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冰溪洋
今天已是正月十二,年味仍在空气中弥漫,而家乡的元宵节,也在这渐近的时光里,愈发让人期待。走在街头巷尾,能看到集市上开始有商家摆出了元宵、花灯,家中长辈也开始念叨着送灯祭祖的准备事宜,熟悉的节日氛围,就这样一点点地被唤醒 。
“袨服华妆着处逢,六街灯火闹儿童。”于我而言,家乡商城县的元宵节,是镌刻在灵魂深处的温暖盛事,承载着岁月的温柔与浓浓的乡情,岁岁年年,从未更改。
元宵节,在农历正月十五,又被称作“灯节”。在商城,“正月十五大似年”,这句俗语饱含着人们对这个节日的重视。天还未大亮,厨房就热闹起来,一家人围坐,吃着象征团圆甜蜜的元宵,开启这特别的一天。中午的“十五饭”,大家都抢早而食,在城里,这是抢生意兴隆的好兆头;在农村,则寓意着抢庄稼的丰收。老人们常念叨“吃罢十五饭,即把庄稼干”,简单的话语里,满是对新一年美好生活的热切期许。
因为长期在家乡工作生活,每年元宵节,我都能全程参与其中,感受这份独特的温暖与热闹。午饭后,家中长辈便开始忙碌地准备送灯。送灯是商城南部极为隆重的祭祖习俗,“三十的火,十五的灯”,这句俗语足以表明它在人们心中的分量。
当午饭后的阳光渐渐柔和,送灯的准备工作便紧锣密鼓地开始了。以往,大家会一起削竹签、粘灯罩。那一张张彩色的纸,在手中翻转、折叠,眨眼间就变成了形态各异的灯罩,红的似火,绿的像叶,粉的如霞。蜡烛早已提前备好,静静地躺在一旁,等待着被点亮,传递着对先人的思念。而这几年,各式各样颜色的电子灯流行起来,它们不仅能亮的时间长,还防火,给送灯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这小小的改变,是传统与现代的交融,电子灯虽替代了传统的蜡烛与灯罩,却没有改变人们对先人的缅怀和家族情感的延续。它像是一座桥梁,连接着过去与现在,让古老的习俗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当然,鞭炮、火纸等祭祀用品也是必不可少的。
当夕阳的余晖渐渐隐去,乡间的大小路上便开始人头攒动,送灯的队伍或家庭为单位,或家族成群,纷纷朝着祖坟的方向行进。一路上,大家欢声笑语,孩子们像欢快的小鹿,在队伍里穿梭。到达祖坟后,长辈们神色庄重。多数地方有在坟头上压三叠坟头纸的传统,寓意着儿孙们来看望祖先,也向世人宣告这座坟后继有人。听老人们讲,这习俗还有一段传说。当年朱元璋当上皇帝后,想祭拜父母却找不到坟墓,军师刘伯温出主意,让他在每个坟头插蜡烛,能经他跪拜而不灭的便是父母之墓;也有说法是让他抛洒黄裱纸,纸落之处便是。从此,送灯和压坟头纸的习俗便流传下来。不过我们这个乡镇送灯时,习惯只烧纸不压纸,这或许也是一种独属于我们这里的纪念方式,同样饱含着对先人的敬重与思念。
接着,大家动手拔掉坟前的杂草,清理干净地面。以前是将竹签三根或四根一组,围成灯罩大小,稳稳地插在土里,把蜡烛小心地栽在中间,再轻轻罩上灯罩;现在则是熟练地摆上电子灯,整齐地排列在坟前。天完全黑下来后,圆月从山头冒出,送灯的高潮就来了。大人们点亮电子灯,一瞬间,漫山遍野被五颜六色的灯光照亮,一片片、一串串,如同天上的璀璨星空。孩子们则在一旁兴高采烈地放着鞭炮、烟花,炸雷般的响声和绚丽的烟花,让整个氛围热闹非凡。长辈们带着孩子跪在坟前,燃纸、焚香,嘴里轻声祷告着,祈求祖先保佑家人平安、生活顺遂。那袅袅升起的青烟,带着人们的思念与牵挂,飘向远方。
正月十五的下午,坟地和路上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等到天黑,漫山遍野的灯火亮起,五颜六色,一片片,一串串,宛如天上的繁星坠落人间。鞭炮声、礼花声此起彼伏,交织成一曲欢乐的乐章。在这一天,平日里寂静的坟地变得热闹非凡,小孩们独自走在其间也不会害怕,老人、小孩、姑娘、媳妇齐上阵,同姓家族共同沉浸在这份对先人的缅怀与团聚的喜悦之中。
送灯归来,同村的小孩子们便成群结队地拿着自家自制的灯笼或者电子玩具灯出来玩耍。这些电子灯造型多样,有憨态可掬的小老虎灯,随着孩子们的跑动,仿佛小老虎在撒欢嬉闹;有威风凛凛的孙悟空灯,高举金箍棒的模样神气十足;还有精致的轮船灯,在地面上“航行”,仿佛驶向梦想的彼岸。一个孩子兴奋地举着他的飞机造型电子灯,一边跑一边喊:“看我的飞机飞得最高!”孩子们一边嬉笑玩耍,一边放着鞭炮,那清脆的笑声和鞭炮声,在村子里回荡。这不仅是孩子们的欢乐时光,也是传统文化在新一代心中种下的快乐种子,在现代玩具的陪伴下,依然绽放着纯真的光芒。
