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红书用户30天被访位置7万次,APP“偷窥”隐私,官方回应引争议

墨香书期卷 2025-03-28 12:24:54
“30天,7万多次访问位置信息”,这数字一摆出来,换谁都得心里咯噔一下。小红书这回算是摊上事儿了,被用户扒出后台疯狂“偷窥”,而且“偷窥”的还挺全套,定位、照片、视频、设备状态,甚至连你复制粘贴的剪贴板都想瞅一眼。更诡异的是,有些用户压根没用APP,凌晨时分,小红书还在偷偷摸摸地活动。

这事儿搁谁身上都得冒出一身冷汗,毕竟谁也不想自己的隐私像没穿衣服一样暴露在大街上。小红书官方客服的回应也挺有意思,一句“用户选择打开相关权限就会出现这种情况,是正常的”,直接把锅甩给了用户。仿佛在说,是你自己开了门,怪我咯?但用户真的清楚自己开了什么门吗?有多少人会仔细阅读那些密密麻麻的权限条款?又有多少人能抵挡住APP“不给权限就别想用”的霸王条款?说实话,这种事儿放在哪个APP身上都不新鲜。你以为关了定位权限就万事大吉了?too young too simple!很多时候,APP会通过你的IP地址、Wi-Fi信息,甚至基站定位来获取你的大致位置。这就像猫捉老鼠,你以为自己躲起来了,其实猫早就知道你在哪个角落了。这背后其实折射出一个挺扎心的现实:在互联网时代,我们的隐私几乎是裸奔的。

各大APP就像一个个贪婪的吸血鬼,恨不得把你的每一滴信息都榨干。你用它,就得交出你的数据。这已经成了一种默认的潜规则。当然,小红书也不是完全没有话说。毕竟,它需要根据你的位置信息来推荐附近的美食、景点,或者帮你找到同城的小伙伴。平台需要数据来优化算法,提升用户体验,这听起来似乎也没什么毛病。但问题是,这个“度”在哪儿?7万多次的访问量,真的有必要吗?这已经远远超出了“优化体验”的范畴,更像是赤裸裸的监视。这事儿也引发了一个更深层次的思考:在大数据时代,我们该如何平衡便利和隐私?互联网公司真的有权无限制地收集、使用我们的个人信息吗?法律的边界又在哪里?

站在用户的角度,我们当然希望APP能给我们提供更好的服务,但前提是尊重我们的隐私。我们不是小白鼠,不是任人宰割的羔羊。我们有权知道自己的信息被如何使用,也有权拒绝被过度收集。小红书们,别总想着“用户画像”,也想想“用户权利”吧。再说说小红书自己,一个号称“生活社区”,倡导“真诚分享,友好互动”的平台,如果连最基本的信任都做不到,又拿什么来留住用户?靠疯狂推送广告,靠无底线地获取用户信息?这无异于饮鸩止渴,最终只会把自己作死。最后,想起一个细思极恐的细节:早在2024年7月,就有用户吐槽“小红书一直在获取定位”。这说明什么?说明这个问题不是一天两天了,而是长期存在,并且被平台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才是最可怕的地方。就像开头提到的,30天7万多次访问用户信息,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我们需要一个更透明的解释,更严格的监管,以及更强大的自我保护意识。毕竟,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保护好自己的隐私,才是对自己最大的负责。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安心地刷着小红书,分享生活的美好,而不是时刻提防着被“偷窥”的恐惧。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