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阎锡山争议颇多,常与人民军队对立,然而不得不承认,他确有过人之处,非常人可比。
他自辛亥革命时期崭露头角,至1949年败退台湾,期间长期统治山西,被誉为“山西王”。
他处世圆滑,长期在国共日三方间周旋,游刃有余,因此受到各方势力的争相拉拢。
阎锡山极为聪明,这在多方面均有体现。小事见真章,如战后清理战场,他不同他人先捡武器,而是命人搜查日军裤兜。
他为何采取此行动?
【一、阎锡山的崛起】
阎锡山崛起含投机成分,其人生哲学核心为“有奶便是娘”,五字道尽其对利益至上的追求。
他因商人背景,在后续诸多决策中均展现出鲜明的商人思维。
他年轻时经商并热衷于金融投机,但均未成功,反欠巨债。为避债,他只得逃往太原。
他随后考入山西武备学堂,并进一步被选派至日本士官学校深造。
在日本,他结识孙中山并加入同盟会,留学五年后返山西,于军中奋斗。
1911年武昌起义后,山西同盟会员积极响应,成功推翻山西巡抚,并随即建立新政府。
山西当时革命势力薄弱,仅数千新军,他们困惑不已,对未来行动方向无所适从。
经商议,他们决定选首领引领前行,最终28岁的阎锡山被选为山西都督。这标志着他军阀生涯的开端。
此后,阎锡山向我们清晰展示了“有利益即依附”的行为准则。
南北对峙之际,他见袁世凯势力渐盛,遂转而逢迎,力挺袁世凯出任大总统。
袁世凯称帝时,他带头劝进,获封“一等侯”。同盟会员纷纷指责,他却不以为意,辩称此举旨在保存革命力量。
北伐开始后,他初联张作霖击冯玉祥国民军,后觉北伐军将胜,遂转联蒋、冯共击张作霖。
蒋介石欲削其势后,他联李宗仁、冯玉祥发起中原大战,反抗蒋介石。
中原大战失利,他逃往大连。至“九一八”事变,他趁机重返山西,重掌大权。
阎锡山崛起具投机性,每次抉择皆遵循利益至上,却总能稳固地位,这一现象着实令人诧异。
山西经他经营,近乎成为独立王国,连蒋介石也难以插手其中。
抗战时,他进行更高难度的行动,即在处理三个复杂局势时保持平衡,如同“在三个鸡蛋上跳舞”。
【二、三个鸡蛋上跳舞】
这三个鸡蛋象征着国民党、共产党和日本三大势力。他巧妙地在这三者之间周旋,从而为自己谋取了大量利益。
他的“跳舞”政策在不同阶段展现各异。
华北事变至“七七事变”前夕,阎锡山采取抗蒋、和日、用共的政策。
阎锡山时逢日人拉拢、蒋氏渗透山西、红军大败晋军之局,选择抵制蒋氏渗透,避免主动抗日,借共产党之力以抗衡蒋氏与日人。
当时,进步人士创立了山西抗日救国同盟会,为避免激怒日本人,更名为“山西牺牲救国同盟会”。
他指派薄一波主持同盟会,意图对抗国民党。为求平衡,随后他又创立了“民族革命同志会”。
后续进入相持阶段,局势再度发生变化。
蒋介石忙于抗日,无暇他顾。共产党势力壮大,威胁增强,抗日胜利无期。阎锡山遂联日军打击共产党,宣布脱离国民政府,并有意向日本投降。
抗战后期,情势再变。八路军对阎锡山重压警告,日本败局已定。阎锡山为避免遗臭万年,再次施展其政治手腕。
他转与日军合作为利用,以此获取蒋介石更多援助,并减轻八路军压力。日军为取悦阎锡山,亦停止进攻他。此举巧妙至极。
阎锡山凭商人背景,擅长从多方谋取利益,兼具小聪明与大智慧。一事足以彰显:他能巧妙地在各种局势中寻得自身好处。
【三、让士兵掏裤兜】
抗战时,阎锡山任第二战区长官,尽管内心抗拒与日军交战,但对抗日军的战斗仍是势在必行。
他作战后清扫战场的特点在于,打赢后处理方式与众不同,与常人相比有显著区别。
胜利后,众人常立即搜集日军装备,因当时中国工业落后,与日方装备差距大,此举能显著提升自身战斗力。
但阎锡山下令,战后士兵首要任务是搜查日军裤兜,而非拾取武器。阎锡山此举背后有何用意?
这关乎一个关键因素——情报。情报的获取与处理至关重要,它直接影响着决策的制定与行动的成功。
日本长期觊觎中国,故着力研究中国。因此,日本涌现出众多精通中国文化、语言及习俗的“中国通”。
日本在探究中国山川地理上极为用心,故而日军对中国的地形了解程度,有时甚至超越了中国人自身。
阎锡山命士兵搜查日军裤兜,意在寻获重要物品。若得日军地形图或作战计划,其价值远超弹药。
阎锡山曾在日本专攻军事五年,深知情报对战争关键。作为战区长官,他亟需情报辅助决策,因此命令士兵首要搜集情报,实属合理。
阎锡山由失败商人崛起为称霸三十余年的军阀,确有非凡之处。他或许唯利是图,或许见风使舵,但绝不能否认其智慧。
他凭借智慧周旋于各大势力间,持续保留自身实力。一生中诸多抉择,均使他获益匪浅。
他未做对一关键选择:未站于人民之侧。终在浩荡大势中,无法再择利而依,难以维系微妙平衡,只得逃至台湾,度过余生。
山西的一代王者最终谢幕。其统治时代终结,历史翻开了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