视新疆作域外,即嘉峪关以西的土地绝非“中土”。
在乾隆平定新疆的过程中,这种声音也屡屡不绝。例如,乾隆二十年(1755)阿睦尔撒纳反叛,大学士刘统勋竟上奏请求退守哈密;乾隆二十二年(1757)大学士史贻直以兵马劳顿,请求捐弃伊犁。
这些力主抛弃新疆的官员也不是不爱国,而是在当时汉人的天下观念中,新疆是域外之地,不在他们理解的中国范围内。
因此,我们也就不必奇怪,为何在新疆被乾隆平定后,会有官员因为统治成本的问题要求弃置新疆。
直到20世纪初,李鸿章式的观念仍然很有市场。例如,民国学者吴蔼宸的《新疆游记》中就称:
降至今日,(新疆)犹成为荒芜不治之边域,非土地人民有何缺憾,乃历代鄙视边疆有以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