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那些事儿》:性子软的人,一定要狠狠读历史

乐人看情感 2024-08-19 13:26:34

前两天,重温《明朝那些事儿》,被其中一句话震撼到了:

“在由强者书写的历史中,历来没有眼泪的位置。”

纵观古今,确实如此。

软弱胆怯的人,到死都一无所成,最终只会被湮没在历史中。

而那些名留青史的人物,无一不是内心彪悍,行事果决的狠人。

比如徐阶,为了扳倒奸臣严嵩,忍辱负重,屈居人下十七年;

比如王阳明,他被贬后蜗居山洞,日夜苦读钻研,终于心学大成。

他们凭着刚强的意志,不屈的韧劲,冲破困境,为自己杀出了一条成功之路。

可见,能成大事者,没有一个是软柿子。

如果你也想混出一番名堂,我建议你一定要看看这本书。

看这些人物在风云变幻的局势中,如何一次次与劲敌对抗,化解危机。

相信读懂之后,你也能克服自己的软弱。

识谋略,懂布局,会博弈,一步步向着强者进化。

1

做事优柔寡断,学学朱元璋

有人曾把朱元璋的人生经历,做成了下面这张图:

从一个小小的放牛娃,到主宰天下的君主,朱元璋的一生可谓传奇。

然而在成为皇帝前的这40年里,他经历过无数次艰险的处境。

而他之所以能一直撑下去,靠的就是一股“要么不做,要么做绝”的信念。

书里讲到,朱元璋在称帝之前,有两个劲敌——陈友谅和张士诚。

三人各自占据一方,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势。

彼时两人强势联合进攻,吓得朱元璋军内人心惶惶。

有人主张投降,有人建议赶紧弃城逃跑,还有人主张拼死一战,大家各言其理,莫衷一是。

就在这个危急关头,朱元璋迅速复盘了一下局势:

敌人虽强,但尚可以拼死一搏,可一旦这次投降了,就得滚回老家,一辈子当和尚。

前怕狼后怕虎,还怎么混出名堂?

想清楚之后,他马上作了定夺。

他在军中下了一条死令:“谁敢再提投降和弃城之事,必杀无赦!”

后来,朱元璋巧用计谋,成功分化了敌人的联盟,并把他们逐个击破。

经此一举,朱元璋在民间再无敌手,一路直逼元都,最终拿下了江山。

如果不是当初的果决,也不会有他后来的成功。

《史记》中有一句话:“决弗敢行者,百事之祸也。”

很多人做事畏手畏脚,左右摇摆,把时间都浪费在空想上面。

到头来只会一无所成,泯然于众。

而真正的强者,往往性格果决。

他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愿意为之全力以赴。

也只有这样的人,能够扫清前行路上的一切阻碍,坚定不移地迈向成功。

2

心肠太软,就看看张居正

据统计,明朝270多年的历史中,共有139名宰相,其中不乏贤人能士,但只有一人被后人誉为“救世宰相”。

这个人就是张居正。

而张居正之所以能做出如此大的成绩,离不开他的铁腕手段。

书里指出,万历皇帝登基初年,明朝政治黑暗,赋税沉重,社会积弊久矣。

为了挽救时局,张居正上任后便开启了一场大刀阔斧的改革。

其中最著名的一条,就是“考成法”。

考成法相当于现在企业实行的KPI制度,各级官员们只要政绩不达标,就会被贬职减俸。

此法一出,官场里各种歪门邪道无所遁形。

大臣们惨叫连天,纷纷上书参奏张居正。

但这一切都被张居正以暴力手段压下了,反对他的人非死即伤,下场惨烈。

为了实现天下太平的理想,他不惜背负骂名,也要将新制度实施下去。

最终,在张居正的努力下,国家颓势一度扭转,大明王朝得以多延续了几十年的寿命。

政治家马基雅维利曾经说过:“要知道,没有什么比伟大事业更需要运用心狠手辣的了。”

不论时局如何变幻,弱肉强食都是社会唯一的丛林法则。

谁的实力强,谁就有话语权;谁的手段硬,谁就能赢得博弈。

而心太软的人,只能任人欺凌。

人这一辈子,还是要有点攻击性。

敢于亮出自己的獠牙,我们才能应付各路妖魔鬼怪,一路披荆斩棘,干出一番成绩。

3

习惯认命,就看看朱棣

当年明月曾在《明朝那些事儿》中,讲述过朱棣的身世。

朱棣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孩子,谋略过人,然而由于其母亲身份低微,从来就不受父亲重视。

当太子朱标入主东宫、养尊处优,被名士教导的时候,他只能在军营里长大,整天和兵痞混在一起。

爹不疼、娘无势,随便一个小兵都能笑话自己。

就是在这样的境况下,朱棣早就知道了,想要什么,一定要靠自己争取。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驾崩,儿子朱标早逝,皇位就落到了其孙子朱允炆头上。

眼看着年轻的侄子继位,朱棣再也不愿隐忍。

他偏要搏上一把,改变自己的命运。

朱棣先是从北平揭竿而起,以“清君侧”为由挥师南下,一边攻城掠寨,一边扩充军队。

仅仅花了4年,就攻下皇都,夺取了皇位。

成功称帝后,朱棣也没有懈怠。

他励精图治,修《永乐大典》,派遣郑和下西洋,维系了边疆的稳定。

在古人的观念里,“篡位”本来是大逆不道的恶行。

但凭着这些利民的功绩,朱棣成功改写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老话说得好:一等二靠三落空,一想二干三成功。

