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名将一生打一次胜仗,使边关300年无人敢犯,说句话流传至今

枫桥墨客 2022-05-03 22:33:21

从古到今,中国经历了无数场侵略战争。

从近代的日本到古代的匈奴外族,这么多次的外敌入侵给中国造成了很大的创伤,却始终没有打破过我国坚实的壁垒。

作为一个泱泱大国,中国能够做到屹立数千年而不倒的原因,不仅是因为民族精神在支撑,更是因为有无数的英雄人物在默默奉献。

近代史中的那些将士们自然不必多说,古代对抗匈奴的霍去病、卫青等人当然也无需多言,除了他们以外,在战乱频发的西汉,还有一位十分了不起的名将。

他一辈子只打了一次胜仗,可无论是汉朝还是现在,都无人敢忘记他的名字,因为他所打赢的这一仗却产生了极大的威慑力,让汉朝边关三百年都无人敢来犯。

这位名将是谁呢?他又是怎么做到一战定三百年的呢?这位名将叫做陈汤,是西汉时期的人。

01 陈汤其人

陈汤出身微寒,虽然热爱读书,满腹经纶,但是奈何家中过于窘困,即使学识渊博,也没有机会让自己的才干发挥出来。

无奈之下,陈汤只好靠借贷和乞讨为生。

这是一个让人十分看不起的“工作”,同乡之人甚至都不会拿正眼看他,但是陈汤对此毫不在意。

因为他知道自己的能力,只要给他机会,他一定能够绽放光芒,让这些人刮目相看。

确实,金子在哪里都会发光,陈汤很快遇到了自己的伯乐张勃。

张勃是富平侯,因为陈汤初到京城借宿在自己家中而认识了陈汤。

二人几番交谈之后,张勃惊觉此人虽然贫穷,却丝毫不差才能,倘若给他机会,他必定能够有一番作为。

恰好这时朝中需要贤良之臣,汉元帝便给百官下令让他们举荐。张勃对陈汤很是欣赏,自然而然地将他报了上去。

张勃在朝中颇有威望,所以他举荐的人,包括汉元帝在内的人都不会怀疑。

于是,朝中直接给陈汤封了官职,只要任命的圣旨一到,陈汤便能摇身一变,从一个普通人成为朝廷官员。

这让陈汤十分激动,他没想到自己这么快就迎来了机会。

可惜事实证明,世上确实没有如此轻松的事情,因为就在陈汤等朝中的任命时,他的父亲突然去世了。

按理说,父死子守孝,这是大过一切的事情,所以陈汤此时应当马不停蹄地赶回去。

他偏偏想等一等,等到任命下来之后再回,没想到他的这一做法被人举报了。

陈汤还没摸到朝廷的大门,就被下了大狱,甚至就连张勃也收到了牵连,被削减了食邑。

一腔热血和抱负刚刚燃起就被浇灭,这对陈汤的打击无疑是致命的,他在狱中浑浑噩噩,不知道自己还有没有未来,出来之后还能不能做官,一度十分消极。

02 打赢战争

幸好,他的才华过于耀眼,耀眼到除了张勃外还有很多大臣无法忽略。所以,有官员再一次向朝廷举荐了他,陈汤再一次得到了任命。

这一次的机会陈汤格外珍惜,他知道自己一定要抓住机会建功立业,实现自己的价值。

如果想要立功,就不能一直呆在安稳的朝中,所以陈汤自请了一道指令,成为了出使外国的一个使者。

这在当时绝对不是一个好差事,既捞不到什么油水,又随时都有人身危险,朝中根本没有人愿意揽下这一任务,陈汤却能毛遂自荐。

这让朝廷十分高兴,所以直接将他封为了副校尉,让他和校尉一起出使西域。

当时西域的治理十分混乱,其内部还有很多存在矛盾的分支,而其中最为冲突的两支,一支为呼韩邪单于,一支为郅支单于。

这两个单于之间积怨已久,虽然都归附于汉朝,但是并不齐心,尤其是在呼韩邪单于与汉朝更为交好之后,郅支单于更是心存怨恨。

为此,他在一怒之下,竟然干脆杀了使臣,公然表示出了自己的反叛。

这让汉元帝极为愤怒,偏偏对他又无可奈何,别的不说,单说这郅支单于的地理位置,就占据了十足的优势,其距离汉朝当真是“天高皇帝远”。

汉朝倘若出兵进攻,那必定是劳心劳力的一件事,更何况,现在朝中可没有像卫青霍去病这样的名将了,即使汉朝有心派兵,派谁去也是一个大问题。

郅支单于也正是拿捏住了汉朝的这一点,才敢如此张狂。

可是,让郅支单于和汉文帝都没有想到的事情发生了。

当正出使西域的陈汤得知这件事之后,他顿时怒火中烧,觉得不能放过郅支单于。

于是,在朝廷的命令下来之前,他不顾自己上级的阻拦和劝说,向周边的国家借了很多的兵,而后在郅支单于还没做好准备时就攻到了他的城下。

毫无疑问,这场战争陈汤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

他攻进城之后,毫不留情地斩杀了包括单于和太子在内的一千多个人,让鲜血冲刷了上面的每一寸土地。

或许是因为当时他站在一片血泊之中的样子太过凌人,大汉将士的威望当即就震慑住了整个西域,在此后的三百多年时间里,都无人敢来进犯。

03 虽远必诛

战争结束后,陈汤回到了朝中,将整件事情完整地复述了一遍。他认为自己并没有错,所以在上书的最结尾,陈汤加上了一句话,用来总结自己对于整件事的态度。

陈汤写的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这句话读起来是不是很熟悉?

没错,因为这是一个千古名句,而且在多年的演变之后,到现在依然适用,这就是人们所熟悉的:“犯我中华者,虽远必诛”。

相信很多人在读到这句话的时候,依然会热泪盈眶,仿佛一腔热血被点燃。

因为这是来自一位西汉臣子心底最真实的呐喊,是他用战争的胜利做出地对来犯者最后的警告。

0 阅读:187
枫桥墨客

枫桥墨客

只有关山今夜月,千里外,素光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