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大决战》说杜聿明:本拟大杀四方,却是灰头土脸

凡波说国际 2023-02-09 00:43:03

电视剧《大决战》播到昨天,镜头早已由辽沈转向华中的徐州和蚌埠,淮海战役已经揭开序幕了。

回顾国军东北“剿”总长官部的几位在任高级将领,不论是坐镇沈阳的司令长官卫立煌,还是出镇锦州的副司令长官范汉杰、出镇长春的副司令长官郑洞国,抑或二次到职、没犯什么大错却先正后副的杜聿明,四人都是黄埔老大哥,也都曾经是名声大噪的抗战名将,又都没有例外的杀气腾腾而来,春风得意没多久,最终殊途同归的铩羽而去。

这部剧已经看到了三十集,感觉最应该说的国军将领,是“光亭兄”杜聿明,他更能打,更像一名职业军人,也唯此,悲剧意味就更浓一些。

昔日辉煌,屡立殊勋

黄埔一期,屡立战功,治军有方,为官清廉,在蒋军中威望素著,堪称模范军人,也受到蒋介石的器重一一杜聿明是一员干将,没有突出的毛病而又春风得意的干将。

早年,杜聿明原想报考北大,又考虑从军报国,一转身进了黄埔。毕业后,他随国民革命军参加东征讨伐陈炯明的战斗,和同为黄埔一期的陈赓等并肩加入了敢死队,率先杀上城头。此为他的第一杀。

作为名将,杜聿明的高光时刻并不难找,最炫目的当属昆仑关大捷。

1939年年底,日寇侵占广西战略要地昆仑关。昆仑关既涉及国民政府生命线桂越国际交通干线的畅通,也关乎整个广西的局势,是兵家必争之地。杜聿明受命率第5军三万多名将士担任主攻任务,同仇敌忾,仰攻昆仑关。

第5军系国民革命军唯一的机械化军,位列国军“五大主力”,装备精良,战力强悍;而对手也不含糊,是号称“钢军”的日军王牌板垣师团的第21旅团,该旅团单独有个号叫“陆军之花”,王中王的意思。

苦战18天,昆仑关以及附近作战要点经过拉锯式的反复争夺,一一克复,杜聿明率部取得中国军队对日攻坚作战的第一次胜利。

此战虽为惨胜,付出的代价很大,但最终击毙了日军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和4000多名鬼子,力挫日军王牌,大振全国人民抗战的士气和斗志。

消息传来,杜聿明成了举国瞩目的抗战英雄。

胜利之日,杜聿明忆及关前激战惨烈,血肉横飞,尸首狼藉恍然如梦,夜不能寐,月下独步,感慨赋绝句一首:

北海风建骑道士,

昆仑月葬太和魂。

扶桑万里樱花节,

夜两千家数泪痕。

先正后付,尴尬任职

当初,老蒋安排的东北接收大员,政务方面由熊式辉任东北行辕主任,军事上杜聿明为东北保安司令。

两军在东北对战之初,杜聿明领率的国军优势十分的明显,从山海关一路北进。而东北民主联军采取“让开大路,占领两厢”的策略,一直退到了松花江以北。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军站稳了脚跟,不断发展壮大,而蒋军却开始走了下坡路,双方力量的消涨对比越来越明显。杜聿明也因为身体有恙,不得不两次离职外出治病。

经历了陈诚的短暂求作为而不得,到卫立煌上任时,东北国军的空间已经逐渐被压缩,只能重点防御长春、沈阳、锦州等几个大城市,而解放区的面积和人口都在大量增加,优势正在转换,我军已经开始谋求战略反攻,决战决胜。

这时候,二级上将卫立煌的打法有点怪怪的:总体上就是拥兵固守沈阳,不论哪里的守军求援都不应援,以免在运动中被歼,也因此和蒋介石产生了严重分歧。

杜聿明虽然手握总统的尚方宝剑,但作为卫立煌的副手,却大象的屁股推不动,难有作为。

锦州失守后那一段时间,东北国军的作战方略确实有几分混乱,廖耀湘的西进兵团是东进还是西进,沈阳驻军与长春驻军是留是撤,侯镜如的东进兵团是进是退,乱纷纷搅在一起,连蒋总统亲自飞来“面谕”训令,也不见起色。

军人心性,难敌政客

辽沈战役末期,当一队蒋军准备炸掉锦西发电厂与护厂工人们对峙时,杜聿明当场下令停止炸厂。剧中,当他离开不远听到射向工人们机枪声时,不禁哀叹:国军狠绝如此,怎么能不失民心啊!

杜聿明确实是个干将,与解放军交手也不乏胜绩,比如第二次四平会战、第三次四平会战和豫东会战等。

但他是个悲剧英雄,且不说抗战时的古北口阻击战,与缅甸败走野人山,即便国共大决战时期他作为蒋校长的灭火队员,冒烟突火大杀四方,多数时候都是难有建树灰头土脸,不论是在东北的辽沈战役,还是华东的淮海战役。

淮海战役前夕,杜聿明拿出了“徐蚌会战”计划:放弃陇海线的部分城市,集中兵力攻击华野一部,以求一逞。可没等计划实施,他又奉调辽沈战场救急,结果东北的局面烂掉了。

接着,住院的杜聿明又被他的蒋校长从医院拉出来,回来担任徐州剿总副司令长官时,徐州局势也恶化了。最终,不论杜聿明想救黄百韬兵团,还是被迫增援黄维,都一无所成,落得陈官庄被擒。

表面看,作为副手,杜聿明尽管有见地、有作为也不缺乏魄力,但在东北受制于卫立煌,到华东又受到饭桶老师刘峙的压制,无法施展手脚。

感觉上,杜聿明总是在被蒋总统指使着,去和难以合作的人合作,打难以打赢的仗。

其实,他的最大克星恰恰是他的校长,尽管在辽沈战役与淮海战役这样对国共双方都生死攸关的大决战中,杜聿明两次被委以重任,但那又怎么样呢?蒋氏政权的执政根基已经垮塌了,纵有十个杜聿明又能如何?跟着这样的大BOSS干,最后的结局只能是一事无成。

杜聿明的遭遇,让人想起李鸿章。有评价说,李鸿章只是大清的裱糊匠,面对千疮百孔的朝廷,只能装裱美化,顶多堵几个小窟窿,却改变不了根本,对于已经腐败透腔的满清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

杜聿明的悲剧,不仅仅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国军的缩影。我想,这就是不少抗日名将外战内行、内战外行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我是珍珠大笑,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喜欢 “读旧书唱老歌喝陈酒品新茶偶尔吟风弄月” ,欢迎关注!

0 阅读:7

凡波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