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全军首次报道雷锋事迹的媒体一一原沈阳军区《前进报》

凡波说国际 2023-02-09 01:04:02

说起对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的报道,自毛主席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以后,各种体裁、样式的新闻报道可以说叠千累万,汗牛充栋。

其实,对雷锋事迹的报道在他生前一年多以前就已经开始了,而刋发第一篇报道的媒体,就是我曾经供职多年的原沈阳军区党委机关报一一《前进报》。

这是一张老资格的报纸,创刋于1949年3月。当时,《解放军报》以及许多省的党报还没有创刋。

(一)缘起

早在1960年的11月初,前进报社收到了一篇小稿件,这篇内容简单的小稿子写在了一张普通的白纸上:

战士雷锋在每月仅有几元津贴收入的情况下,捐款200元支援受灾的驻地人民公社,受到了当地政府和人民群众的赞扬。

200元钱,在上个世纪60年代初可不是笔小数目!我们知道,雷锋入伍前当过一段工人,这钱是他省吃简用积攒下来的。

报社领导对此十分重视,总编辑嵇炳前找到新华社常驻东北部队的军事记者佟希文和李健羽,给他们看了那篇小稿,说:“这是一个很有挖头的报道线索,那个雷锋可能很不简单……”

就此,采访雷锋的一系列动作,就紧锣密鼓而又循序渐进的展开了。

(二)采写

过了几天,嵇总编带着佟、李二位军事记者,一同来到雷锋所在部队的上级单位一一军区工程兵,采访了政治部主任王寄语。

王主任介绍说,雷锋入伍不久,就是工兵十团的一位节约标兵,是我们工程兵正在抓的一个忆苦典型,出身好,表现好。他还建议记者们:雷锋正好要从抚顺来沈阳师范学院做忆苦思甜报告,你们可以先去听听他的报告。

作报告那天,二位记者先期和陪同的工程兵政治部宣传干事赵志华、张峻来到师院大礼堂等候。

当时,雷锋已经荣立了二等功,又入了党,以“模范共青团员”的身份,被沈阳军区首届团代会邀请为特邀代表。

记者们发现,雷锋长得挺清秀,但又很结实,很自信,更主要的是他拥有一种普通战士少见的成熟与深沉。

雷锋的报告讲自己苦难童年,讲怎样克服困难走进解放军这个大学校,讲入伍后的成长与收获。至动情处,他热泪长流,在场的许多人都泪目了。

次日上午,二位记者采访了雷锋。第三天,他们同乘一辆火车,从沈阳赶往抚顺雷锋所在工兵十团运输连。

途中,二位记者目睹了雷锋在列车上主动为旅客让座,帮助列车员清理卫生,给旅客端茶倒水等助人为乐的景况。

在团里,他们采访了运输连指导员高士祥和团政委韩万金,还与雷锋的同班战友、几位连排干部座谈。访谈的还包括附近小学少先大队的辅导老师和地方干部社员。

事迹厚实,采访扎实,写作就比较顺畅。写作过程中,得知雷锋已于11月8日由工程兵党委批准入党,因此文章就从“穿上军装还不到10个月的战士雷锋,不久前,参加了伟大的中国共产党”开头,通讯的题目为《党的好后生》。

(三)推出

长篇通讯打印装订后,首先送给了《前进报》季总编,和新华社辽宁省分社社长鲁蛮,两位业务领导都挺满意。

首长的审定,送到沈阳军区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杜平的案头。

作为志愿军政治部主任,杜平曾经在朝鲜战场上组织发掘、选树了邱少云、黄继光、杨根思等名声远播的重大典型,其时代价值和教育意义至今余响犹在。

深谙抓典型之道的杜副政委,对雷锋评价很高,并将通讯的题目改成《毛主席的好战士》,同时批示:

雷锋同志的苦难,是整个阶级、民族的苦难,在解放前受到像雷锋同志那样遭遇的人比比皆是,他只是千千万万受苦受难人中的一个。解放后,全国人民在党和毛主席的领导下彻底翻了身,正为建设美好、幸福的生活而忘我劳动,可是,有的人竟在短短11年中忘了本,生在福中不知福。因此,雷锋同志这种精神显得十分重要,值得学习。现将此材料印发军区部队,结合两忆三查运动进行教育。

杜平审稿的第三天,即11月26日,长篇通讯《毛主席的好战士》在《前进报》强力推出。

为了强化这一重大典型报道,报社采取了主通讯刋发在一版头条位置上,转二版一个整版,同时标题套红,并配发四幅照片;一版还刊出杜平副政委手书的批示,和社论《不忘过去/发愤图强》,以及报道授予雷锋“模范共青团员”称号的消息。整个一版和二版只刋发了四条新闻,全都围绕着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这个主题展开,营造的氛围很浓厚。

紧接着,新华社、《解放军报》等各大主流媒体,相继刊发、转发了雷锋事迹通讯,全国全军范围内学雷锋的第一个高潮蓬勃兴起。

至此,《前进报》成为全国全军最早报道雷锋的媒体,佟希文和李健羽两位军事记者则成为最早报道雷锋的人。雷锋的事迹经由《前进报》走进军区部队,并进而传遍祖国大江南北,雷锋的名字传遍许多国家。

如今,随着军改中大军区结束史命,《前进报》也与沈阳军区一道走入历史,但刀刻斧凿的史实,会镌刻在人们心里,历久难忘。

我是珍珠大笑,资深媒体人,中国新闻奖获得者,喜欢 “读旧书唱老歌喝陈酒品新茶偶尔吟风弄月” ,欢迎关注!

0 阅读:24

凡波说国际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