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雄英是嫡长孙,血脉比朱允炆更正统,他若活着,朱棣不敢造反?

醉风文史 2025-04-21 23:31:17

提到朱允炆继位,人们最意难平的人除了朱标与原配常氏所生的嫡次子朱允熥外,另一位就是嫡长子朱雄英,他顺位继承权比朱允熥更高。

作为朱允熥的同母兄长,除了同样拥有常、蓝两家外戚势力保驾护航外,他还是朱元璋的嫡长孙,如果没有夭折,在太子朱标死后,他将是皇太孙的不二人选。

谁知让朱允炆捡漏成了皇太孙,朱元璋不会想到,朱允炆登基后会那么急不可耐地对亲叔叔们动手,最终逼反燕王朱棣,使得皇位易主。

如果朱雄英没有在8岁夭折,成为皇太孙乃至于皇帝,朱棣还敢造反吗?

一、嫡长孙,无可争议的继承人

洪武二年,常遇春在北征归途中病逝,朱元璋悲痛万分,不仅亲自出奠,还重提当年一双儿女的婚事:朱标与常氏同年出生,自襁褓时期就有了婚姻之约。

及至洪武四年,常遇春丧期一过,朱元璋就下旨册封常氏为皇太子妃,并为太子朱标和常氏二人完婚。

三年后,常氏为朱标生下一子,这不仅是朱标的嫡长子,也是朱元璋孙子辈中第一个孩子,得知皇长孙出生,朱元璋大喜,亲自到东宫为孙子起名为朱雄英。

也许有人会感到疑惑,朱元璋给子孙起名,不是都带有“金木水火土”偏旁,以及严格的辈分规定吗?

比如儿子辈就用“木”字旁,如朱标、朱棣;孙子辈就用“火”字旁,如朱允炆、朱高炽;曾孙辈就用“土”字旁,如朱文奎、朱瞻基。

那朱雄英作为朱元璋的孙子辈,为何就如此特殊呢?其实也不是因为朱元璋对嫡长孙的特殊对待,而是因为他出生的比较早,错过了《皇明祖训》的取名规则。

朱雄英出生于洪武七年,而朱元璋给每个儿子定下20字五言诗字辈表则是在洪武八年,也就是说,朱雄英出生时,朱元璋还没定下取名规则。

朱元璋第二个孙子是晋王朱棡的长子朱济熺,第三个孙子是朱标次子朱允炆,两人分别出生于洪武八年和洪武十年,两人都严格按照字辈表起名。

所以,朱雄英就成为朱元璋孙子辈中,唯一不按照字辈表取名的孙辈。

名字不同,自然不能作为朱元璋重视朱雄英的依据,真正原因是,作为皇长孙,从朱雄英出生时起,他就已经被默认为是朱标未来的继承人了。

二、视若皇子,不幸早夭

看看朱雄英的后台有多强大:爷爷是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父亲是史上最稳太子朱标,外公是开平王常遇春,舅老爷是蓝玉。

阵容太过豪华,按照理想状态,如果朱标顺利登基,那他铁定就是皇太子,即便朱标死在朱元璋之前,他也是无可争议的皇太孙人选。

而朱允炆是侧妃吕氏之子,身份是庶子,想要成为皇太孙绕不过常氏所生嫡子朱雄英和朱允熥,那他为何被朱元璋立为皇太孙呢?

一是常氏去世得早,吕氏被扶正,朱允炆由庶变嫡,二是朱雄英早夭。

常氏从洪武七年生下长子朱雄英,到洪武十一年生下次子朱允熥后去世,四年时间中,常氏为朱标生下两子两女,一年挨着一年生育,连坐月子养身体的时间都没有。

有观点就认为,常氏就是因为连续生育,导致身体亏空太大,所以才在生育朱允熥后去世。

常氏死后,朱元璋按照礼部所请,将生育皇孙有功的侧妃吕氏扶正,成为朱标的第二任太子妃,朱允炆的身份也由此得以改变。

吕氏成为东宫女主人,自然要承担起养育朱雄英等人的责任,于是朱雄英在继母吕氏的照料下生活了四年,直到洪武十五年,朱雄英突发疾病,不治身亡,年仅八岁。

朱雄英的死对朱元璋和朱标打击很大,朱标请求厚葬,而朱元璋则直接按照皇子之礼下葬自己的皇长孙,并命群臣为皇长孙送葬,之后又追封虞王。

实际上,朱雄英被追封为亲王,已经超出了太子之子的规格,由此可见朱元璋对朱雄英的特别宠爱。

三、朱雄英若活着,朱棣敢不敢造反?

虽然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明确规定“居嫡长者必正储位”,可是皇长孙朱雄英早夭,皇太子朱标又英年早逝,这让朱元璋有些措手不及。

此后,为了将皇位留在长房一脉,朱元璋决定立朱标次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没想到的是,朱允炆继位后急于削藩,逼反了燕王朱棣,导致自己丢了皇位。

那么问题来了,若朱雄英还活着,朱棣还敢不敢造反呢?

若朱雄英还活着,局面将完全不一样,作为名正言顺的大明皇长孙,朱元璋和朱标一定会系统培养朱雄英,使其具备一位合格帝王应该具备的心性和手段。

朱元璋很有可能在朱雄英行冠礼之后,将其册立为皇太孙,并且助其组建自己的班底,比如太子朱标的东宫班底就可以与朱雄英共享。

如此一来,即便朱标仍旧在洪武二十五年去世,已经十九岁的朱雄英也已经具备接管朱标原东宫班底的能力,不会像朱允炆那样,仓促之间接受朱元璋的培养。

也就是说,为了给朱允炆铺路而被铲除的蓝玉不会死,甚至连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傅友德等人也不用死。

等到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朱雄英已经二十五岁,正是年富力强的时候,即便像历史上朱允炆那样,一上位就开始暴力削藩,面对蓝玉、冯胜等人率领的大军,朱棣敢造反吗?

更何况,强兵良将在手的朱雄英也不惧藩王手中的那点兵马,不会像朱允炆那样心里一点安全感没有,削藩手段肯定不会像朱允炆那样急迫酷烈。

只要削藩不削到朱棣没有一点退路可言,他敢凭借一地之力对抗整个大明朝廷吗?我想答案是否定的,谁也不会傻到用脑袋去赌那成功率小的可怜的一点希望。

0 阅读:41
醉风文史

醉风文史

读史使人明智,读史时偶尔冒出的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