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溪洋
“十五的月亮十六圆”,今年正月十六的夜,我终于真切地体会到了这句话的韵味。
白日里,年节的热闹还未消散,街头巷尾仍弥漫着烟火气。孩子们手里的糖葫芦鲜艳欲滴,那红彤彤的山楂裹着晶莹糖衣,在日光下闪烁着诱人的光泽。大人们则聚在一起,谈论着过去一年的收获与新一年的期盼,欢声笑语在空气中回荡。
在传统风俗里,正月十六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也是女婿看望岳父母的日子。在这一天,亲情的纽带被拉得更紧。瞧,不远处,一辆辆汽车满载着归心似箭的儿女,后备厢里装满了给父母的礼物。那大包小包中,是对父母的牵挂,更是对亲情的珍视。而老人们呢,一大早就站在门口张望,眼中满是期待。当看到儿女们的身影,脸上立刻绽开了花,那笑容比正月里的烟花还要灿烂。
随着夜幕缓缓降临,城市的喧嚣渐渐被柔和的夜色所包裹,璀璨的灯光与月光相互交织,装点出梦幻般的绚烂。我独自漫步在河边,寻找一处能静静赏月的地方。河水悠悠流淌,泛着细碎的波光,仿佛是无数颗星星落入了水中。
不经意间抬头,那轮明月已悄然爬上了树梢。它不像十五的月亮那般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大大方方地展露出自己的圆润与皎洁。清辉如水,洒在大地上,给世间万物都披上了一层银纱。河边的柳树,在月光的映衬下,宛如一位位婀娜多姿的女子,长发飘飘,翩翩起舞。
我找了块石头坐下,静静地望着月亮。思绪也随着月光飘远,想起了小时候,每到正月十六,一家人围坐在一起,谈天说地,其乐融融。那时的月亮,在我眼中是那么神秘而美好,承载着我无数的幻想与憧憬。
然而,如今身处快节奏的现代社会,时光流转,家人已各奔东西,为生活忙碌奔波。在这万家灯火团圆时,独自在河边散步,心中不免涌起一阵失落。望着那轮依旧圆满的明月,我不禁思索,在如今交通便利、通讯发达的时代,团圆似乎变得容易,却又好像更加难得。我们总是被生活的琐事缠身,被工作的压力驱赶,即便在这象征团圆的日子里,也难以真正停下脚步,享受那份亲情的温暖。
传统文化中,正月十六的团圆是仪式,更是对家庭、亲情的坚守。但在现代生活冲击下,这一传统正面临挑战。我们追求物质富足,却常忽视精神世界对亲情的渴望。
为让传统文化重焕生机,我们需从细微处着手。于个人而言,提前规划家庭相聚时光,在正月十六这日,放下事务,与家人一同赏月、谈心,重拾传统仪式感。社区可组织民俗活动,如传统手工艺展示、团圆故事分享会等,增进邻里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同。学校则可将传统文化教育融入课程,通过主题班会、文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魅力,增强文化自信。
此刻,虽相隔千里,但我们望着的是同一轮明月,这份牵挂与思念,也在月光的传递下,紧紧相连。也许距离和忙碌暂时阻隔了我们相聚的脚步,但亲情的力量却从未改变。就如同这十六的月亮,无论岁月如何变迁,它始终以最圆满的姿态,提醒着我们珍惜那份团圆的美好。
河边的行人渐渐稀少,城市的喧嚣也仿佛被月光过滤,只剩下一片宁静。我沉醉在这静谧的月色中,感受着月光的轻抚,心灵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安宁。
十六的月亮,是夜空中的明珠,更是人们心中团圆与美好的象征。在这如水的月光里,我愿将这份美好珍藏,带着对未来的期许,继续前行,也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时间,与家人共享这份团圆的温馨,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生活中绽放新的光彩。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资深博主,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