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美国和胡塞武装在红海的冲突持续升级,局势愈发紧张。胡塞武装多次使用导弹和无人机袭击美国军舰,甚至在2025年4月2日凌晨,第三次对美国“哈里·杜鲁门”号航空母舰及其编队发动了袭击。这已经不是胡塞武装第一次对美军采取如此强硬的行动了。自2023年10月巴以冲突升级以来,胡塞武装已经击落了美军17架MQ-9“死神”无人机。每架无人机造价高达3000多万美元,这些损失对美军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
美国总统特朗普对此非常愤怒,声称要对胡塞武装进行强力打击。然而,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军的行动似乎仅限于空袭。这让人不禁想起当年“北非雄鹰”卡扎菲和“中东雄狮”萨达姆,他们曾是地区内的强大力量,但最终都被美军在短时间内推翻。然而,面对胡塞武装,美军却显得有些瞻前顾后,甚至有些畏首畏尾。
那么,为什么美国不直接登陆也门,一劳永逸地解决胡塞武装呢?其实,这并不是美国不想,而是不敢,更是不能。首先,胡塞武装只是一个组织,与当年的卡扎菲和萨达姆政权不同,它没有庞大的政府机构和固定目标。其次,美军在推翻萨达姆和卡扎菲时,除了军事压制外,还通过认知作战对对手进行内部瓦解,但胡塞武装并非政权,这一招对他们基本行不通。
胡塞武装的战术与美军在阿富汗的对手类似,他们不会正面与美军硬刚,而是采用游击战的方式,打打停停,使得美军的武器装备优势无法全面施展。这种战术让美军在阿富汗待了二十年,花了两万多亿美元,最终却以仓皇撤军告终。美军深知,如果再次陷入类似的泥潭,后果不堪设想。
此外,美国现在的主要目标是集中力量在战略上限制其他国家。在过去,美国在西太地区的战略压力较小,可以随意调动战争资源,但如今情况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曾经的美国可以动用六个航母战斗群对付伊拉克,但现在,他们连调动第二个航母打击群去中东都显得十分吃力。为了弥补“卡尔文森”号航母打击群前往中东后西太地区的力量真空,美军甚至不得不让本该退役的“尼米兹”号延长服役。
胡塞武装能够屡次击落美军的先进无人机,背后的原因值得深思。一方面,胡塞武装可能得到了伊朗的支持,包括防空导弹、反舰导弹和弹道导弹等“非对称武器库”,甚至可能升级了雷达与电子对抗系统。另一方面,胡塞武装利用也门复杂的地形和广泛分布的防空据点,采用“以空间换时间”的游击战术,迫使美军无人机进入低空侦察范围,再以低成本防空武器实施伏击。这种“低成本消耗战”让美军陷入了“打不起”的困境,击落一架“死神”的成本可能只需几十万美元,而美军损失的不仅是金钱,更是战略威慑力的消解。
从国际局势来看,胡塞武装的行动也与巴以冲突外溢有关。自2023年10月加沙战火重燃后,胡塞武装宣布对以色列实施红海封锁,打击“与以色列相关”的船只,并誓言“用导弹声援巴勒斯坦”。美军为了护航以色列商船,联合英国对胡塞目标发动空袭,却招致更猛烈的报复。这种复杂的局势使得美军在应对胡塞武装时更加谨慎。
总的来说,胡塞武装与美军的冲突不仅仅是军事上的较量,更是战略、战术和国际局势的综合博弈。美军在面对胡塞武装时的犹豫不决,反映出其在当前国际形势下战略重心的转移以及对陷入长期冲突的担忧。而胡塞武装通过灵活的战术和外部支持,成功地在不对称战争中给美军制造了巨大的麻烦。这场冲突也再次证明,在现代战争中,技术和装备的优势并非万能,灵活的战术和坚定的意志同样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