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江口倭人丧胆,高句丽终遭覆灭之六: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

史海撷侃侃过去 2024-02-09 14:38:16
前言:大唐与高句丽一战,太宗、高宗两任帝王先后历经近二十年,才将其彻底殄灭。高句丽与突厥、薛延陀、吐谷浑等游牧国家不同,他们以山为城、擅长防守,多次将野战无敌的大唐拦阻在鸭绿江以北。只是战争不仅是军队强弱的较量,更是综合国力的碰撞。高宗即位后的大唐经过多年发展,早已国富民强雄据世界东方。而处于劣势的高句丽,在经年累月的战争中国贫民疲,最终败下阵来。此战中大唐名将李世勣、刘仁轨、苏定方、薛仁贵等轮番登场,上演了一幕幕宏大的历史活剧。特别是白江口一战,倭国四万余人全军覆没,读来令人心潮澎湃。欢迎大家阅读指正!

转眼一年过去了,高宗将年号改为“麟德”,这已是他上任14年后第四个年号了。高宗是个很有意思的皇帝,在位33年,先后使用了14个年号。而他的祖父李渊、父亲李世民在位期间都只用了“武德”、“贞观”一个年号。从他开始,大唐帝王动辄改元,他也算是开创了这方面的先河。

麟德元年(664年)十月,大唐首任海外兵团总指挥刘仁轨上了一纸奏折,详尽分析了驻百济唐军现实情况,指出:

“当前士气极为低迷,军中年轻体健的士卒很少,大多老且瘦弱,衣不蔽体,天天盼着西归故里,无心从军效命。经查,他们表示现在政策与往年不同。往年凡是从军应募,只要为国捐躯,国家都会派使者吊祭,并追封官爵,或者把死者的官爵授给其子弟。因此,人人自办行装,争着当兵。

但从显庆五年(660年)首征百济开始,应募士卒多次渡海东征,官府却从不记录,战死人员更是无人问津。从那时起,州县征集百姓入伍,体壮且有钱的往往通过贿赂逃避兵役。贫乏且年老的,未经准备就直接拉往军营。

出海前将领们满口承诺立功必予厚赏,一到前线稍有过失就会戴枷问罪,追夺已有的封赏和功劳,回到故里还要受州县官员查办,简直无法生存。

同时,出发前官员告之他们准备一年行装,而现在留驻海外已近两年。检查将士衣物,今年冬天尚可勉强。明年以后,恐将再难支持。

陛下组建海外兵团,是为了殄灭高句丽。而百济、高句丽本为一体,更有千里之外的倭国遥相呼应,如果不派兵镇守,这些年的努力势必毁于一旦。

我们派将士守卫海疆,并设置屯田长期戍守,所依靠的是他们同心同德,现在士卒中间有这么多的怨愤牢骚,还如何指望他们获取成功!

如果不加以改变厚加慰劳,仍然延续错误做法,臣恐怕建功之期遥遥无望。这些逆耳忠言或许没人敢讲给陛下,因此臣才冒死陈奏,愿陛下三思。”

高宗大为震惊,立即派右威卫将军刘仁愿率兵渡海,接替原有戍卒,并诏令刘仁轨与他们同时返回。

按说刘仁轨以戴罪之身做到今天这步已经足够了,回国后定会安享荣光。但他却对刘仁愿说:“百济局势刚刚平稳,还没完全安定。士卒更换我再一走,恐怕会生变乱。不如先让这些旧时戍卒留下,帮着你们熟悉情况,再分批返回。至于我,此时还不能走。”

刘仁愿诚恳劝他说:“我上次回国就遭到很多人弹劾,说我在百济拥兵自重,有不臣之心,几乎被追责查办。现在你奉命行事就行了,干嘛要无端招惹是非。”

刘仁轨平静的说:“身为人臣,如果有利于国,那就没什么不能做的,岂能顾及个人安危。”于是上奏高宗,请求继续留下。高宗批准了他的请求,并任命百济前太子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协助刘仁轨治理民众。

我们现在常讲,领导干部要加强德行操守培养。什么是德行操守?公而忘私绝对是基本条件!如果连个人利益的藩篱都跳不出来,还遑论什么保家卫国!

刘仁轨是儒家传统思想教育出来的忠直能臣,在他身上或许有些封建时期不合时宜的东西,但他这种一心为国的大局观和奉献精神,又何尝不值得今人学习借鉴!

(图片来自网络,未完待续)

往期相关作品:

0 阅读:2
史海撷侃侃过去

史海撷侃侃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