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周王朝视为“核心价值观”的周礼,究竟是个什么“东东”?

晴朗看文史 2024-12-22 03:30:37

周王朝完成武王伐纣大业,建立西周之后,其实面临的形势相当复杂严峻。

一方面,周王朝虽然统一了天下,但对中原地区的殷商人和东夷人,并没有什么有效的约束和管控策略。

另一方面,周王朝的政治经济中心在陕西,对中原地区鞭长莫及。这也进一步增大了统治的难度。

怎么办呢?周公旦有“妙招”。

1.

周公旦原名姬旦,是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周成王的叔父。

周公旦能力强悍,忠心耿耿,智谋超群,老爸周文王姬昌在世时,他尽心辅佐周文王;

周文王去世后,他又毫无野心地辅佐哥哥周武王姬发;

周武王薨逝后,周文王又辅佐起了自己的侄子周成王,为周王朝的长治久安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由于周成王年幼,诸侯们心怀不轨,周王朝的日子并不太平。

周成王登基没多久,管叔、蔡叔、霍叔等就联合殷商贵族和东夷举起了叛旗。

周公亲自率军两次东征,平定了叛乱。从东征东夷回来后,周公旦制定了一个宏伟的计划:

他要在天下中央的洛阳地区修建一座新城,作为陕西大本营镐京的陪都。

这样一来,无论是地处中原地区的殷商人还是东夷人,都能更方便地被直接控制起来。

同时,西周王室接受四方诸侯纳贡时,也比较省事儿。

可是由谁来营建这座新城呢?周公旦想起了商朝遗民,也就是原商朝王畿地区的殷商人。

这些人由于曾经跟随“三监”和武庚反周叛乱,被周王朝视作“顽民”。如果不给他们一些考验,实在放不了心。

接下来,周公旦给这些人安排了硬性任务:离开朝歌,向西南翻山越岭100多公里,去洛阳修城筑墙。

这当然不是一个简单的任务,因为此时的洛阳地区,还是一片被远山包围的无人区,要啥啥没有。

不过商人中有能人,在经过一番勘测后,他们绘出了规划图,上报给了周公旦。

周公旦惊讶于商人们的才能,没怎么调整就批准动工,商人们能设计也能抓建设,一年之后,新城拔地而起,起名为“洛邑”。

周公旦虽然暗暗赞赏商人们的智慧与能力,语言中却不动声色:

“你们曾犯下大错,我之所以不杀你们,是为了让你们在这里为我们搞接待服务。目前我不会给你们官做,那是因为我是以德行作为考核标准的。什么时候你们的德行达标了,什么时候就熬出头了。”

如何通过虚无缥缈的“德行”来证明自己?商人们心里没有底,只能默默接受命运,以种田和经商来维持生计。

这也是后代的经商的人统称“商人”的原因所在。

除了在心理上“矮化”商人,周公旦还要依靠商人们开荒种地来养活军队,以维持洛邑一带的正常秩序。

可是周王朝镐京和洛邑的常备军,加起来足足有四万人左右的规模啊,如何才能让商人们安心干活儿,供养这些常备军,让整个体系正常运转呢?

2.

周公旦的对策是:制定《周礼》。

在《周礼》中,周公旦非常明确地规定了贵人们起坐卧行、吃饭上朝、哭丧穿衣的礼仪等级标准。

在不同形式的重要场合,周人们要各有各的等级秩序,每个人都有各自的礼仪要遵守,彼此之间也就不会冲突连连,不断内耗了。

举例来说,如果你是臣子,要拜见君主,那肯定要行最隆重的稽首礼。稽首礼也就是跪下后,要两手着地,拜头至地,停留一段时间,以示尊敬。

还有子拜父、学生拜老师、新婚夫妇拜天地拜父母,也都要行最隆重的稽首礼。

如果你是和平辈、同级别的人行礼呢,那就可以选用顿首礼。顿首礼也就是引头至地,稍顿即起,停留时间比较短。

如果你是尊者,要回敬位卑者的稽首礼,那你可以采用空首礼。也就是你要两手着地,引头至手而不触地。

怎么样?是不是想想就觉得挺复杂的?

除了磕头有礼数,《周礼》在走路方面也有讲究:

如果你从老师或长辈面前经过时,要小跑起来,不能慢吞吞地迈步。这个叫“趋”。

进门前,如果你是从东边上来的,那就一定要迈右脚。如果是从西边上来的,就要先迈左脚。

上台阶时也不能一步一个台阶,得稍作停留,让左脚和右脚踩在同一台阶后再迈步向前。

进屋后如果室内空间比较小,可以不跑,但也不能迈大步。要把后一只脚踩在前一只脚一半的地方。

记住这些还不算完,就座的程序也很麻烦。

一来选席子你只能选与自己身份级别相对应的席子。

比如天子跪坐的席子五重,诸候之席三重,大夫之席两重,如果你地位没那么高,千万不能选尊者使用的席子。

坐到席子上时,如果只是聊天,那得坐的靠后一些,留出一尺距离。

如果是读书和吃饭,可以坐的靠前一些。

坐卧的姿势也有讲究,胳膊肘不能叉开,得收拢,两腿也要采取跪坐的姿势。

吃饭时也采用分餐制,尊者餐具多,卑者餐具少,不能逾越。

想想看,如果你是殷商贵族,每天的注意力都放在见到谁采用什么方式行礼,走路时什么速度,坐下时什么姿势,吃饭时用几副餐具这些事情上,你还有功夫伤春悲秋,组织叛乱吗?光应付这些繁文缛节已经烦死了好吧。

贵族没精力折腾了,普通百姓当然也掀不起什么声浪,大家整体上也就老实了。

《周礼》的神奇之处也就在这里,它表面上约束了礼仪形式,号召民众做一个文明人,其实是通过改变人的行为方式来改变人们的心性,从而缔结整体的等级序列,让整个社会更加秩序井然。

3.

眼看着《周礼》的效果显著,周公旦并没有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他还要从意识形态上下手,彻底拿捏商人们的三观。

经过一番策划排练后,大型歌舞历史剧《大武》问世了。

此剧融合了歌唱和舞蹈,将武王伐纣,砍下纣王的整个过程演了出来,充分表达了“多行不义必自毙”的核心主题,起到了很好地教育和警示民众的作用。

事情做到这个程度,你就是借给商人们十个胆儿,他们也不敢去反抗周王室的统治啊。周公旦的高明程度可见一斑。

总体来说,《周礼》凝聚了周公旦的智慧和心血,是周公一生最主要的功绩之一。

周王朝因为有周公,才得以延续了数百年的国运,未出大乱子。

周公旦的存在,实在是西周之幸,万民之幸啊!

你怎么看?欢迎留言。

0 阅读:1
晴朗看文史

晴朗看文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