夜幕降临,在冯店等乡镇的部分行政村,舞龙舞狮是元宵节不可或缺的重头戏。锣鼓喧天中,巨龙舞动,精美的龙鳞在灯光下熠熠生辉。舞龙的人们身着鲜艳的服装,喊着整齐的口号,手中的龙杆上下翻飞,巨龙时而盘旋,时而腾飞,仿佛要冲破云霄。狮子也不甘示弱,在驯狮人的引导下,做出各种憨态可掬的动作,一会儿跳跃,一会儿打滚,引得围观的人群阵阵喝彩。村里的老把式感慨:“这龙灯一舞起来,咱这一年的精气神儿都有了,盼着风调雨顺,日子越过越好!”龙灯背后,蕴含着商城人对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祈愿,龙是祥瑞的象征,舞动的龙灯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狮子则寓意着驱邪避灾,保佑一方平安。这些传统表演,不仅是节日的娱乐,更是先辈们智慧与精神的传承,它们将古老的信仰和价值观,通过生动的表演传递给每一代人。
龙灯过后,花挑、花船、花伞、火绫子等节目轮番上演,将节日氛围推向又一个高潮。舞者们身着绚丽的服饰,花挑在肩上灵动起伏,寓意着丰收的喜悦,舞者挑起的仿佛是一年的收获;花船仿若在水波中摇曳,象征着一帆风顺,在生活的浪潮中平稳前行;花伞旋转间绽放出五彩光芒,寓意着庇护与团圆,为人们遮风挡雨;火绫子挥舞似灵动火焰,是热情与活力的象征,点燃了节日的激情。这些节目,是商城文化的瑰宝,每一个动作、每一种道具,都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它们在岁月的长河中流传至今,见证着家乡的变迁与发展。
如今,时代在变迁,元宵节的庆祝方式也在悄然改变。电子灯代替了部分传统灯具,网络也让信息传播更加迅速。但这份对家乡的眷恋、对传统的坚守始终未变。传统习俗不仅是一种文化符号,更是连接着过去与未来的精神纽带。然而,商城元宵节习俗的传承也面临着诸多挑战。
元宵节并没有法定假期,对于很多在外打拼的人来说,工作日程紧凑,难以抽出时间回到家乡,完整地参与到元宵节的庆祝活动中,使得节日的氛围和参与度大打折扣 。大量人员外出务工,村子里平日里多是老人和孩子,到了元宵节,很多年轻人也无法返乡,舞龙舞狮、花挑花船等需要众多人员参与协作的传统节目,常常因为人手不足而难以像以往那样盛大举行。再加上现代多元文化的冲击,年轻人的传统观念逐渐淡薄,他们更倾向于追求时尚潮流和新鲜事物,对这些古老习俗的兴趣愈发缺失,很多传统技艺和文化内涵面临着无人传承的困境。
尽管面临挑战,但传承的火种从未熄灭。一些在外的游子,即便无法返乡过节,也会通过视频连线,参与到家中的送灯仪式,和家人一同缅怀先人;村里的老人们,自发组织起来,向孩子们传授舞龙舞狮、制作传统灯具的技巧,用耐心和热情点燃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
我们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延续,让商城的元宵节在岁月长河中永远闪耀着独特的光芒。这些年,我在家乡见证了元宵节的岁岁年年,这些习俗早已融入我的生活。它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仪式,更是一种文化的延续,让我们无论走多远,都不会忘记自己的根。每到这个时候,我都能深深感受到家乡的温暖和传统文化的力量,它就像一盏明灯,照亮我们前行的路,也让我们的心灵有了永远的归宿。
作者简介:冰溪洋(系笔名),原名杨锡冰,河南信阳商城人,娱评人、资深博主,曾荣获责任中国——人民网2011年度、2012年度十大社会责任博客,人民网2014年度十大微博网友;央视网2011年度最具影响力精英博主奖、2012年度十大人气草根博主奖、2013年度十大草根名博;河南日报社顶端新闻2024年度顶端文学十佳散文创作者、2024顶端人气创作者TOP100;入围“博客十年——影响中国百名博客评选”200名单 。