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如何提拔年轻干部吴邦国黄菊

赵婧瑶说历史 2025-04-21 15:36:21

1982年夏天的时候,邓小平和丁关根来到了上海西郊的一家宾馆。

受到邓小平提出的“革命化、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这四个方向指引,中央层面很快就完成了干部队伍的更新换代。不过,说到全国的情况,老同志们给年轻人让位、中青年干部上位这事儿,还没能彻底搞定。大概1979年那会儿,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的党委确实也提拔了一两个年轻点的干部,但你要知道,那时候一个省市的党委成员通常有十几个到二十个,甚至更多。那些年轻干部的名字啊,往往都在名单的最后头,说白了就是凑个数,没啥实质作用。看到这种情况,邓小平直接跟全党说了,得在全国上下好好挑挑那些年轻又能干的干部。

上海,作为中国经济的领头羊,深深吸引了邓小平的注意。1979年7月,正当邓小平苦思冥想如何顺利实现干部队伍的新老交替,确保现代化大业顺利推进时,他选择亲自到上海走一趟。7月21日一早,邓小平会见了中共上海市委的所有常委和几位资深顾问。市委书记彭冲请邓小平给大伙儿指条路。邓小平开门见山,直接点出了培养和挑选接班人这一全国都头疼且亟待解决的难题,“接班人的问题是头等大事。不管哪儿,哪个部门,都得面对。咱们得赶紧着手,有意识地挑些年轻人来培养,这是党的长远规划,头等大事。”

邓小平说,自打“四人帮”垮台后,那些老前辈们一个个都重回工作岗位了。但他们现在岁数不小了,精力跟不上,多数人身体还有毛病,实在是难以挑大梁。就算有的现在能顶上,再过五年也够呛。所以啊,咱们得从现在就开始打算,三年内得把一把手、二把手、三把手这些位置给选好了。得挑那些四五十岁、身体硬朗、能一口气干八小时的人。要说三中全会那会儿主要是解决了思想上的问题,那这回咱们得解决组织上的问题。他还叮嘱老前辈们,得有心去栽培、帮衬那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选人得只看能力不看资历,得大公无私,挑真正出色的,不能光看辈分。这算是思想解放里头最重要的一环了。

这次谈话显示,三中全会之后,邓小平心里头的一件大事,就是要搞定组织路线,挑些靠谱的接班人。在上海的那次讲话,只是他关于这事儿一连串重要讲话的开端。后来,他到山东、天津走访时,又反复强调,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这事儿,关系到社会主义建设能不能继续有人才,党和国家的关键位置能不能落到那些坚持三中全会路线方针的干部手里,这可是个大问题。

说到上海市委领导团队的搭建,邓小平有个看法,他觉得市委常委的人数别太多,差不多7个人左右就挺好。

他跟上海市委的领导们着重说了,得会找人才,挑人才,还要培养人才,这可是衡量一个领导是否成熟的关键一点。

这其实是给上海以及全国别的地方都定下的一个标准,不光是针对上海哦。

邓小平的这席话让上海市委的领导们陷入了深思。眼下,全国其他地方都已着手进行接班人的培养和选拔,上海在这方面绝对不能慢半拍,这可是关乎上海未来发展的头等大事。

1982年初,响应邓小平的号召,上海市委决定在全市动手,物色并培养一批出色的中青年干部。到了那年6月,市委组织部还专门成立了一个青年干部处,专注负责选拔和培养这些未来的栋梁。为了让上海的干部选拔不再局限于个别人,而是全面铺开,上海市委遵循邓小平“到群众中找人才”的思路,加快了选拔步伐。市委、人事小组和中央工作队行动起来,他们请老干部、老专家和社会名人举荐青年才俊;挖掘在“文革”中受苦的同志里的金子;到研究机构和决策单位里挑大梁;跑到企业里,找那些有闯劲、有想法、肯实干的年轻企业家;在总工会、妇联、科协这些团体里建人才库;从党员模范、劳模、新长征突击手、三八红旗手、先进工作者里,挑那些敢于创新、有组织能力的年轻人;从大型活动的积极分子和组织者中选拔;到高校、科研机构这些知识分子多的地方去淘宝;从共青团里找人;到统战系统里发掘;还鼓励年轻人互相推荐。这样一来,全市范围内,真的就选出了一批很棒的中青年干部。之后,市委经过仔细考察、广泛听意见、反复比对,列出了一个由吴邦国、黄菊等18位年轻干部组成的名单。邓小平还特别把上海的老领导、当时是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陈丕显请回来,给上海的领导班子组建工作把把关。

