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蒋经国设宴邀请张学良夫妇,合影中几人穿戴高档,气氛显得十分和谐。众所周知,张学良发动西安事变后,被蒋介石囚禁。几十年后,张学良竟能如此轻松地与蒋介石的儿子坐在一起,这不得不提两人之间的“神交”。
20年代,张学良被誉为“民国四公子”之一,其余三位分别是孙中山的儿子孙科、段祺瑞的儿子段宏业以及浙江督军卢永祥的儿子卢筱嘉。到了40年代,蒋经国也以“太子”身份闻名,两人的出身似乎颇为相似。
有所不同的是,张学良年轻时一帆风顺,进入中年、思想和见识日趋成熟之时,却被迫从政治舞台退隐。蒋经国青年时期历经坎坷,之后却步步高升,最终坐上了台湾当局最高领导人的位置。
辛亥革命那一年,蒋介石的大儿子蒋经国出生。翌年元旦,孙中山改国号为“中华民国”,因此蒋经国比民国大一岁。1920年,蒋经国前往上海著名的万竹小学读书。当时,蒋介石正追随孙中山在广东工作,只能托付在上海经商的陈果夫就近照顾。
四年后,蒋经国毕业,进入圣约翰中学学习。1925年,15岁的蒋经国到北京,在吴稚晖的家中补习语文,半年后辗转多地前往莫斯科。同年3月,孙中山不幸在北京病逝,莫斯科东方大学更名为中山大学,蒋经国便进入该校学习。
在大学期间,蒋经国有一个苏联名字——尼古拉·弗拉基米罗维奇·叶里扎洛夫。初来乍到时,蒋经国与同学们相比政治经验微不足道。粗略计算,他成为国民党党员的时间是从1925年12月至1927年1月,短短一年多。
当蒋经国得知父亲1927年发动政变的消息后,他立即采取了反对国民党右翼的立场。在这件事上,蒋经国似乎也将另一件事与之结合。当时蒋介石已结束了第一次婚姻,另娶了姿容出众的上流名媛宋美龄。于是,同年4月21日,蒋经国给父亲写了一封公开信:
“你利用局势的动乱,称雄一时,但是,你的胜利是短暂的,不可靠的……请记住,我们会与你算账的。我们在与资本家斗争的同时,也会把你这个资本家的走狗踢到路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
从此之后,蒋经国对中国发生的各种政治事件都发表了相应的声明。值得一提的是,声明的结尾都是号召中国人民坚决反对“最凶恶的敌人”——蒋介石。20世纪30年代初,当蒋介石对中国苏区进行围剿,企图消灭中国共产党的消息传到苏联时,蒋经国响应共产国际和联共(布)的号召,奔赴乌拉尔,投身于苏联第一座重型机器厂的创建工作。
蒋经国在乌拉尔重型机器厂逐渐成为知名人物。当某些工段无法完成预定任务,工作受挫时,党委往往决定由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组成突击队来攻关,事后,钳工、共产党员蒋经国的名字便载入了突击手荣誉册。之后,蒋经国被提拔为第一机械车间副主任,负责行政和后勤工作。
在苏联,蒋经国经历了多次调查,若回答不当,甚至可能丢掉性命。他每次都通过公开谴责蒋介石,以及依靠多年来积累的好人缘来消除同事们的不信任感。蒋经国在苏联娶妻生子,看似要永远扎根苏联。然而,张学良与杨虎城发动的“西安事变”,让蒋经国作为中苏进一步合作的礼物被斯大林送回了中国。
蒋介石年事已高,宋美龄一直未生育。毕竟是骨肉至亲,即便被骂了那么多年,蒋介石内心深处还是接受了这个长子。蒋经国从莫斯科的胆小谨慎、吃不好穿不好,一下子踏上了人生的辉煌之路。这个转折点是由张学良造成的,因此,蒋经国对张学良心存感激。
蒋介石囚禁了张学良多年,期间蒋经国多次探望张学良夫妇,或邀请他们到自己的官邸做客。蒋经国上台后不久,便取消了对张学良的软禁和管束。1979年中秋节,张学良夫妇出现在蒋经国夫妇主持的茶会上,隔天消息便刊登在台湾的各大报刊上。
随着时间的流逝,历史的恩怨逐渐淡去,蒋经国与张学良的这段“神交”成为了两岸关系中的一段佳话。1985年的合影不仅是个人命运的交汇,也象征着一个时代的结束与和解的开始。在历史的长河中,他们的一笑泯恩仇,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无论过往如何,和解与宽容总能开启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