人和人最大的差距不在出身,也不在地位,而是看他成事的渴望有多强。

不争不抢、事事谦让的人,往往活得最平庸。

因为再好的机会放在面前,他也抓不住。

命运会垂青的,永远是那些有野心、够主动的人。

该出手时就出手,该争取时不后退,我们才能大展拳脚,为自己博得一个精彩的未来。

4

遇事易妥协,就看看于谦

你可能不了解于谦这个人,但你一定听过他写的这两句诗:

“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在那个黑暗险恶的朝堂,于谦绝对算得上数一数二的忠臣。

据《明朝那些事儿》记载,明代官员俸禄极其低,贪腐现象屡见不鲜。

为官者大多忙着收受贿赂,吃喝享乐。

于谦却不愿意同流合污,既不接受上下级的“礼品往来”,也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然而,当浑浊成为常态,清白就成了一种罪。

上任不久后,他就受到同僚排挤,被诬陷入狱,差点丢了性命,官位也掉了一级。

经此重击,于谦不仅没有被打倒,反而越挫越勇。

任凭世道如何污浊,他都要守住初心,还人间一个清白与公正。

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体察民情,兴修水利,亲自审查冤案,干了很多有利于民生的实事。

后来国家危难之际,贪官污吏纷纷四散而逃,也只有于谦挺身而出,力挽大厦于将倾。

正因如此,百姓们都称他为“于青天”,在他死后还自发修建了专祠祭祀。

古语云:人有志,竹有节。

一个人如果丢了骨气,没了主见,人生也会溃败如泥。

而真正的强者,绝不会轻易屈服于大流。

他抵得住别人的威逼利诱,也扛得住外界的压力。

这样的人,自有一身正气作盔甲,针扎不穿,水泼不进,一生活得坦荡自在。

5

太在乎别人看法,学学徐霞客

在《明朝那些事儿》里,作者讲述的人物,大多是政绩杰出的文臣武将。

但他在书的最后,为徐霞客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只因徐霞客,活成了特立独行的典范。

在那个功名至上的年代,多少人挤破了头也要出人头地,名留青史。

但徐霞客不想。

他觉得十几年寒窗苦读太辛苦,即使做了官,也要经受尔虞我诈与朝堂党争,一辈子被禁锢。

与其如此,不如踏山涉水游历人间,得个清闲自在。

周围人听说了他的想法,都觉得他疯了,放着大好年华不去科考,四处游荡像什么话?

对于这些非议,徐霞客毫不在意。

20岁时,他背上挎包,带上干粮就出发了。

一路上风餐露宿,艰险无数。

他碰到过险峻的山崖,也遇到过打劫的强盗、宰人的店家,多次险些丧命。

但这些困难,都无法冲淡内心的兴奋。

后来二十多年,他登顶了所有的名山大川,游历过几乎所有的江河湖泊。

大明十三省,徐霞客几乎全部走遍。

在游历的途中,他还写了二百多万字的笔记。

这本笔记,就是后来被誉为“千古第一奇书”的《徐霞客游记》。

当年明月在书中指出,他之所以写徐霞客,是要送给人们一个忠告:

所谓百年功名、千秋霸业、万古流芳,与一件事情相比,其实算不了什么。

而这件事情就是——用你喜欢的方式度过一生。

一个人的痛苦,往往源于未找到自己。

为了满足别人的期待,做着自己不喜欢的事,所以每一天都会变得煎熬无比。

而当你选择了真正热爱的事情,所有的困难都将不足为惧。

人生苦短,怎么舒心怎么来。

别让不相干的人影响你的情绪,你只管走好自己的路,做好眼前的事。

遵从自己的内心,这一生才不算白活。

有人说,读历史有三个境界:

第一层,长见识,满足自己的求知欲;

第二层,通人性,看懂谋略和博弈;

而第三层,就是悟人生,把古人的经验作为前车之鉴,为己所用,活出更好的人生。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看完《明朝那些事儿》,愿你也能改掉自己的软性子。

从今以后,不自怜,不哀叹,不内耗。

当内心足够强大,你就能承受住外界的流言蜚语,也能经受住命运的百般刁难,完美掌控自己的人生。

点个赞吧 ,与朋友们共勉。

11 阅读:1614
评论列表
  • 2024-08-29 21:09

    这本书我看了一遍,感悟颇深,张璁,夏言,严嵩,徐阶,高拱,张居正等等,这些人物,智商谋略都是一等一的高,然而都到五十多甚至六十才发达,看完让我内心非常平静,负债几十万,房贷四十多万的情况下,将近一年没有上班,心里也不急,最终遇到机会,债务还清,房子也装修好了,今年房贷也能还清,看对书,对人帮助真的很大。

    用户10xxx34 回复:
    原话说的很清楚,看了这本书,让我心态平和,负债那么大,还一年不上班,遇到机会翻身了,您怎么会认为我活的很累呢?,就我这心态,能累吗?
    用户10xxx34 回复:
    我的本意是这本书对我影响真的很大,下面有为仁兄,就说我是房奴[捂脸哭]

乐人看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