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成生物学+产业协同,解码福瑞达全球竞争力的技术密码

山东商报 2025-04-29 11:06:13

在医药健康与医美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的当下,技术创新已成为企业突围的核心命题。作为山东合成生物产业的领军企业,近年来,福瑞达通过与高校的深度合作,尤其在合成生物学领域的前沿探索,构建了“技术突破—人才储备—市场转化”的全链条创新生态。

福瑞达医药股份党委委员、副总经理郑德强曾表示,凭借“合成生物学”领先技术优势,福瑞达已培育形成 1+N“始于透明质酸,但不止于透明质酸”的多级原料矩阵。从生物发酵到植物萃取,从中药智造到绿色化学的实践,每一次技术的飞跃都为产业带来了革命性的突围。如今,打通产学研深度融合、合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正成为福瑞达核心竞争力提升的“关键变量”。

从“0到1”的技术破壁

“医药健康行业的竞争本质是技术创新的竞争,而合成生物学正成为这一领域的颠覆性力量。”

郑德强告诉记者,福瑞达与江南大学共建的“高品质透明质酸生物合成联合实验室”,正是校企协同攻克技术瓶颈的典范。双方通过关键酶及代谢通路设计与菌株改造,成功构建中高分子量透明质酸高产菌株,与传统生产菌株相比发酵产率提升30%以上。

福瑞达自研团队更擅长“1→100”的工艺优化,而高校则具备“0→1”的基础研究优势。以“透明质酸酶菌株”为例,凭借江南大学在合成生物、生物医药和生物制造领域的全球领先技术,成功构建透明质酸裂解酶高效表达菌株,酶活达到百万单位以上,是目前微生物源透明质酸酶报道最高水平。叠加福瑞达的产业化能力,将该酶应用到透明质酸寡糖的制备上,成功开发出焕活HA(四糖)、焕龄HA(二糖)等透明质酸寡糖。这种“原创突破+工程放大”的协同模式,成为企业构建技术壁垒的核心路径,为企业的产业发展提供了全面科技赋能。

打通技术转化的“最后一公里”

合成生物学技术从实验室到量产,往往面临工艺放大、成本控制等现实挑战。福瑞达通过“全链路协同”机制破解了产业化过程中的堵点、卡点问题。如配备工业级数字化发酵系统,形成5L-60000L全系列发酵罐的梯度放大能力,多个项目实现产业转化;组建由高校教授、企业工程师及生产骨干构成的“产学研特攻团队”,针对性解决研发、工艺与量产难题等。

目前,这一闭环模式已显成效。福瑞达与江南大学联合开发的乙酰化透明质酸、速溶性透明质酸等高壁垒产品,年均孵化3-5项专利,累计销售额超2亿元。

焦点福瑞达副总经理康传利表示:“校企合作的本质是构建‘技术共振’,高校的科研基因与企业的产业基因深度融合,才能释放乘数效应。”

发力孵化复合型人才

在合成生物学等相关技术快速迭代的背景下,人才成为企业保持领先的关键。福瑞达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将人才成长周期缩短40%,平均1.5-2年即可成为业务骨干。

记者了解到,其核心策略便在于“双轨制职业规划”。在基层实践阶段,人才需深入研发与生产一线,培养从实验室小试到工业化放大的综合能力。之后的项目领航阶段,推行“分级赋权”机制,鼓励人才主导技术攻关与产业化项目,培养“既懂研发又通生产”的复合思维。

此外,福瑞达以赛促创,联合江南大学多次举办“玻尿酸+创新创业大赛”,为玻尿酸行业内首次举办的校企合作创新赛事,年均吸纳数百名研究生、本科生参与真实研发场景,定向孵化符合产业需求的人才。

“高校不仅是技术源头,更是未来市场的‘风向标’。通过深度绑定学生群体,我们能更早捕捉消费趋势,反哺产品创新。”康传利表示。

构建技术储备的“战略粮仓”

面对合成生物学及其引领的相关技术的快速更新,福瑞达采取“长线布局+短线反哺”策略来平衡研发与盈利。

短期盈利方面,自研团队聚焦市场需求明确了“1→100”项目,如“玻尿酸+”系列产品开发,确保每年推出2-4款新品支撑营收。长期储备方面,与高校合作锁定“0→1”基础研究,研发费用占比提升至8%,并设立风险准备金应对不确定性。

目前,校企合作已储备覆盖福瑞达未来5年的技术管线。福瑞达与江南大学系统布局利用合成生物技术及其与化学-医药-人工智能等交叉学科手段制备透明质酸、透明质酸酶、透明质酸延伸化学品及功能性食品等相关项目,取得了丰硕成果。基于这些成果,福瑞达近5年联合江南大学申报国内外发明专利14件,其中已获授权美国专利1件、国家发明专利5件,在Carbohydrate Polymers、ACS Synthetic Biology、Biotechnology Advances等国际期刊发表高水平论文7篇,并主导或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及团体标准制定,联合申报并获批10余项省部级等科技项目,其中联合实验室首席科学家许正宏教授入选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史劲松教授、龚劲松教授入选山东省重点区域引进急需紧缺人才项目,进一步夯实了企业技术话语权。

校企合作重塑估值逻辑

对于校企合作如何影响企业长期市值,康传利提到了三个关键词:技术壁垒、ESG评级与市场洞察。

通过共建校企联合实验室与知识产权布局,福瑞达构建了差异化产品的技术护城河。“双导师制”培养的复合型人才缩短创新项目回报周期40%,增强企业成长性估值。精准捕捉新时代消费趋势,使新品成功率远超行业均值。

“我们正将校企合作从成本中心升级为战略资产。”康传利说,“通过‘人才储备+技术孵化+市场洞察’的三位一体生态,福瑞达持续降低创新边际成本,最终推动资本回报率(ROIC)的长期上行。”

从技术破壁到生态闭环,福瑞达的实践表明,合成生物学及其引领的相关交叉学科技术正成为企业构建可持续竞争力的战略支点。通过与高校的深度绑定,福瑞达实现了技术、人才与市场的协同跃迁,也在资本层面重塑了“研发即未来”的估值逻辑。在这场由合成生物学引领的产业变革中,这种“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创新模式,或将为更多企业提供突围样本。

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 许畅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