1983年2月22日一早,邓小平到上海来看望大家并检查工作,他把陈丕显、上海市委的两位书记陈国栋和胡立教,还有既是市委书记又是市长的汪道涵等几位老同事聚到一块儿,商量上海领导班子怎么搭建的事情。

邓小平瞧了上海市委递上的中青年干部名单后,心里头特别高兴。虽然他一个都不认得这18位,但他觉得,这18个都挺合适。上海这地儿,人才济济,符合条件的也多,而且还选了年轻的。六十岁的,也就再能干个五六年啦。市委各部门啊,每个都得挑3到5个三十多到四十多岁的,准备接下一棒。你们给的名单里,50岁以下的5个就挺好。说年龄,这批年轻人算是后来者居上了。

1979年那会儿,邓小平到了上海,跟市委常委的同志们一块儿照了张相。

陈国栋在旁边说,算上那个踩线的人,总共是七个人。邓小平讲,年轻点的同志可以往前挪一挪位置。我信赖市委、市人事安排小组以及中央工作组他们的考察结果。

说到上海在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这事儿上,邓小平引用了陈云常讲的一句话,意思就是要迅速果断,最好一周内就把问题搞定,顶多十天半个月也就足够了。从中央书记处做决定开始算,也就是十到十五天的时间。要是拖拖拉拉不解决,那可就要耽误事儿了。

邓小平跟还在任上的陈国栋、胡立教、汪道涵三位老朋友说,再过两三年,就得把位子让出来了。这三位老朋友一听,立马点头答应,说一定会听从安排,好好带新人,站好最后一班岗,随时准备在两三年内把接力棒交出去。其他一些不再当市委书记、常委的老同志,也都乐意地表示,要开开心心退下来,全力支持年轻人上位。

邓小平曾提及,在交班之后,他有意成为上海的顾问。他深知工作永无止境,强调不能仅凭老一辈人坚守,必须依靠年轻一代的活力与创新。

最后,邓小平很认真地说,咱们得想办法让社会主义有个新气象,这就得进行全面改革。而这改革的第一步,就是得动动手脚,把机构给改一改,尤其是领导班子得调整好。调整领导班子这事儿,是整个改革里头的头等大事,别的事儿都得靠边站,不能来捣乱。不光是上海,全国上下都得这样。要是领导班子调整不及时,那其他的改革都得受影响,这样一来,四化建设的进度就得拖后腿,更别说开创啥新局面了。所以说,调整领导班子这事儿,咱们得赶紧行动起来,不能拖。上海在很多方面都是领头羊,这次也不能落后了。放眼全国,上海在这方面的工作已经不算最快了。不过,上海也有上海自己的特殊情况。

对于接下来部、委、办、局、区这些单位的领导班子调整,咱们得加快步伐,争取领先一步。上海这里人才济济,希望这次调整别再拖拖拉拉了,得赶紧行动起来。

1984年那会儿,邓小平在上海跟陈国栋还有胡立教聊了聊天。

经过一番调整,好多年轻有为的干部都当上了领导。这样一来,之前干部队伍里那些老龄化严重、学历不高、部门设置重复、副职太多的问题,都得到了挺大的改善。

那些老领导,他们胆子大,敢挑那些比自己小三十多岁的中青年干部来培养,这在当时可真不容易,足以看出他们在找接班人这事上心胸开阔,有胆有识。因此呢,在实际工作中锻炼年轻干部的想法,就在他心里扎了根,后来他当大领导选人才时,也一直秉持这个原则。到现在,上海市各级领导都达成共识,那就是得好好选拔和培养那些优秀的中青年干部。

打从1995年开始,上海市委组织部陆续推出了像《关于完善局级后备干部队伍的安排》和《关于加强中青年干部教育培训的建议》这样的文件,让选拔和培养年轻干部的工作变得更有规矩、更有条理。在这之后,不少60年代出生、80年代完成大学学业的出色年轻人开始崭露头角,担任了领导职务。从1995年到2000年底,上海总共提拔了1388名局级干部,这里面45岁以下的就有487名,占了35.1%。年轻干部的数量越来越多,他们正在成为推动上海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力量。

说实在的,要是邓小平没有高明的眼光,提出要培养并挑选出色的年轻干部,要是20世纪80年代他没有亲自关心上海的干部队伍建设,再加上上海各届市委领导要是没有那么强的责任心和崇高品德,那上海从90年代开始的迅猛发展,根本就无从谈起。

20 阅读:12997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

赵婧瑶说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