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戈壁滩边这个县,我们踏上烽火台,吃到了石头地里长出来的西瓜

云水终南 2024-10-15 11:53:29

其实我们原来计划不是晚上住在景泰县的,而是白银市,后来想给景泰县多留一些时间。

这里除了有永泰古城,还有很多的烽火台,还能吃到石头缝里长出来的西瓜。

白银市景泰县,县名寄寓“景象繁荣、国泰民安”之意,地处甘、宁、蒙三省(区)交界,常住人口21.46万人。

这是一个小县城。

景泰县

景泰县在腾格里沙漠南缘,地处黄土高原与腾格里沙漠过渡地带,为河西走廊东端门户。

西汉置鹑阴、媪围县,属武威郡。清属兰州府皋兰、靖远县地。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并靖远县黄河以西地入红水县后,改名景泰县。

因为这里“其地介戎夏”,为要扼咽喉,东轭芦靖,西达庄凉,南接皋兰,北控沙碛,具有“陇右雄镇之一”的战略地位,所以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春三月至六月,修筑长城,分属兰州卫移军驻守。

烽火台

所以除了永泰古城外,这里还有很多的“垛子”。

来时候,一路上我们已经看到不少烽火台,甚至连成了一条线,从古城出来,我们就驱车奔向草原,去探访这些垛子。

这里的草原其实植被并不是很茂盛,但是没有路的话我们的车也不敢乱开。

景泰县境内明长城修建于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纵贯景泰县长约69公里,有烽火台82个。

烽火,又称烽燧,是白天燃烟、夜间点火以传递军情的古老方式。在汉代,它们被称为烽堠或亭燧,而到了唐宋时期,则更名为烽台。到了明代,它们通常被称作烟墩或墩台。

这些烽火台一般相距约5公里,但明代也有2.5公里的间距。

一旦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他们会立即在台上点燃烽火。这种传递方式迅速而准确,使得军情能够迅速传达至军事中枢。

我们在路上看见了烽火台,不是有铁网拦着进不去,就是没有道路。过了一户人家旁边,看见有一条石子路通向远方的烽火台,也不管是不是能过去,先开过去再说。

戈壁化的草场,连放牧都不是好地方,不过个别地方还有一点儿地,里面种的是油葵,有了这些才有了这样一条像是路的路。

我们的两驱SUV实在走的不敢走了,看着也不远了,就步行前往,十几分钟后就到了烽火台旁边,这是一座巨大的夯土堆。

旁边有全国文保碑:明长城景泰段,二座墩烽火台。

烽火台周边用用铁丝网拦着,中间巨大的土堆虽然依旧高大,但是也是千疮百孔,有个石窟状的大洞里,隐约还能看到牛羊的粪便,估计是牧人和牛羊躲避风雨的地方——要知道在这样的荒漠中,想要找个高大的树都是奢望。

远方的永泰古城已经看不见了,但是在远处的老虎山还是很清晰,夕阳西下,整个戈壁草原都笼罩在黄晕的光中。

石头地的西瓜

其实来的时候我们早就看到路边都是收购西瓜的,很多地里都铺着一层石头。

“地种里石头”,在这里终于看到了。多么神奇:石头缝里长西瓜。

景泰县种植旱砂地西瓜有近百年历史,据说清代这里就有了。

这里日照时间长、昼夜温差大,砂质土壤独特的抗旱保墒作用,以应对降水量不足蒸发量的问题。

事实是,所谓的“石头”不过是当地人把经过风化、被山洪冲刷到山沟里淤积的以石炭系为主的岩石碎片,拉运铺压在灰钙土土壤上,是厚度为10—15cm的砂石层,通过这种方式和手段达到提高地温、蓄水、保墒的作用。

同时,因为砂石中含有微量元素,种植过程不使用农药,硒砂瓜很快便成了符合现代人绿色环保要求的名品。

我们的车直接开到地头,一个瓜农大姐切开一个籽瓜给我们尝,说这个籽瓜是这里的特产,吃起来虽然不甜,但是养胃保健,就是一放几个月都没有问题。

本来立秋后吃瓜对肠胃不好,但是这里的瓜却没有这样的问题。

我吃了一块,瓜肉黄白,确实甜度不大,但是汁水挺多。

大姐说这个籽瓜利尿去燥、止咳平喘,特别对肠胃特别好,要是不想吃饭,一碗籽瓜就是一方良药。

一斤西瓜八毛钱,买了几个放到车上,在夕阳中,我们赶往景泰县城。

这里真是一个神奇的地方。

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走向山林乡野,探索身边美景,感受民情风俗。欢迎关注,欢迎转发

0 阅读:9
云水终南

云水终南

云水终南:信步荒野,访路探幽,乡俗俚语,负暄问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